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赵伟 《新闻世界》2013,(4):143-144
本文采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视角,把微博视作充满话语争斗的舆论场。在简要回顾对微博的各种研究之后,把关注微博的中外舆论化约为两种:乐观与悲观。乐观派认为微博是舆论的春天,微博成就了人人书写的年代;悲观派则批评微博具有天然阶级性,在他们眼中,微博不过是传统精英把控现实话语权的阵地,所谓的公共意见也只不过是少数群体的想象。本文认为,正是这些充满争议的舆论交锋建构了微博的日常政治生活史。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普及,以网络新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已经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舆论影响力,同时以党报、党刊、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已经形成官方舆论场,并且形成了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舆论新格局.本文从两个舆论场的议题形成到其相互影响的表征,探讨如何使两个舆论场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我国舆论影响力,引导我国舆论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陆余恬 《新闻前哨》2012,(10):82-84
奥运报道是国际媒体大战,其间个剐报道却暴露了中国部分媒体素质低下的问题,也在国际上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不良影响。假新闻的产生是新闻工作者自身道德缺失、媒体组织把关不严、新闻传播方式存在缺陷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媒体从业人员面对纷繁复杂的具体事件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增强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走出假新闻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两个舆论场"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认为它与舆论初始含义相去甚远。"两个舆论场"体现出新媒体时代官方舆论引导效力下降、民间意见场域勃兴的趋势,其原因是中国社会转型、改革步入"深水区"以及网络技术勃兴共同作用的结果。"两个舆论场"蕴涵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对于创新当今时代的舆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使之在对立中走向统一,是解决"两个舆论场"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舆论场的观点极化早已成为不断蔓延且加深的社会顽疾,加剧了群体对立与社会分裂的进程。因此,亟需从跨学科视角对极化现象开展研究。[研究设计/方法]本文对国内外观点极化研究领域文献进行细致梳理,从基础理论入手,利用指标和模型探究极化形成机制与发展脉络。[结论/发现]极化是个体、群体、系统性偏见叠加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内容特征和结构特征两个层面进行度量,基于偏见同化、结构平衡或特征扩散理论构建模型探究其内部机制;另外,极化现象的治理工作应从宏观制度规划角度出发,落实到具体的中观数字空间构建和微观干预手段实施。[创新/价值]构建了一个融合多领域视角与跨学科概念的“理论-指标-模型”研究体系,为开展舆论场极化研究提供明晰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曾提出,两个舆论场在中国是客观存在的。一个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另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自媒体的"民间舆论场"。1研究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对峙对于两个舆论场的融合、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凝聚正能量,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官方媒体的公信力与话语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两个舆论场”的融合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2018,(7):82-86
当前"两个舆论场"的差异和冲突更加复杂,社会共识的达成更加困难。党和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迎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需要对两个舆论场的融合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考察。"两个舆论场"融合的具体路径包括:推进传统舆论场言论生产机制转型;积极发展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吸纳和鼓励民间化的话语方式;扩大传统主流媒体声音在社会大众中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语境下,舆论的产生有了新的特点和模式。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呈现一种互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本文研究发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在主流媒体和意见领袖依旧起较好的舆论引导作用的同时,受众对于新闻真相的获取变得更加主动。  相似文献   

10.
《新闻实践》2011,(9):80-80
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政府要第一时间发声,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这是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摄像头,个个都有麦克风,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瞬间就会形成舆论场。这个“场”容不得你慢慢研究,只有在“速报事实、慎报原因”的迅即应对下才能第一时间让舆论“安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局级干部班上演讲大纲的部分内容,主要谈及舆论的基本理念:衡量舆论是否存在的要素、辨明什么不是舆论,以及关于舆论形成的几种情形.作者认为,如果持某种观点的人在一定范围内接近三分之二,这已经是可以控制全局的量了,当权者不要追求九成以上的人都说相同的话,那是不可能的,即使出现也是自我欺骗.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某种不喜欢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只达到三分之一,这种意见的存在对于当权者来说是安全的,没有必要非得剿灭它.作者还认为,现在一些舆情报告所说的“舆论”无法被证明是舆论,所说的“情”可能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言论.没有确切的科学证据,不能轻易把网上的意见视为舆论.  相似文献   

12.
刘贤 《新闻世界》2013,(11):225-227
本文从"两个舆论场"的概念出发,结合舆论调控的理论框架,确定突发事故灾难中的舆论调控主体。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在舆论调控方面的经验,总结我国在事故灾难中舆论调控主体的不足,并针对如何提高事故灾难下舆论调控的效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孟育耀 《传媒》2018,(12):94-96
社会场域的深刻变革与新媒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促使舆论格局发生巨变.以受众中心主义逻辑主导的民间舆论场日益活跃,逐渐与由传者中心主义逻辑主导的官方舆论场分庭抗礼.由于形成过程、关注角度、惯习的差别,两个舆论场呈现出错位分化与合意共生现象.本文尝试提出促使两个舆论场互动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金妍 《东南传播》2015,(6):103-105
自2014年开始,微信的迅猛发展给网络舆论场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微信成为新兴舆论平台。微信移动终端本身个人化程度高、社交程度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信信息闭环圈子传播、隐性传播、去中心化等传播特征。引导微信舆论有其困难之处,微信舆论场自净能力弱、舆情研判难度大、多元舆论话语易引起"群体极化"。根据这些特征,以《人民日报》为例,提出了主流媒体应引导微信舆论方面的具体做法:思想上,强化主动意识;议程设置上,阐明价值意义;交流方式上,注重平民化元素;传播手段上,提升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改变了我国传媒业既有的传播格局和生存方式,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分化与冲突,迫切需要新型主流媒体担负起价值沟通与共识达成的桥梁职能。通过分析媒介融合的特征,官方话语权建设的目标等,探讨我国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要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沟通能力结构优化,以打通两个舆论场、形成更高程度共识,体制创新、形成有效政治传播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李志飞 《传媒》2015,(6):72-75
网众传播开启了“全民微时代”,民间舆论影响也愈来愈大:不仅打破了传统官方舆论场的垄断,还对社会结构和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鉴于民间舆论场的新变化与强大功能,主流意识形态需要渗入到民间舆论场内,实现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最大重叠.本文通过研究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博弈与发展,对打通、聚合两个舆论场的思路和措施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聚合的隐性路径和坚守原则,致力于提高舆论引导力,期冀为促进“两个舆论场”的聚合、发挥社会舆论正能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论的媒介规定性,使其在舆论形态的表现上,多表现为网络话语表达的集合。而网络话语在话语表达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带有的明显的媒介性和社会性又使其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这种特殊的舆论形态在微观的视角中具备一般社会舆论所具备的主要要素,同时也可在宏观视角被看作是网络舆论本体的主要表现方式和社会舆论与个体意见中起到新的缓冲作用的制约机制。网络舆论作为特殊的舆论形态,其舆论要素也表现出了本体、客体、影响范围和时间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新媒体环境舆论场域的理论视角来分析新舆论场的形成与消解。新舆论场的概念脱胎于传统舆论场,强调了新媒介技术环境下舆论场呈现的特殊性及其传播机制。从该理论视角出发,本文具体探讨了新舆论场的概念、类型及其形成与消解的过程和原因,指出新舆论场域是在传统舆论场与新媒体舆论场的互动中形成的,二者相互交织为新舆论场的快速形成与消解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20.
公众对抗式解读官方舆论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逐渐形成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关注问题的错位、信息缺失不公开、立场的居高临下与文风的曲高和寡是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关注公众诉求、公开传播完整信息、重构话语传播方式是打通两个舆论场、消除对抗式解读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