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年一度的“两会”本来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但近二十年,外国媒体对中国“两会”给予了超乎以往的关注,进行了大量报道。他们希望通过中国“两会”来及时了解中国的最新政策变化发展。“两会”已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
每年的“两会”都会有一些新气象。相继于2001年3月2日12日和3月5日-l5日召开的九届全国政协届四次会议和九届全人大四次会议也不例外,但网络的参与应该说是今年“两会”最大的亮点。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体的网络,今年首次人规模参与了对“两会”的报道,而作为国家对外传播重点网站的中国网,首次对“两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宣传报道,成为这“亮点”中的一个光彩夺门的“光源”。  相似文献   

3.
《对外大传播》2007,(3):14-15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两会”本来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但已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竞相来华报道“两会”,其中很多外国记者在华时间不长.中文不算流利,却是新闻业界的“老手”,捕捉中国新闻的敏感度很高,提问犀利老到。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境外媒体向所在国总部发稿也更加便捷。面对重大新闻他们的发稿速度也毫不逊于中国媒体。那么,外国媒体记者在“两会”报道中有何难忘的经历?他们对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有何期待?他们惯用何种方式捕捉“两会”的新闻线索?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我们走访了两家外国媒体驻京记者。下面刊发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两会”。  相似文献   

4.
2005年“两会”的闭幕,喧嚣热闹的媒体大战也暂时告一段落。作为一名第二次参加新华社“两会”报道的年轻人,笔不但对这个每年例行的政治活动的新闻报道加深了理解,对于如何将“两会”英报道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引入日常的新闻实践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感受。草录如下,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5.
一年一次的“两会”是各家媒体的必争之地,也是记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两会”报道有两个特点:最大的现场性报道和最大的程序性报道。一方面,“两会”信息海量,新闻不断;一方面“两会”突发情况少,新闻难出彩。这要求记能从细节中发现魔鬼。  相似文献   

6.
历次“两会”报道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都努力在增强对外报道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上不断开拓创新,每年上“两会”之前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两会”之后进行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7.
每年的“两会”都会有一些新气象。相继于2001年3月2日—12日和3月5日—15日召开的九届全国政协届四次会议和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也不例外,但网络的参与应该说是今年“两会”最大的亮点。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体的网络,今年首次大规模参与了对“两会”的报道,而作为国家对外传播重点网站的中国  相似文献   

8.
同全国“两会”相比,国外媒体对中国地方“两会”的关注度一直相对较低,使其难以像全国“两会”那样引人瞩目。我们不妨以美国全国性报纸对各州议会新闻的报道作参照,结合国内外宣媒体的报道实践,通过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
魏尧 《对外大传播》2013,(11):23-24
案例介绍作为2013年全国两会的一名上会摄影记者,本人从两会选题策划期间,就开始对两会的图片报道进行策划,“中国梦”是北京周报社和外文局整个报道团队着重关注的选题,我也将其作为最主要的策划方向。“中国梦”是一个涉及普通百姓和整个国家的宏大主题,可以选择的报道角度很多。经过分析近两年国内外最为关注的话题,我了解到,两会前的半年内,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北方城市持续的雾霾天气受到国内外公众和传媒的高度关注。于是最终确定以生态环境为选题,并用一组照片讲述这个题目,为了准确并有艺术表现力地呈现主题,我决定在两会期间用一组相同场景不同时间的图片来直观展现空气质量的变化。然而,这样还不够,考虑到图片后期的传播,组照的形式很难同时在印刷版和互联网、微博、移动媒体、手机媒体这样的全媒体层面上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于是,最终选择拼版的形式将北京两会期间十几天的天空排列在一个画面中。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两会”期间,我被社里派出采访全国政协大会。作为上会记者,为网络报道供稿20篇共19550字,为印刷版两会报道供稿5篇共19000字(会后又陆续发相关稿件近1万字),另提供图片22张。其中10篇稿件被中国网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转载。从1997年至今,我是第3次采访全国政协大会。每次上会都有这样的感觉:满眼都是采访对象,遍地都是令人兴奋的选题,但我们上会记者人数太少,精  相似文献   

11.
每年的“两会”都是海内外媒体密切关注的大事。“两会”议题均关乎国计民生,信息量大,富有新闻价值。但在“两会”报道中,《中国日报》既要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也要与境外媒体竞争;既要面临同类媒体的竞争,也要与异质媒体竞争,这就对我们的“两会”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台的“两会”报道也与时俱进,节目形态越来越丰富,通过现场直播、口头报道、录音报道、新闻、专题、评论、专访以及多语种网站,图文声并茂的报道,及时准确生动地向广大海外受众传递有关两会的信息。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我们在选题策划和稿件采写方面是如何不断改进报道方式和方法,探求“我们想说的”与“人家想听的”结合方式,以取得对外说明中国的最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期我们选取法新社在人大召开前一天播发的报道《农民期待“两会”促进落实农村政策》作为案例,作者通过分析该文及外媒对我国“两会”普遍的关注点及报道方式,指出值得我们对外报道借鉴的写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两会”多年来为国外媒体所关注。2007年,根据新近实施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外国记者在“两会”新闻中心报名后便可直接上会采访,而不必像以前那样要办理烦琐的手续,此举大大便利了国外媒体的采访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来自世界135家新闻机构的560名外国记者采访了今年的“两会”,共发表报道3331篇。  相似文献   

15.
“两会”召开在即,怎么报道好“两会”,已成为各大新闻媒体表达自己新闻眼光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一年一度的一次“重大赛事”。  相似文献   

16.
之所以关注‘两会’是因为它展示了中国政治的前景,体现了中国未来一年的大计。无论是在代表或委员的驻地还是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无论是万人大礼堂灿若星空的穹顶下还是在大会堂的39级台阶上,“两会”期间,到处都能闻到新闻大战的硝烟。临近三月,中外记者无不厉兵秣马准备参加2005年3月5日和3月3日分别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如何报道“两会”?“两会”报道中涌现出哪些新形式和新内容?怎样的“两会”报道能起到绝佳的宣传效果……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分别走访了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网、《人民画报》、《青年记者》等多家媒体的近十位上过“两会”的资深记者和编辑,以期给即将上会的记者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7.
每年的1月是地方“两会”季,往年此时,新华社多媒体待编稿库里的分社来稿零零总总,稿件数量不少,但编辑们仍感到适合对外报道的并不多。 作为今年提升国内分社对外报道水平的一项创新之举,新华社对外部领导派我前往西藏,与分社记者一起跑两会,共同挖掘鲜活的会议新闻。西藏分社领导给予大力支持,打通采访渠道。在十天时间里,我和分社记者在策划、采访、写作、编辑上试图充分满足外界对西藏的好奇和质疑,在提高地方两会对外报道的针对性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两会”在全世界受到的关注度也在逐年提高,比如今年报名采访“两会”的外国记人数就增加15%。毫无疑问,“两会”已经成为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契机。如何抓住类似“两会”这样的一年等一回的难得机遇,充分实现中国向世界的有效传播,确实应成为每一个外宣工作,特别是发挥着外宣主渠道作用的新华社记编辑们必须认真深入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以及“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加之“两会”前夕“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使得今年的“平年两会”依旧受到国际舆论高度关注。 一、世界媒体全方位聚焦 历年全国“两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发展的重要窗口。今年,世界媒体同样表现活跃,关注程度和报道基调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一年一度的“两会”历来被中外媒体当作是捕捉中国未来政策走向的信息富矿。2006年3月3 日至3月14日的“两会”,更是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记者来报道,其中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家新闻机构的400多名境外媒体记者,创下了“两会”报道史上记者人数最多的记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专门的一个章节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温总理提到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并加重语气表示这是一个重大转变时,几秒钟内会场连续响起两次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