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之发生、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系统中地理环境的山脉水系、气候因素,社会系统中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结构、哲学伦理思想、宗教宗法思想以及作为深层心理结构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与制约。三者作为合力系统共同对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诗歌意象的演变。意象的审美内涵,意象运动的心理历程,意象的审美经验类型和意象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巾国占代诗学中,意象一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范畴,孔子说:“圣人立象以尽意。”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胡麻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与基础。在古典诗歌中,人们往往将特定的情感取向与审美意识扭结于某监意蒙之中而散发出臣犬的化审美效应,这种化审美效应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他民族所不能翻译共喻的。”因此,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在化上也就体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化是一种圣贤化,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精神化现象都打上了这种圣贤化的烙印,民族审美意象作为民族精神力量的肯定性象征,同样积淀了由这种圣贤化形成的民族化心理。  相似文献   

5.
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审美心理的建构过程。它要求译者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心理要素出发,建构审美心理结构,在这建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视觉思维的唯一媒介——视觉意象。从视觉思维的角度出发,研究译者审美心理的视觉意象,旨在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原作的意义,传达原作风格,再现原作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美学是以意象为核心的美学。在新时期以来的美学研究中,汪裕雄对意象问题进行系统探寻。他借鉴朱光潜先生“补苴罅漏,张皇幽渺”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根基,文采博取西方美学研究方法,特别是西方近代以来的审美心理生成方面的有关成果,熔为一炉,推陈出新,铸就自己关于审美意象的基本思想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唐代,蝴蝶作为特殊的意象,频频进入诗人的诗歌创作之中。凭借众多诗人及其诗歌作品的影响,虚幻的梦境,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真挚爱情的象征,人生的苦闷、迷茫、失落、感伤,时光短暂的哀叹等成为蝴蝶意象的基本内核。究其缘由,蝴蝶意象积淀成为丰富文化内涵的事物有其内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宋词和园林关系密切,二者在文化根源和审美特点上有共同点;通过对宋词中常用园林意象的审美文化解读将使我们对宋词的艺术特征有更深入的把握并能更好的体会宋词之美。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意象在中国水墨画中的审美价值以及意象审美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中的洲源关系 ,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例证 ,作者指出只有对意象审美有一定的认识 ,才能身入画里画外 ,发现其中更隐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重要元素,是物象的人化,是情志的物化。在众多的动植物意象中,蝴蝶以其独特的生长历程及其绚丽的外表,给千百年来的文艺家们,带来了无穷的联想与思索。文章从哲思之蝶、情谊之蝶两个视角,初步探讨文艺作品中蝴蝶意象的审美特征,从而真正领悟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旅游是人类特有的审美化活动,它的主要方式是体闲与游玩。它的积极意义是使生活比职业更宽广,心情比功利更浩阔,精神上自由潇洒,不为利害得失所拘束,这就要求尽可能提高旅游的审美化质量,充分发掘出旅游的审美内涵和化意蕴,懂得和遵循旅游的审美态度、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审美的修养与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校教育对美育越来越重视,而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从审美主体入手,深入探究审美心理结构的内涵及意义,通过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移情力及理解力等途径和方法,构建学生合理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其敏锐的美感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学审美教育的当代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科技的当代社会,是数字化和图像化的时代,文学接受遭遇冷落,因为大众的审美接受由传统的文学阅读转变为对图像文化的接受,图像成为人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然而,这种审美不利于大众审美水准的提高,不利于现代国民素质的提高。文学自身具有独特的魅力,进行文学审美教育对于人们思维的开拓,创造力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发挥,个性的张扬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大众文化精神生活的开拓和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是孕育、衍生与发展审美心理的母体,在审美活动中,需把握好审美感知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而且,要学会通过审美,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领悟到所蕴含的和谐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应”与“游心”是中国古代哲学两个很独特的认识世界的心理学观念,又被学艺术家赋予审美心理学的意义。它们区别于唯物的“反映”论,强调审美主体外感于物后产生能动的心理反应以至心物互动,或是心可以不受具物具象的制约而“游于”无限的空间和时间,为人的精神创造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两个观念在中国乃至世界美学领域,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华审美文化和谐的根本精神,贯穿于中华审美文化各因素、各层次、各维度的种种具体关系之中,形成中华审美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儒、释、道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理想,是构成中华审美文化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内容;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一大特点;伦理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即美与善的结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心能美育的儿童文化心理基础及其美育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能美育是一种基于儿童文化心理机制的教育模式,其最直接的教学载体就是动漫文化。运用动漫审美教育技术,心能美育能够激活儿童的心理潜能,并具有独特的美育蕴涵。它既是图文时代的审美教育,也是美育先行的温暖教育。  相似文献   

18.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具有自身独特结构的文化体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作用与关系进行阐述,旨在使人们进一步的认识到两者在各自的发展并施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