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教学的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所以,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乔凤旭 《科学中国人》2014,(1S):169-170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主体性教育正是着眼于促进人的发展,突出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将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嵇萍 《科教文汇》2009,(17):198-198
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是教育界目前关注的热点。“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他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灵魂,却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了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探索等许多方面。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特别是数学基础较弱,如何培养职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本文提出一个观点:要小心呵护!  相似文献   

6.
裘伟 《科学中国人》2014,(7S):173-17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想,以鼓励为主,激发兴趣,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实现师生和谐互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我进行了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7.
陈义 《科教文汇》2010,(33):91-91,13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主要讨论在物理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从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培养想象力、参与科技活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吴秀竹 《科教文汇》2008,(34):178-178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的首要任务。我国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笔者结合生物教学的实际,浅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晓薇 《科教文汇》2007,(11Z):122-12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精神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职责。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坚定学生创新信念;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等途径,强化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还有一些认识问题困扰许多教师 ,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本文试列举几例与大家共同思索 ,澄清认识 ,促进教育教学。1 不能脱离知识教育谈创造力的培养江泽民主席在 1 995年全国科技大会讲话中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它充分表明了创造力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创新 ,知识创新和技术改造是知识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发展动力。由此来看培养创造力是当前发展的主旋律 ,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创造力一般被理…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灵魂,却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了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探索等许多方面。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特别是数学基础较弱,如何培养职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本文提出一个观点:要小心呵护!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灵魂,却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了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探索等许多方面.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特别是数学基础较弱,如何培养职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本文提出一个观点:要小心呵护!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适应新世纪竞争合格人才的光荣使命和时代的重托,也是当代教师深思远虑的时代课题,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王贤德 《科教文汇》2008,(5):122-12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培养学生创造力呢?  相似文献   

15.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素质提高了,国民素质也随之提高。目前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我国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未来人才高低的一个标准。江泽民同志曾提出:“迎接未来科技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两句话道出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当前的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并引起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一味紫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落实江泽民主席的指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开展“创造力开发和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是最好的选择。创造力开发的基本途径创造力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特性。研究表明,创造力在正常人群中呈正态分布。即创造力极高的人和创造力极低的人均为少数,大多数人都具有中等水平的创造力。这是因为创速力是大脑活动的结果。除了先天性缺陷外,人出在债台二元…  相似文献   

18.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 2 1世纪的挑战 ,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我们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发展创新能力谈一些做法和体会。1 营造和谐、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 ,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展创新能力 ,必须有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感到他们置身于教学活动中完全是自由的 …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这迅速引发了整个教育领域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验热潮。针对创新教育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田冬梅 《科学中国人》2014,(5S):165-165
“学而不思则亡,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就要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