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作为翻译个体的辜鸿铭处在中西文化的交汇部分,提出"挞西扬中"的文化观,来寻求中西文化融合的终极文化理想。译者文化身份是"以民族性为立足点的文化中介者"。从翻译的选择与适应,对辜鸿铭的文化身份和翻译行为进行解析和探讨,以期望进一步认识翻译活动主体的多重文化身份,纵深推进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2.
童元方 《中国文化》2010,(2):229-231
<正>最早见到霍克思的大名David Hawkes是在他所译的楚辞(Ch'u Tz'u:the Songs of the South,1959)上,在他所译的杜诗(A Little Primer of TuFu,1967)上,最后才是企鹅版《红楼梦》译本,陈先生从香港寄到美国给我的。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企鹅版的《红楼梦》选译了这本小说原来的名字,The Story of the Stone,即《石头记》。共五册。换言之,书名依脂本,内容却是一百二十回。不过,霍克思只译了曹雪芹的前八十回,高鹗所补的后四十回由闵福德(John Minford)续译而成。霍氏译文在一九七三、一九七七、一九八○年分三册出版,  相似文献   

3.
范子烨 《中国文化》2009,(1):179-190
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说:“节奏与和声根植於灵魂深处。”①当我初次听到呼麦(ThroatSinging)之声和胡笳之音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种震撼是有生以来从未体验过的,它来自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蒙古族呼麦独唱家查干扎木(Okna Tsahan Zam)演唱的《萨满的声音:大草原之旅》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别处——电影《暖》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影片《暖》中,霍建起延续了《那山,那人,那狗》的唯美主义情结,清新、质朴、美丽、含蓄、宁静的乡村画面,成为一种新生活方式和人生选择的指征。《那》片的基调是绿色,在迂回曲折、青翠欲滴的山村小路上,父子俩人共同走完一段看似平淡的邮路.,是一个情感波澜同责任和义务、人生与选择不断碰撞和激荡的过程,最终儿子继承了父业,山路成为他永远走不完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5.
闫德亮 《寻根》2011,(3):18-23
民俗与神话都属于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群体的心理表现与行为指导。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民俗活动与民俗事象,其历史悠远,  相似文献   

6.
彭龄 《世界文化》2008,(12):10-12
翻阅新出版的《丝路盛开友谊花》,看到我国前驻叙利亚文化参赞王贵发同志回顾中叙两国文化交往的文章中提到,他1998年去叙利亚履新时,曾专门去看望首位毛主席诗词的阿拉伯文译者、叙利亚著名学者马姆杜哈·哈基博士,不禁思绪翩跹,将我又带回上世纪六十年代,同马姆杜哈·哈基博士相处的日子……  相似文献   

7.
自由的象征:对阮籍长啸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子烨 《寻根》2009,(2):9-18
往岁读王摩诘的绝句《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以为啸可能是幽人逸士兴致勃发之际的狂呼大叫。及读岳武穆((满江红》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又以为啸无非是抒发英雄豪气的长叹之声。近年稍窥中古之学,于啸之问题方略有解会,始知畴昔所想乃谬误之极。所谓啸,乃是古人的一种特殊的声乐艺术,而在中古士林尤为风行。它与彼时之文人生活契合无间,犹如丹葩之耀于芳林,白云之衬于青天,别有风致。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学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外部研究(社会历史研究)向内部研究(自足的形式研究)的转变过程。在形式研究狭隘的弊端囿限了视野之际,学研究再次将眼界转向了外部。这次不是转向以往的简单的、机械的社会历史反映论和决定论,而是寻求学与社会存在的各种关系的契合点。知识社会学为这一转向提供了理论的支撑。以下选编的四篇稿件从不同的社会关系的角度切入中国近现代学,获得了诸多新的研究视点和新的见解。[编按]  相似文献   

9.
公元二八○年(太康元年)三月,当晋朝的大军攻占石头城,当金陵的王气黯然而收,当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65-290年在位)实现其总齐八荒、一统江山的梦想的时候,他应该是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而面对他的阶下囚孙皓(公元264-280年在位)——一个荒唐、残暴的亡国之君,  相似文献   

10.
陈飞 《寻根》2005,(3):80-83
郑州大学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规范运作,广结学缘,成果渐出,远近有闻。2003年被确立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授以牌匾。领导视察,学者来访,学术交流乃至日常工作,每以不见标志为憾。近日,基地《中原文化研究丛书》问世,出版社欲以标志置诸封面,促之再三,遂勉为尝试,创作设计“中原文化”标志一种,  相似文献   

11.
张大千被誉为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其国画代表了近现代绘画的最高成就。作为一个具有浓烈民族文化情结的画家,张大千也是一个优秀的古典诗人和词人。其画大多有题画诗,这些诗歌不仅是画面的注脚,更凸显了绘画的意境。张大千的诗词,文辞质朴、内蕴沉稳、题材丰富、感情真挚、意境优美、立意深刻,往往与画面交融,蕴含着张大千的主体人格精神追求,将儒、道、佛传统文化精髓融会贯通,有着丰富的审美张力,表达了张大千主体性的生命哲学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本土化:一个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大概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我们面对这一事实时,就进入了一个国际性的化语境,我们不得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检索我们的化走势,于是就提出了一个本土化的问题。显然,这不单纯是一个学理层面的问题,而更多的带有化对策的色彩,或说,它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意义远远大于化的意义。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对应所引发的思想讨论,虽然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但究其实质,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我以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各种观点和见解,如果不算那些纯粹是阐释西方有关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原初涵义的章,只要是移植到中国特定的语境中,翻译成中国的理论句式,则基本上都是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思想化界关于中西化冲突的论争的延伸。  相似文献   

13.
"道"是宗炳绘画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儒家、道家、玄学分别从社会、人生、自然等几个方面对"道"做过详尽的阐释。但宗炳另辟蹊径,以佛释道,认为山水之形是受佛的精感所托而形成的,是佛的"神明"之"道"的体现,开创了中国山水画重道、重理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蒙培元 《寻根》2003,(6):16-20
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先生说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见《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16日,胡祖尧文)这真是一个远见卓识。这不是因为他说了孔子的好话,能激发中国人的“自尊心”,而是因为,他看到当前人类的问题所在,从文化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但是,究竟怎样理解孔子的智慧?这倒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从根源上说,由孔子所开创的中国文化的智慧,不是别的,就是“究天人之际”的问题,其基本的思维模式则是“天人合一”。这样一种独特的智慧,正是从孔子开始的,并且形成了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下半叶乃至21世纪初期,对"花"意象的研究成为红学领域中一个独特的审美阐释视角。桃花的象征意象多元而丰富。曹雪芹在继承古人佳作的基础上,将桃花的悲情意象与作品水乳交融般的结合在一起。桃花不仅作为园林背景存在于小说中,它与大观园中众女子的命运也息息相关,特别是林黛玉。桃花就是林黛玉灵魂的寄托,只有懂得黛玉对桃花的情感,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才  相似文献   

16.
过渡空间研究的是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在自然崇拜盛行的东方文化中,对建筑与景观的过渡空间的研究变得更为突出。造园者用回廊、亭、门窗、箦子等一系列过渡空间的构成元素,自然地将庭园景观融入建筑环境,过渡空间引导人在建筑之中的视野范围与视线高低,达到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本文通过对以中、日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园林体系中建筑与景观过度空间的比较,认为过渡空间的设计目的是让园林展现出一种平衡、渗透的空间关系,表现出自然、建筑和人之间微妙的联系,它也是人寻找自然与建筑平衡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陈叙 《中华文化论坛》2022,(6):133-142+157-158
乡村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优质载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重新认识乡村价值,充分激发乡村的文化主体性,增强乡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由于乡村文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与乡村社会脱节,农民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政府主导下的乡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实践间存在疏离,来自市场和社会的外来力量缺乏对乡村文化生态的了解,外来文化资源与乡土文化主体间缺乏耦合机制。乡村文化主体性的培育系统就是以尊重和激发农民的文化主体性为中心,通过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互动交换来激发乡村的文化主体性意识,构建起有效整合多元力量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探索在治理场域下实现价值共享和意义认同,培育乡土文化能人和文化组织。  相似文献   

18.
吴光兴 《中国文化》2004,(21):135-144
方东美(1899-1977)长期在中央大学、台湾大学等校从事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的教学,同时,又是一位立场鲜明的哲学家。他兼通中西哲学,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体系,并创造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他对原始儒家的研究,成一家之言,在现代儒学学术史与现代哲学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本文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19.
在已发生过的以历史学记述作载体的一批分散的知识系统和话语 (discourse)系统中 ,斋号室名的结构是有固定意义的。斋号室名以“稽古爱民”为其主要传统及主要内容。作为一种文化传统 ,进入到晚清 ,为国人尤以文人所普遍继承 ,看来看去总有些为时局变迁所挤压出来的意味。本文在以往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就斋号话语的传统结构、斋号的文化内涵、历史人物斋号的时代印记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表文在宋代发展到极致,与其创作制度化、功能礼仪化的应用语境密不可分。表文既是宋代词科的必考文体,也是朝廷官守日用不可或缺的文体之一。科举与官制的双重规约促使表文功能转向礼仪性,表文服务于"赓歌陈谟"的政治审美化。在礼制规范下开展的表文写作谨守正确的政治立场、规范的格式传统、严格的措辞达意等要求,同时也包含作者的志向、情感、意愿等个人表达。表文作者在礼制要求与志意表达之间的权衡与选择,反映了应用文体中权力话语与文学话语对现实的建构博弈。宋人在历史主义和知识主义主导下展开的表文阐释,展现了两宋表文在制度与礼仪之外所获得的超越性功能和自由性审美,也彰显出士人的生命智慧在实用性公文中所呈现出的丰富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