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最近十年间,博物馆观众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共识性和启发性的研究成果。然而,绝大多数研究都是站在博物馆的立场,经由观众研究的发现来审视展览传播的有效性,甚至为博物馆机构的合法性提供论据。鲜有研究去真正关注博物馆体验在观众的日常生活情景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基于此,本文将从米歇尔·埃弗雷特和玛格丽特·巴雷特的富有启发性的研究入手,详细讨论该研究的个体叙事、研究发现、研究对象、方法论框架、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希冀为国内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提供另一种具有可行性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观众研究是博物馆实践及博物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中国观众研究的发展历程,一方面有助于理解现阶段国内观众研究实践的发展脉络、现状及趋势,另一方面有助于探索观众研究的学科体系。本文以1984年至2020年2月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19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将这些成果划分为“观众研究”“观众评估”和“理论方法”三个类别,来阐述国内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发展特征。结果显示,在国内的观众研究发展结构中,“研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评估”上升趋势显著,对“理论方法”的讨论趋于平稳。国内观众研究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源于内在的学术与实践经验自然累积,另一方面源于外部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施加的强烈催化。  相似文献   

3.
叙事学发端于20世纪早期的西方文学研究,至90年代延展至博物馆学领域,应用于分析和指导博物馆的叙事,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2000年后,我国开始对博物馆叙事展开讨论,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研究以展览叙事为重点,从文本内容和话语表现两个层面,在内涵特征、作用意义、构建方法和语境关系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而言,我国博物馆叙事研究还存在着对理论的认识和应用不足,缺乏宏观思考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尽管展览已成为图书馆、档案馆和方志馆等机构文献利用和创新服务的重要手段,但当前此类展览更多的是直接将文献作为展示对象,或类似博物馆通史展将文献嵌套其中,忽视了文献的真正价值和观众的识读能力、展览的功能优势,导致作为“物证”的文献实际利用效果不佳。究其根源是文献收藏机构尚未完成“以文献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向,展览理论研究的失衡成为其瓶颈。由于博物馆策展时也曾经面临过同类问题,且已开展基于多元视角的深入研究,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与方法。为此,借助博物馆学之视角,在对文献价值及其展览功能再认识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文献展览的阐释模型,设计其实践模式,并提出分阶段推进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成为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博物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教育活动与项目纷纷推出。但值得注意的是,展览中的教育元素仍未有效体现或并未与教育活动交相呼应,在策展过程中,教育人员常常被排除在策展团队之外。这也导致了国内展览的教育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展教结合的愿景仍然任重道远;而2017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年会上,“教育策展人”(Edu-curator)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同时,教育人员等其他社会成员加入策展,形成以观众为中心的合作策展模式也在近两年时间内在美国各博物馆兴起。这值得国内博物馆界参考与借鉴,相应实践也可以成为一种学习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博物馆收藏史中出现了大量为认知服务的展品,这些展品的集合所形成的主题性展览旨在帮助人们理解某一事件、现象或进程。对展品进行阐释是帮助观众理解展览的必要工作,也是展览策划与设计的核心任务。阐释工作可以从个体的和群体的两个层面展开。在对个体展品的阐释中,主要要解决实物展品在传播中的信息隐蔽性与表达非耗时性带来的困难,除了符号化外,内涵与语境的可视化,在展项中注入时间维度,都是解决传播难点的有效方法。展品的群体性集合可以通过分类和叙事展开,分类和叙事都具有良好的阐释功能,使集合体中的个体得到有效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最早的成果可以追溯到吉尔曼(Gilman)在1911年的研究工作,本文对观众评估研究的关注对象与问题进行了历史性的批判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各类研究建立的范式,包括对实施机制的说明、对评估客观性的审问、对文化民主化研究和营销相关研究之间不协调性的强调。本文结合多年经济危机和理性化带来的影响,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工具化,并结合观众研究的他律性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这一领域面临的四大挑战。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最早的成果可以追溯到吉尔曼在1911年的研究工作,本文对观众评估研究的关注对象与问题进行了历史性的批判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各类研究建立的范式,包括对实施机制的说明、对评估客观性的审问、对文化民主化研究和营销相关研究之间不协调性的强调。本文介绍了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的形成和早期研究的成果,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一领域的行为主义研究进路,以及这一阶段末期自然主义评估萌芽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最早的成果可以追溯到吉尔曼(Gilman)在1911年的研究工作,本文对观众评估研究的关注对象与问题进行了历史性的批判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各类研究建立的范式,包括对实施机制的说明、对评估客观性的审问、对文化民主化研究和营销相关研究之间不协调性的强调。本文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教育技术模型对博物馆观众研究的影响,并结合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自然史部分)的案例,介绍了教育技术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能源科普能力建设,继续深化科普效果,助力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科技馆策展团队结合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及新型展示技术,研发“同构能源格局”常设展览。本文从展览目标确定、技术路线设计、展览框架搭建、展品内容规划、展示形式设计和布展环境设计等方面探讨在科普展览中构建叙事知识链的方法,阐述能源展览在开发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以期对同类展览研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被强调,与博物馆定义的新探讨,使博物馆机构逐渐重视起非遗的展陈工作。文章总结出了科技类非遗在博物馆展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引入文学叙事的相关概念,从故事与展陈内容、行动与展陈逻辑、叙事视角与身份导入、结构与表层深层展陈信息、展品五个维度,为科技类非遗叙事性展陈的构建提供方案,以实现博物馆“用实物展陈有效地进行价值阐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校博物馆学学科30余年来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遭遇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专业隶属关系尴尬、学术环境不佳、师资力量薄弱、招生困难,而且四重困境相互交织,其影响波及学科本身、专业人才培养和博物馆机构实践等方面。由此,本文提出高校博物馆学突破困境的发展对策: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学科研究整体水平;放眼世界,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变革教育观念,培育高水平博物馆学人才队伍;养成独立意识,实现多学科合作;合纵连横,建设学科发展环境;争取话语权,在社会领域发声等。  相似文献   

13.
科技馆要成为观众喜爱的参观目的地,需要不断提升观众参观科技馆过程的体验。本文以中国科技馆为例,介绍科技馆开展客户体验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设定目标、梳理关键触点和驱动要素、采集数据、分析数据与改善行动、完善信息化平台。客户体验管理需要通过“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改善行动”等步骤,精准改善各触点的观众体验,形成动态的改进机制,持续改善观众参观科技馆体验。希望本文能为致力于提升科普场馆观众参观体验的同行们提供一点启发,共同促进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共同创造的视角,对博物馆在观众参与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展览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探究。在共同创造的视角下,打开观众参与谱系的后三个阶段和参与创造性控制框架三个层次之间的“黑箱”,从而探索利用共同创造实现博物馆展览教育创新发展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在观众参与谱系与参与创造性控制框架的各阶段特点和各层次特点会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个动态的观众参与过程。这些分析细化后的共同创造的过程路径有利于博物馆展览教育的创新发展,也对我国博物馆展览中的观众参与的创新发展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科技馆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观众所需,提升科技馆的管理和服务能力,采用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更加人性化的贴身服务,已成为科技馆的迫切需求。本文以中国科技馆观众大数据分析平台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移动终端信号监测解决场馆内精准定位问题,并运用运营商大数据实现对科技馆客流统计、观众画像和行为分析,为大数据在科普场馆智慧化应用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更有效地为多元观众服务,是当今中国多数博物馆正在思考并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西方博物馆普遍使用的分众策略为对象,讨论博物馆分众的意义,并从四个角度梳理、分析现有的博物馆分众研究及相关实践,即基于来源地角度、基于社会人口学角度、基于心理因素与基于行为因素的分众。基于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的分众研究相较之下比基于来源地和社会人口学角度的分众研究对分众服务更具指导意义;依赖单一的分众角度的研究不能有效地帮助分众服务。博物馆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展览兼顾“分众”和“大众”服务,以“项目运作”作为一种分众服务策略,有规划地履行为公众服务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观众体验是博物馆等机构为观众提供的核心“产品”。然而现阶段,如何定义和测量体验,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简·帕克和罗伊·巴兰坦,在基于博物馆观众研究和休闲旅游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用一个更广泛的视角重新定义了观众体验。与此同时,提出了观众体验的“多切面模型”,用于描述和测量观众体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这两个观众体验的重要成果,并基于这一成果,探讨观众体验与学习体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调查性报道一般文本较长,涉及的新闻线索繁杂,这就需要在调查性报道的写作中讲究叙事技巧.本文从叙事切入口、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其技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