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帆 《文教资料》2012,(8):126-127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内的一大"痼疾"。根据对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任何模式化的完美解决方案,最终似乎都难逃社会环境带来的政策约束。本文尝试从原因、效果两个维度对中外择校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相关启示,以期为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1985年到现在,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步推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入学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变化趋势:由不作规定到只提倡“就近入学”,再到“就近入学”和“择校”两种制度并存,到最后只提出就近入学。这点在我国的几个纲领性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有关纲领性文件,对择校制度提出质疑,认为现阶段义务教育不应进行大规模择校。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有关纲领性文件,对择校制度提出质疑,认为现阶段义务教育不应进行大规模择校.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2003近十年来,我国学从中外两个角度,对义务教育择校的本质、利弊和应对措施进行了研究。西方择校制度是市场导向的结果,是政府参与的一项改革制度;我国择校制度是家长的一种自发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对家长的择校进行限制。学从不同角度对择校问题的认识褒贬不一。择校问题研究的现状表现为:认识逐步深入、多元,但理论研究不深;对西方择校问题的研究不足,评介多借鉴少;对解决择校的措施研究不足。择校问题远没解决,有关择校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
吴丹英 《教育科学》2012,28(1):6-12
义务教育择校现象涉及的教育政策主体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学校、择校家长及学生、择校弱势群体等。各主体历经16年的博弈已深陷于择校困境之中。基于此,从博弈论角度探求其各自的价值取向及诉求,建构和分析各主体之间博弈模型,对择校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合理的解释,审视当前的教育政策制度缺陷应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国家、社会教育资源和国家、社会提供的受教育机会的权利.作为学生的公民,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具有其合法性.维护义务教育阶段公民择校权是政府的责任,主要从确保受教育权的宪法救济;规范学校行为,合理限制学校权利等方面,以保障公民在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的自由选择权.  相似文献   

8.
目前“择校热”在我国中小学中愈演愈烈,备受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关注,我国禁止择校,然而在美国由于教育券制度的实施,使择校得到政府承认和许可。文章在分析教育券制度产生的根源、内涵及我国择校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借鉴美国教育券制度,找出解决择校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择校政策和择校现象的演变过程,是国家价值导向在不同时期的体现,更是各利益主体间博弈的过程。通过建构与分析政府与学校、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政府与家长之间的博弈模型发现,择校行为是各利益主体博弈的必然结果,化解各主体利益不均衡性是消除择校行为危害性的根本途径,建立兼顾公平与特色的双重系统是义务教育制度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视野下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择校”是我国义务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有“收费择校”“关系择校”和“权利择校”之分,尤其是“收费择校”,教育理论界对此褒贬不一。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综合分析各家之言,以期对90年代以来我国择校问题的研究进展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山西省M贫困县基础教育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对农村家庭择校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及家长层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针对调查结果对该省农村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提出要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及创新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义务教育作为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经费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本文就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责任,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物品提供的政府失灵以及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低效率的矫正等问题作一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3.
学校领导质量评价是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诊断学校教育发展状况的关键指标.城市学校领导质量评价需要在吸收传统体制思维中“绩效性评价”优点的基础上,形成促进学校改进的“发展性评价”取向,从领导文化、领导能力、领导机制三个维度进一步改进评价体系,增强学校发展的“造血”功能,进而为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评估提供有益支撑.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益性原则略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追求公共利益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目标。不过 ,教育的公益性并不取决于办学形式 ,私立教育也具有公益性 ;教育的公益性也不反对追求教育的功利价值和效率价值 ,教育的公共利益其中也包含物质利益 ;教育的公益性与市场经济机制及原则也不相冲突 ,相反现代教育的公益性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5.
公立学校法人化是适应市场化改革的产物,但学校治理缺乏与事业单位法人身份相适应的配套制度。学校为追求私益过度参与市场交易,不仅冲击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也暴露出法人治理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因公益性对均衡发展的要求,公立义务教育学校宜暂时回归政府部门下属机构的地位,并据此重新分配学校与政府的权责。  相似文献   

16.
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方法,分析了厦门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指出政府是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进而为其均等化发展提出了统筹学校规划、统筹教育人事、统筹教育预算和完善监督这四个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制约公立义务教育学校法人行为能力的内因有三点 :一是法人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特点的突出使其处于困境 ;二是权利和义务具有不对应性 ,限制了行为能力 ;三是生存和发展不受市场规律的制约。制约行为能力的外因有多种 ,主要有三点 :一是教育政策的调节能力有限 ,二是法律不完善 ,三是教育社会化趋势的负面影响。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增强行为能力 :一是把好资格关 ;二是理顺关系 ,明确责任界限 ;三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四是优化办学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政策之一,择校现象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例如教育公平问题、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失衡问题等。实现教育公平,有赖于择校问题的合理化处置。加强对基础薄的学校的支持,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树立科学的择校观,是解决择校困境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制度作出了新的安排,确立了免学费、免杂费、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但现行的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制度在入学者、入学学校、入学方式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需要依法完善入学制度,为解决“择校”问题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