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丁特 《辽宁教育》2013,(15):29-31
高职教育的专业分类、布点情况可以综合反映一省高等职业教育状况及发展水平。辽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虽然具备专业种类全、覆盖面广、专业设置集中等优势,但也存在布局不合理、专业重复设置等现象。为使辽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更加合理,更好地为局域经济发展服务,应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优化专业结构。  相似文献   

2.
丁特 《辽宁教育》2013,(8):29-31
高职教育的专业分类、布点情况可以综合反映一省高等职业教育状况及发展水平。辽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虽然具备专业种类全、覆盖面广、专业设置集中等优势,但也存在布局不合理、专业重复设置等现象。为使辽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更加合理,更好地为局域经济发展服务,应加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优化专业结构。  相似文献   

3.
在苏南经济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迅猛发展、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大背景下,苏南县(市)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南县(市)域高职)专业设置如何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地方经济,成为院校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介绍了苏南县(市)域8所高职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情况,分析其中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构建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是提升省域高职院校服务效率的核心问题。不平衡发展理论对资源有限性和效益最优化矛盾的有效化解,决定省域高职院校学科专业体系构建必须走不平衡发展战略之路。因此,以适应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避免重复建设两个原则选择并重点扶持主导专业,形成向心发展的非主导专业,是省域高职院校学科专业体系构建的原则。结合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省情,从政府和高职院校等角度提出了加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准确定位高职院校服务层次和领域、重点扶持以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服务业为主干的主导专业、积极培育与主导专业关联性强的非主导专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核心,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最佳切入点.文章从区域经济视角角度对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梳理出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的特点、问题,并分析了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及专业设置时应遵循的原则,最后针对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以期对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与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责。高等职业教育应该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相应地,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调整、改革、发展的主要依据。因此,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必须从区域产业结构的大局出发,既要考虑办学的超前性,又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既要服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又要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具体的操作层面,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怎样才能和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和发展方向实现前进过程中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高地,它的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专业设置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能否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本文在分析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广东经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广东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8.
高职专业设置创新与管理体制变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职学校的专业创新,主要包括专业设置的创新与专业管理体制创新两个方面。专业设置创新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没有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就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不能完成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任务。专业管理体制创新是专业建设的保证,缺少它,专业建设创新是不完整的,也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教学工作之间的纽带,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结合点,它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能否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和有效性.文章在明确专业设置的基本内涵和设置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并以个案为例,提出了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新专业建设重点内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合理地设置新专业是高职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和社会,体现自身功能和特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工作。而高职院校新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七个方面,即新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条件与体系建设、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专业设置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教学工作的逻辑起点,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作为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的地方性高职院校,能否在高职教育大变革时代,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成为了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SD学院作为全国骨干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显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必须服务于这个总体目标。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就是以服从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为前提,以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为基础,打造出能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本文通过对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个案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必须构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创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产学研办学模式、设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的专门教育,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统一,引导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需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刘星 《职教论坛》2012,(34):12-15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职业院校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专业建设引领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只有把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论文以贵州十所高职院校为例,在分析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特色产业关系的基础上,根据贵州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对贵州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高职教育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体现了高职教育校企结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主动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人才培养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最突出的体现是专业设置。专业设置直接将高职院校与社会职业相连接,了解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探索高职教育规律,从而切实有效解决高职教育的有关问题。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文章通过对天津市32所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招生专业、开设学校、专业(方向)点数和覆盖专业类以及专业设置数量四方面的调查统计,掌握天津市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整体情况,进一步分析出天津市高职高专在专业设置方面已有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职教育各环节中,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学院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点,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决定高职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双特色"的首要因素.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识专业设置与建设是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的契合点,把握发展趋势,在科学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积极的对策,使高职教育灵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规划专业布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优化专业结构,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通过分析杭州区域经济特点及产业转型升级情况,对在杭17所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进行剖析,认为杭州市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基本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但同时也存在专业设置同质化、长线专业比例过高、服务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专业尚显薄弱等问题,对影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有关因素及提高专业设置需求适应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地方经济的高等教育,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也要根据区域特色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