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朱熹的“感物道情”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两大源头——“交感”理论和“言志”理论的继承与整合,而这一整合已逻辑地走向了“兴”,因此,朱熹的“感物道情”可以归结为一个“兴”字或一个“感”字。如果说“感物道情”与“交感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考察“感物”方面的话,那么“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则突出了朱熹对“情”之合理性的关切。“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反映了“感物道情”对“诗言志”理论的改造与深化。  相似文献   

3.
现代羌族文学研究以民间文学为主并由此囊括了整个羌族文学,即使在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时亦无新的突破。本文拟就清朝羌族诗人赵万寿及诗作的论述,证明羌族文学并非只有民间文学,赵万寿及其诗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高启是身跨元明两代的诗人,习惯上将他列入明代诗歌。这决不仅仅因为他曾经出仕新朝,而是于明代诗风实有开启之功。高启对明代诗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兼师众长、随事摹拟的创作途径;复归风雅、稳健沉着的创作旨趣;格调与灵性并重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5.
明代性理诗人有其遵循的较为稳定的诗歌传统,大致可分为《诗经》风雅传统、效陶传统、崇杜传统以及理学家诗歌内部承续传统。他们认为《诗经》义理完备,存乎天道,是诗歌创作的经典范式和最高标准;陶渊明的性情和诗风高度契合性理诗人的理学思想,故有道者之诗多效陶;杜诗拘于声律对偶,工夫义理不及《诗经》,但其诗风雅健,且有道学气象,而致性理诗人疑杜与崇杜并存;以邵雍、陈献章为代表的理学名家的诗歌乃合乎天道者之言,明代性理诗人热衷对此鼓吹宗尚,由此形成了因承有序且相对封闭的诗歌审美传统。这四种传统对应了理学与诗歌深度融合的四重理路。以理学为核心,以与理学的关联程度为半径,可以将明代性理诗人的诗歌传统划分为四个圈层,依次是理学家诗歌内部承续传统、风雅传统、效陶传统、崇杜传统,最终聚合为一个兼备诗法、诗评与诗作的“同心圆”。  相似文献   

6.
刘展 《中学语文教学》2007,(4):F0004-F0004
冯至最早写诗是在北京私立第四中学读书时,“五四”新化运动正在蓬勃兴起。大学期间,喜欢诗歌的冯至参加了浅草社,后来又和友人一起创办了沉钟社。这个时期,他创作了许多情致委婉,音韵优美舒缓的诗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朱子美学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朱熹的美学构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论强调“从道出”,道合一,突出了艺的认识作用;诗论强调“感物道情”,突出了艺术创造和审美的主体性,体现了艺的审美作用;美育论提出“游艺之学”,强调美育的“引善”功能,实即朱子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朱子美学构架中渗透着一种开放的理性精神,其对后世的影响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继承,一是突破。就继承而言,以真德秀、魏了翁为代表。就突破而言,则有严羽与王夫之,以及对朱子体系持否定态度的明中叶浪漫美学。  相似文献   

8.
中古(魏晋南北朝)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文学史上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朝代频繁更替,文人与英雄一样辈出。就诗坛论,这一时期的诗人比肩接踵,诗人群体尤其让人瞩目。而古代文学研究者们在漫长且丰富的古代文学领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唐宋诗歌上,对中古诗人的关注,比较多地集中在建安诗、永明体以及田园诗人陶渊明、山水诗人“大小谢”的身上,对中古时期整体的诗歌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固然是因为中古诗人的文学地位及成就确不及唐宋两代的诗人们,但中古诗歌毕竟是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一环,不经历中古诗歌,就不可能有随之而来的唐诗鼎盛及宋诗的再发展。也许这触动了阮忠潜心研究中古诗人和诗风,著《中古诗人群体及其诗风演化》(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简称《演化》),既勾勒中古诗歌的总体面貌,又借此连接他自己已经从事过的两汉诗歌和唐宋诗歌研究,从而体现出他纵观古代诗坛的用心。  相似文献   

9.
“文革”结束后的文学新时期,一大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被剥夺了创作或发表权力的中老年诗人如艾青、绿原、牛汉、曾卓、郑敏、公刘、流沙河、蔡其矫、昌耀等得以复出诗坛,这批“归来”的诗人复兴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短时间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写下了大量积淀着个体生命沉痛经历的诗篇。“归来”的诗歌充分表达了忧愤、反思和回归人性的主题,内容凝重,感情深沉,思辨色彩强烈,个性鲜明。诗人们的“归来”跨越了历史的断层,接续并重建了“五四”以来的诗歌传统,它表明当代诗歌在历经磨难之后获得了自身应该享有的健康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朱熹作为宋代名理学家和一代学术大师,在学创作与理论批评方面亦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他对“兴”这一中国古典美学核心范畴的理解、阐发及用之于实际的学批评实践就颇有超越前人之处,从中可看出他对学感发生命意志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代表了理学家论中注重学审美规律研究的一面,对我们研究宋人论中视审美理想与人生高境为一体的美学趣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越南诗人裴辉壁(17444—1818),在这篇《小引》中,陈述了编录《历朝诗钞》的经过,以及他本人对“陈兴国初”不同时期诗风的扼要评论。中肯定了“诗言志”这一创作思想,并对“后菱教胄子以诗歌声律.”塑造美好性情的安践给予高度的赞扬。最后指出,苟能以  相似文献   

12.
李东阳是明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由明王朝造就的诗人。作为一代文宗,他对明诗发展道路的开拓远胜于对馆阁诗风的因袭。李东阳的文学理论对前七子有积极影响,却与他们有很大不同。他要求诗歌讲求法度,内蓄情志,外兼比兴。馆阁之外,他的诗忧国忧民之情怀与杜甫相通,对壮丽山河的咏歌则与李白接近。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诗人既流连光景也关注民生疾苦,既讲求法度也重视意趣比兴。  相似文献   

13.
到任何时候,诗都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的精粹.可今天的诗和从前的诗到底是有些不同了.在今天,更多的诗人已经陷于一种过于低回和缠绵的情感,在以诗的形式自说自话,甚至使之完全变成了一种以单纯的文字为载体的"看"的文体,而拒绝了它本应具有的以韵律和节奏为特征的"听"的属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黑土地上一个写诗的人,我对前辈诗人王书怀是格外敬重的.这种敬重始于20世纪70年代我上中学的时候,那时我把听人讲起他和他的诗歌作为一大乐事.那时我在写诗方面师从宋歌、吕长河、曲国栋等诗人,学习他们的民歌风,而那时他们是把王书怀的诗歌作为范例的.  相似文献   

15.
魏晋诗人的生命意识与魏晋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期是一个政治上极为黑暗,极为险恶的时期。在“名士不有全”的恐怖环境中,魏晋诗人们对生与死的认识比其他任何一个时期的诗人都要清醒,深刻。魏晋诗歌中对人生无常的悲叹,对神仙幻境的渴求,都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留恋,对人生短暂的痛苦和忧虑。正是由于这种清醒深刻的生命意识,魏晋诗人才以狂狷怪诞的言行来全身避祸,鲁迅称他们这种看似荒诞不经的言行为“魏晋风度”。  相似文献   

16.
当下的诗坛的确有太多让人哭笑不得的热闹: 一个做诗软件,亦称"做诗机",在网上广为流传,置换不同的字、词,就会有不同的"新诗"面世;  相似文献   

17.
18.
曹丕“清怨”诗风的源与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本形态、社会风尚、诗歌美学等角度分析了曹圣诗歌的“清”“怨”诗风,并对汉魏之际“清”“怨”诗风的形成进行了论述,理顺了“清怨”诗风的渊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诗人和理论家提出了有关诗歌创作发生的"感物"说。"感物"的"物"是指自然物候,"感"是诗人受到自然物候的刺激而引起的创作心理活动和审美情感反应。只有当自然物候与诗人的主观精神相感应、感兴、感发的时候,诗歌才能发生。  相似文献   

20.
1、李季——“石油诗人”。中国现代诗人李季曾以《王贵与李香香》蜚声文坛。建国后,他一度深入玉门油田锻炼生活,了解石油工人的疾苦,写下了大量的歌颂祖国石油事业和石油工人的优秀诗篇,如《石油诗》《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等,反映了石油工业建设的广阔生活画面,他也因此被称为“石油诗人”。2、田间———“时代的鼓手”。田间在抗战时期写出了《给战斗者》等大量鼓点式的短行诗篇。这些诗短小精悍,音调铿锵,战斗性强,表现了人们的战斗情绪,极富鼓动性。著名诗人闻一多曾因此称田间为“时代的鼓手”,称赞他“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