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养低年级学生语言表答能力的做法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说清楚图片所表示的意思。如,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时,先出示小鸡图,然后指导学生说出图意:“草地上有2只小鸡,又跑来3只小鸡一共有5只小鸡。”再启发学生换一种说法说明图意,“草地上跑来3只小鸡,加上原来草地上的2只,一共有5只小鸡,用3加上2等于5”又启发学生说出:“草地上跑来3只小鸡,现在共有5只小鸡,草地上原来有几只小鸡?”;“草地上有5只小鸡,跑走3只小鸡,还剩几只小鸡?”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用明确语言说明图意,有效地训练了学  相似文献   

2.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请学生进行生动的表演,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学习新知识。请学生表演,可以说是一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思考,为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量身定做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不但能深深地吸引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还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数学现实认知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新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如这样两道题:1.树上有10只鸟,飞走了3只,还剩多少只?2.树上先飞走了10只鸟,又飞走了3只鸟,树上飞走了多少只鸟?学生在独立解答第1题时都完成得又对又快,但解答第2题时…  相似文献   

3.
陈玲 《考试周刊》2013,(87):114-114
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改变以往只教人不育人:只单纯练习.不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只动手不动脑:只强调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只要求学生被动地练习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的不合理观念。本文分析了盱眙县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并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4.
赵其林 《教师》2014,(15):117-117
正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也应面向全体学生。但是,长期以来,一部分教师(班主任)或只面向班级中优秀的学生,或只面向班级中等的学生,或只面向班级中后进的学生,却没有从素质教育的高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变式情境,在不改变知识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变换其非本质的特征,能不断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深化对变化中不变数量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动物(认识倍)”一课时,我出示问题:(1)小猴3只,小鸭6只,请学生画图表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学生初识“倍”的概念后,我提出了如下的变式问题:(2)小猴3只,小鸭12只,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3)小猴2只,小鸭12只,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相似文献   

6.
1.认识"0",课前准备3只小笼,5只活动小鸟.操作时对学生说:要把5只小鸟捉放到3只小笼里去.现在大家边看老师捉鸟放鸟,边跟着数数,看每只小笼里放几只小鸟?学生数:1只、2只、3只,第一只小笼里放3只;接着又数:1只、2只,第二只小笼里放2只.当教师拿第三只小笼,做一个捉鸟放鸟动作时,有的学生会大声叫嚷:"一只小鸟也没有,我们怎么数啦!"教师马上告诉他们,一只小鸟也没有就用“0”表示,并及时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只关心分数高低,不考虑智力开发;只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不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学生中也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只是死学,不会创新。可见,培养学生学会学  相似文献   

8.
曾俊贤 《广西教育》2014,(33):35-3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探究,重视让学生经历"再探究"的过程,课堂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纵观一些探究活动,笔者总感到像是蜻蜓点水,不够充分、深入、扎实和有效:或只让学生做"操作工",未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只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表面,未让其触及知识的内核;或只引领学生"探"知识,未引领学生"悟"思想;或只让学生得到既有的知识,未引领其自主创新等。下面,笔者谈四点做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厌学的教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由于只重视学生的认知因素,忽视了非认知因素;只重视知识的单向传授,忽视了多样性的学习活动;只重视强制性的措施,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动因,因此成为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要克服和消除学生的厌学,就要改革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从而给学生提供多种自主活动的机会,以活动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数学学习的实质是在教师启迪下的学生自主探索建构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某些很有价值的想法和观点。下面提供能启迪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几种提问。一、“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这样的提问能扩大学生的思考范围。犤案例1犦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住一个笼子,已知共有头75个,共有脚200只,问笼子里的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思路一用典型的方程解法:设鸡有x只,则兔有(75-x)只。列方程:2x+(75-x)×4=200。解得x=50,即鸡有50只。兔为75-50=25(只)。学生思路二用猜想和检验策略:学生思路三用假设和调整策略:假设75只全是鸡,那么脚数…  相似文献   

11.
目前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教”而“练”,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学”与“炼”。只重视眼前体育短期效益,轻视终身效益1只对学生在校阶段负责,不对学生长远负责-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树上有5只鸟,一枪打死1只,还剩几只?这个老掉牙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创造性答案层出不穷。刚开始时,如果学生答树上还有4只鸟,则全班学生都会哄堂大笑,因为学生都把脑筋急转弯上这个经典题记得太熟了,树上1只鸟也没有。  相似文献   

13.
正一、采用变式练习把技巧训练提升为思维训练1.变式练习可以凸显知识的本质特征。不同的变式情境,在不改变知识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变换其非本质的特征,能不断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深化对变化中不变数量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动物(认识倍)"一课时,我出示问题:(1)小猴3只,小鸭6只,请学生画图表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学生初识"倍"的概念后,我提出了如下的变式问题:(2)小猴3只,小鸭12只,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3)小猴2只,小鸭12只,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相似文献   

14.
一、开放型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端 :   (一 )只注重学而不注重用 ,不可避免地培养出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 ;   (二 )只注重结果 ,不注重过程 ,导致学生只会呆读死记 ,创新能力较差 ,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   (三 )只注重教师不注重学生 ,导致学生对学习与考试普遍存在着失败感和自卑情绪 ;   (四 )只注重认知不注重情感 ,将学生视为认知的工具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能促使知识、文化与精神的内化。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以上弊端 ,一些团体和人士提出了开放型教育的理论构想 :   (一 )开放的网络教育 (包…  相似文献   

15.
一、创设“应用”情境,激起学生兴趣 一身西装托衬着帅气,杨勇老师的亮相给人严谨而不失奔放的感觉。他先播放一段录音,这是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儿歌(他们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已经听过):“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学生们在倾听后,杨老师问大家熟悉这首歌吗?学生齐答“熟悉”。有的学生说还会唱。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只重视学的结果,忽视学的过程;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历史课堂教学中更应该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丰富多彩的内容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一、提问彰显趣味性,使课堂活力四射 趣味性的提问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使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说:“有一天,一只老猴子让小猴子分桃,把100只桃子平均分给20只大猴子,把10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  相似文献   

18.
一、提问彰显趣味性,使课堂活力四射 趣味性的提问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使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说:"有一天,一只老猴子让小猴子分桃,把100只桃子平均分给20只大猴子,把10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只关心分数高低,不考虑智力开发;只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不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学生中也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只是死学,不会创新。可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生存发展面向未来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贫乏,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等进行演示,能直观。形象、简明地反映出数量关系的本质特征,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如教学一年级“和是7的加法应用题”时,教师先出示4只小白兔图片,在绒板的左边贴上,又出示了3只小白兔图片,边贴边告诉学生又跑来3只小白兔。然后,老师一边用教杆在原有的4只小白兔和又跑来的3只小白兔周围画一圈,一边问:“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学生看着生动有趣的图片,根据老师的动作演示,很快就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并且熟练地表述出“草地上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