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精神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它关涉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成为提升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财富和优秀资源。基于文化视野之下,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校园文化三个层面来探讨如何利用文化资源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的研究有2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把某种民族精神作为文化的历史事实来考察,另一种则探寻这种民族精神包蕴的价值意义。民族精神在本质上是符号化的意句价值建构活动,它在一个民族生命的当下历史时间的延续性中才能实现。民族精神是由文化传递下来的,文化符号作为媒介,使过去和现在融为一体。每一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有起源的历史和发生的过程。民族精神是一个跨学科的范畴,可以从文化学、伦理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意义上理解它。  相似文献   

3.
王菲  何康 《上海教育》2008,(15):90-91
闵行区是上海的航天城,它见证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的资源。此次主题教育主要通过了解我国航天历史发展及成果、考察航天基地,与航天科学家对话等过程,让学生领悟民族自强精神,学习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态度,理解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勤奋学习,提高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王静  陈赣 《现代教学》2006,(1):80-81
民族精神是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生命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引泉灌溉孩子们的心田,涵养他们的精神世界,使那里成为澄明之境。而民族精神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有相应的载体,它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善于从相应的载体中,挖掘出民族精神,承担起实施“两纲”的重要责任,丰富语文教学。前不久,我上了一堂专题课——“走近爱国诗人闻一多”,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对如何开发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有了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培育的井冈山精神最独特的意义,就是它在开创中国革命崭新时期和开辟中国革命独特道路上所具有的示范性、思想性和先导性。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和经典之作,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文化选择与民族精神培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从语义学上看,民族精神本身就有文化选择的意蕴;从发生学上看,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长期的文化选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流文化的确立,对于导向、规范社会发展,铸冶民族精神有着巨大而特殊的作用。因此,培育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要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扬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受五四启蒙精神的感召,沈从文走上了一条用文学改变民族性格、完成民族精神重造的创作道路。他充分利用自身占有的湘楚文化资源、独特的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从性爱角度切入,叙写、歌颂边地民族充溢着原始生命力的真情真性,寄托其恢复民族品性"原有的朴素与光明"的期望。他将"湘西"作为文化隐喻符号,否定它在超稳定的历史发展图景中的停滞不前,并对民族性格重建和民族精神发展进行严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对新闻媒介功能认识的不确定,根植于新闻传播普适性价值观的缺位。新闻传播的精神资源不能局限于某些个人、利益集团,而应该是全民性的、全社会性的。民族精神是新闻传播具有普适性的精神资源。把民族精神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精神资源,有利于对新闻媒介功能的全面认识。民族精神从人群、地理、历史等方面都具有广泛性,为新闻传播功能全方位的认识和实现,开拓了视野和道路。民族精神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精神支柱,保证新闻媒介功能实现。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除了物质层面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弘扬和培育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这既是我们的目的,也是对待西方文化霸权的重要工具,更是新闻媒体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是在抗震救灾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它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因其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有感召效应的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的反映,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灵魂,主要体现为爱国主义精神、道德精神、时代精神、学术自由精神和创新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与现代大学精神在本质上是历史的辩证统一的。构建现代大学精神应充分体现、弘扬和提升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论民族精神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有丰富的内涵,它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势在必行,因此,我们要在弘扬民族精神中发展民族精神,在培育民族精神中创新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任民教授根据邓小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从民族精神的精华、邓小平的继承培育和超越三个侧面展开论述,一方面集中再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民族精神的理论精华,另一方面又充分展示了邓小平民族精神理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超越,深刻地阐明了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必然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邓小平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从民族精神是凝聚力的精髓深挖民族传统精神的理论资源,从升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提升民族精神,从开拓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提升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当前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教师要善于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结合现实的生活实践来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氛围来合力强化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并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大学精神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与民族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族精神是构建大学精神的总前提;构建大学精神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弘扬民族精神与构建大学精神及其统一,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最根本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对各民族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丰富民族精神内涵,培育民族精神提供条件的同时,又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全面理解全球化时代对民族精神的呼唤和影响,深入探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对于增强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喜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剧精神是喜剧之魂,其内涵包括四个彼此联系又相区别的方面,它们是:讽刺批判精神、乐观自信精神、理性超脱精神和自由狂欢精神。喜剧精神是否充盈和高扬是评判一部喜剧作品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也是衡量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喜剧是否发达的最高尺度。从喜剧精神的角度研究喜剧是一条有待进一步开拓的接近喜剧本质的新途径,它从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结合上研究喜剧的本质,将为喜剧理论研究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7.
红岩精神根植于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一个典型时期的集中体现。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团结统一、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坚贞不屈的崇高品格等等优秀的民族品格。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依然应该在与时俱进精神指导下,在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弘扬红岩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姜皎梅 《成才之路》2010,(33):86-87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凝聚一体的精神动力,是中国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中华儿女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然而。爱国主义精神不是自发形成和传承的,它需要弘扬、培养,尤其是在外来文化广泛传入、猛烈冲击的今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此中国人才正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中华民族”的概念的最终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当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考察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的时候,我们将会为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而自豪!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同样也是积淀和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而对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建构,除了发掘、彰显传统精神与近代精神的现代价值外,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吸纳中国以民本主义和人格自由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民主自由精神,它是培育当代中国民主自由精神的心理和文化基础;必须吸纳现代西方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自由平等、分权制衡、民主法治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自由精神,它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必须发扬党和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与现当代的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它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基础;必须创造出新时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方针和宏伟纲领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以民主自由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