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纠错二则     
赵国连 《新闻三昧》2005,(12):53-53
是“度”还是“渡”;“呲”“龇”不同。[编按]  相似文献   

2.
纠错二则     
光明 《新闻三昧》2006,(3):35-35
“戴”、“带”有别2005年11月12日某报第七版《徜徉在法兰克福》一文中写道:“想起那些带着假发、系着丝绸缎带王公爵爷和宽袍峨冠的诗人、学者,匆匆走过。”上述“带着假发”应是“戴着假发”。戴,是把物体放置在能发挥其功能作用的身体某一部位。假发是使用者用来放在头上,以作真发功能的装饰品,所以应该称为“戴”假发。拍电影与“封山”无关2005年11月17日某报15版《李连杰不敌泰国拳王》中,作者称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霍元甲》可能是他的“封山之作”。笔者以为这里的“封山之作”恐怕应该是“封箱之作”。“封山”是指封闭进山通道,…  相似文献   

3.
纠错二则     
光明 《新闻三昧》2008,(11):13-13
“以致”和“以至”的用法有区别 9月6日上海某日报8版《喝粥的味道》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古至今,人们始终喜爱食粥,以致到了二十一世纪,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中国农村,尤是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那么多的粥呢?”上述“以致”恐怕应改成“以至”才对。  相似文献   

4.
纠错二则     
辛勤 《新闻三昧》2006,(5):41-41
“禁若寒蝉”错了在报纸上曾经看到成语“噤若寒蝉”竟错成了“禁若寒蝉”,列举以下几个实例:《中国矿业报》2005年3月1日:“在权威的领导、专家、学者尚在这个问题上禁若寒蝉的时候,他竟然敢如此造次。”《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2月3日一版:“一些法官因此而学会察言观色,变得禁若寒蝉。”《市场报》2005年6月25日:“搞得服务员或如坠云雾,或禁若寒蝉。”为什么错得这么普遍?恐怕与未分清两个同音字有关。“噤若寒蝉”是个成语。“噤”:闭口不做声。寒蝉:晚秋的蝉,因寒冷不再鸣叫。此语出自《后汉书·杜密传》:杜密回答太守王昱说:“刘胜位…  相似文献   

5.
纠错四则     
光明 《新闻三昧》2008,(9):14-14
6月50日上海某晚报A第11版《明星“三不”献真情》中出现“女警花蒋敏”的说法,笔者以为此处多一“女”字。  相似文献   

6.
《出版视野》2006,(1):44-44
“脉搏”容易错写成“脉博”:“重叠”容易错写成“重迭”;“针砭”容易错写成“针贬”;“妨碍”容易错写成“防碍”;“精粹”容易错写成“精萃”;“凑合”容易错写成“凑和”:“即使”容易错写成“既使”;“哕唆”容易错写成“罗唆”;“平添”容易错写成“凭添”;“九霄”容易错写成“九宵”;“宣泄”容易错写成“渲泄”;“寒暄”容易错写成““寒喧”;  相似文献   

7.
常从某些都市报的文娱版上看到或从电视台的娱乐节目中听到“香港歌手昨日用国语唱歌”、“你的国语说得很棒呀!”等词语。须知上述“国语”一词用得是很不妥的。  相似文献   

8.
光明 《新闻三昧》2008,(11):18-18
9月13日上海某晚报《一支香烟烧了航母的警示》中,作者告诉大家,大多数可燃物的“自燃点”均低于燃烧着的香烟表面和中心的温度,一旦发生接触,极易发生火灾。  相似文献   

9.
《新闻前哨》2009,(3):84-84
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直该读lè,往往被误读成yuè。  相似文献   

10.
《声屏世界》2008,(10):53-53
如果将一瓢水倒进桶里,再用瓢去舀水,能舀出一瓢水吗?当然不能。如果将桶里装满水,然后再用瓢去舀水,会怎么样呢?你很容易就能舀出一瓢水来。深水不响,响水不深。作为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一生不懈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拥有“一桶水”。虽然你写出的作品是“一桶水”中的“一瓢水”,但这“一瓢水”是“高质足量”的,是无愧于心的。我们应该这样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11.
牛明汉 《军事记者》2007,(11):51-51
日前看一小样发现,一篇不算长的稿件中,竟然有6处"的、地、得"用错。更为离奇的是,通常情况下"的、地、得"用错的,多为该用"地"、"得"的地方,用  相似文献   

12.
光明 《新闻三昧》2008,(12):19-19
10月8日上海某晚报《批“伪劣诗”挑“七处错”》一文中:“……他点评道,赵忠祥的诗平仄明显错乱,第三句和第二句失沾,致使全诗声韵大乱。”上述“失沾”应为“失粘”。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新书目》2020,(1):45-61
《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自1978年正式出版以来做过多次修订,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反映现代汉语词汇新面貌,体现有关学科研究的新成果,落实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新规范。  相似文献   

14.
郭利霞 《现代传播》2022,(12):10-17
“newspaper”这一概念自清末民初进入汉语后,先后至少出现过13种中文译名,包括直译的“新闻纸、新闻篇”,高频用于报名的“日报、新报”等,最终定型为“报纸”。这一方面是清末民初社会历史背景使然,可以说,外报衰落、民报兴起、官报失利、反教常态化,共同促成了“报纸”的胜出;另一方面这也是词语分工及表义明晰化的结果,“报纸”比“日报、邮报、新报”等词外延广,又比“新闻纸、新闻篇”等词表义明确,它根植本土,且顺应了汉语词汇发展的双音化趋势。概言之,“报纸”胜出是风云突变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语言和社会互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金火生 《新闻三昧》2005,(12):45-45
笔把一些表示事物程度、顺序含义的副词、介词、连词、序数词称之为比较词。在使用这些比较词的时候,如果不仔细推敲就容易出错。经常碰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九州的由来 相传,盘古兄妹结婚后,先后生了八个儿子,取名分别为: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当八个儿子长大后,分别将他们派到八个地方居住.盘古夫妇居中,故而天下划为“九州”。并尊盘古为“夫妇阴阳之始,天地万物之祖”。  相似文献   

17.
18.
《浙江档案》2005,(4):40-40
郝时远在《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撰指出,古汉语“民族”一词在近代传入日本。在日译西书(主要是德人作)中对应了volk、nation、ethnos等名词,被赋予了现代意义。中国人主要从日译西书中接受了西方有关现代民族——国家时代的“国民”、“民族”含义,在建构现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探索中,经历了从传统“宗族的种族”到近代“民族的种族”的转化。“种族”一词作为古汉语名词,自秦汉以后普遍见诸古代献,它在近代的广泛应用,除了历史传统外,  相似文献   

19.
20.
工人日报2005年10月9日《北京有一个温暖的家》一文,第一段第四行“首善之都”一词,从字面意思理解语意重复。经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等工具书,发现它们里面都没有“首善之都”这样的说法。《辞海》对“首善”的解释为:《汉书·儒林传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意谓实施教化自京师开始,京师为四方的模范。后因此称京师为首善之区《。现代汉语词不达意典》中“首善之区”词条的解释是“首都”之意。显然,文中“首善之都”是误用,正确的用法应是“首善之区”,这里的“区”,不是行政区划的某个区,而是指“地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