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西南昌话中有一个用法非常活跃的"拿",它可以作动词、介词、连词。做动词时有"持拿"、"拿取"、"给予"、"让"等意义;作介词时可表处置。南昌话表处置意义的"拿"字句对应于普通话的处置式"把"字句,但仍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明天是拿成绩报告单的日子,为了成绩,我可"跳"了一回非一般的"三步曲"。第一步:紧张万分眼见明天要拿成绩报告单了,我的心里是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数学、英语两个  相似文献   

3.
"拿指"法是钢琴教学中训练手指触键技术的方法,它和高抬指有着完全不同的理念和技术,"拿指"法从手腕的动作、手指的触键方向到发力点都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教学中运用"拿指"法能够更直接、高效地达到训练手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几次公开课都有苏教版第九册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执教老师对于课文的"点睛之笔"——"‘给',永远比‘拿'愉快……"有着大同小异的认识。兹举一例:师:(出示"‘给',永远比‘拿'愉快……")你是怎么理解"给"和"拿"的?生:"给"就是交给别人,"拿"就是从别人那里取走。生:把自己的东西送人叫"给",把别人的东西要过来叫"拿"。……师:大家的理解都很好。"给"就是给予,将自己的东西奉送他人:"拿"就是索要,跟别人要东西是不  相似文献   

5.
炫耀     
我自小就是哥哥的"跟屁虫"。哥哥每次考试拿了第一,而我就像自己拿了第一那样高兴。见人就说:"我哥哥可厉害了,考试总是第一。"那种喜悦是没有人能够体会的。一次,父亲对我说:"又不是你考试得第一,你高兴什么!记住,不要拿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是一门最富文化艺术灵气的情感学科,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更应注意其与创造性思维的联系。一、挖掘课文资源,激发创新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和主动探索的内驱力,它能有效地挖掘学生蕴藏着的学习潜力和创新热情。如《树叶》一课的前四句:"树枝拿它当扇子"、"小虫拿它当被子"、"鱼儿拿它当花伞"、"小鸟拿它  相似文献   

7.
思路画语     
自由选择妈妈欣喜地说:"孩子,我看见你弟弟拿了个最小的苹果。你是按照我说的告诉他,可以自由选择吗?"儿子说:"是的,妈妈。我告诉他,要么拿最小的,要么什么也别拿。"  相似文献   

8.
彭洪锐 《广东教育》2007,(12):55-56
一、探究主题的引入课伊始,我左手拿石头,右手拿鸡蛋,并做好准备拿鸡蛋碰石头的动作,问:"会怎样?"学生说:"当然鸡蛋破呀!"于是我边拿着鸡蛋去碰石头边说:"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学生会意地笑了。根据这实验我先复习"牛顿第三定律"(分析鸡蛋和石头受到的  相似文献   

9.
冤枉     
星期天下午,爸爸凶巴巴地对我说:"你是不是拿了我20元钱?"我说":没有。"爸爸说:"不是你拿了,钱还会飞吗?"我认真地说:"我没有。"  相似文献   

10.
老农分牛     
一、在很久以前,一位贫困的老人与三个儿子相依为命。二、一天,老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我快不行了。我留给你们十九头牛,你们三个拿去分了。老大拿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拿总数的四分之一;老三拿总数的五分之一。老人说  相似文献   

11.
介词在句法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介词的数量和虚化程度是不同的。介词主要由动词语法化而来,尤其是赋元动词。“以”、“用”、“持”、“取”、“捉”、“著”、“将”、“把”、“拿”、“使”这十个介词都是在连谓结构中由动词虚化而来,它们的宾语经常是工具成分,所以称之为工具义介词。这十个介词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中标记相同的成分,但是它们的出现时间、发展过程以及发展结果都不尽相同。“以”和“用”产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以”直到清代后期才消失,而“用”至今还在广泛使用。“持”在西汉萌芽,“取、捉、著、将”出现在中古汉语阶段;“把、使、拿”在唐宋时期才出现,相对较晚。除了“用”之外,其他介词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是最终都没有在普通话中保存下来,“捉、使、拿”在方言中仍有使用。  相似文献   

12.
女真语中的"猞猁"[∫ilɑsun]并非来自汉语的"猞猁狲",而典籍中的"失剌孙"、"失利孙"等音译词恰恰源于女真语。满语与汉语的接触推动了"猞猁狲"简缩为"猞猁"。"猞猁狲"一词借自阿尔泰语系。  相似文献   

13.
"囧",因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遂在网络语中迅速窜红,并被主流媒体关注,形成一种网络风尚。许多人认为,流行字符"囧"是个"复活"的古代汉字。古"囧"今"囧"是同一个字,其实,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词语。对于这种古字新用现象,我们要客观、理性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时刻保持中华文化的先进性与进步性。  相似文献   

14.
陈平 《鸡西大学学报》2013,(11):135-136,140
“寤寐思服”之“服”义历来学界有诸多不同的解释,有“怀念”“郁结”“慕”“反复”“得”“事”等说法。通过对“服”的词义系统的研究,指出该“服”为“依附,围绕”义。  相似文献   

15.
新词语的创造是以固有的语言传统为根据的,汉语经常使用形象譬喻来造词。“海选”脱胎于“海捞”,模仿“普选”“直选”的构词方式,诞生在政治家族。在各种媒体培植下,“海选”快速地成长,走出了东北,走入了众多的领域,使用范围也开始泛化性地扩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汉语颜色词"红"的基本释义入手,总结了"红色"在汉语中的多种用法及文化内涵,并分析了中英两种语言中对"红色(red)"一词的使用对比,进而阐述颜色词"红"和文化的联系。本文针对中英语言中对"红"作为颜色词进行的比较,故对"红"作为颜色词之外的其他意义不作考察。  相似文献   

17.
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词义扩大是词义变化中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崽”是长沙方言重要亲属称谓语之一,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儿子”。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沙方言“崽”词义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单指称儿子,也可以指称女儿。本文对长沙方言亲属称谓词“崽”词义扩大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调查和分析了长沙方言其他亲属称谓词的...  相似文献   

18.
“叆叇”考     
《汉语大字典》、《汉字大词典》对“叆叇”的解释不尽理想。经考证,“叆叇”没有“阴晴不明貌”、“缭绕貌”、“飘拂貌”或“缭绕”义,只有“云盛貌”与形容“光、烟、雾、香、竹、树等的多、盛、浓貌”两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唐韵正》中,顾炎武一方面通过列举丰富的韵文材料勾勒出"车"字从古韵鱼部游离出来,而并入古韵歌部的大致线索;另一方面又对陈第考证中不周而误说之处进行了辨证,认为"车"字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与歌部字押韵。顾炎武所做的这一考证工作为我们研究某一字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从汉语史的角度出发,考察"花朵"的成词过程。早期的"花朵"是两个名词连用,表达"花之朵"的意思,唐代"朵"产生了量词用法,受"马匹"、"车乘"等同类结构的类推影响,到了宋代"花朵"凝合成词,"朵"成了词尾,并一直保留到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