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的时代性,既可以从正面体现,也可以从侧面体现。所谓正面体现,是指通过讴歌真善美,正面激励人们如何扬善,使人们懂得什么是该肯定的颂扬的。所谓侧面体现,是指通过鞭挞假恶丑,侧面警示人们如何弃恶,使人们懂得什么是该否定的批判的。本的时代性是从侧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献《韩非子》中有一篇《扁鹊见蔡桓公》。文章的大意是:扁鹊一见到蔡桓公,便直截了当地指出蔡桓公有病,并说得神乎其神,而蔡桓公根本不听,因为他认为自己身体没有病,是医生的职业习惯让扁鹊喜欢用治没有病的人来邀功。以后每过十天,扁鹊都要来劝说蔡桓公一次,弄得蔡桓公很不高兴。眼看着劝说是无济于事了,扁鹊见到蔡桓公就回头避开,后来还干脆逃走了。等到蔡桓公发病的时候,已经找不到扁鹊,蔡桓公很快就病死了。  相似文献   

3.
4.
《扁鹊见蔡桓公》一描写并美化了一个神医扁鹊,但我认为扁鹊在这篇章里是一个不顾仁义、没有医德的小人。在前后四次见蔡桓公的过程中,扁鹊的目的不在于为他人医病,而在于自己成名成圣。何以见得?扁鹊前三次拜见蔡桓公,指出了公病之所在,虽然公一再否认,但现场气氛还算缓和,事情也并不紧迫。[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扁鹊之误     
王淦生 《福建教育》2003,(9A):23-23
  相似文献   

6.
《扁鹊见蔡桓公》,出自战国末期韩非的《韩非子·喻老》,后又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 记·扁鹊苍公列传》和刘向的《新序·杂事》,三书所记基本相同。人们常常把它看成实实 在在的历史事实。然而,它却是以历史真实性为基础编写的一则寓言。这个故事的历史真实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某些脏腑内伤疾病隐伏不知而突然发病死亡的可 能性是存在的;其早期诊断在扁鹊所处的春秋末期(关于扁鹊的生活年代后面还将谈到)也是 可以做到的。以望色断生死善恶的诊法,既见于约在战国成书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 》),也见于魏晋间王叔和、唐孙思邈等所…  相似文献   

7.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 ,背读课文。2 .理解字词的古今义差别。3.理解寓言故事的含义。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节课。2 .课型 :背读课。主导教法 :1.诵读法。2 .导读法、讲解法。主体学法 :1.诵读法。2 .参照注释理解句意法。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查阅“讳疾忌医”成语的意思 ,并思考其危害。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成语“讳疾忌医”导入。(略 )二、指导诵读四步法 :正读、译读、理读、背读。步骤一 :正读——在教课文之前 ,先让学生朗读课文 ,然后教师纠正读音、语调。1.同学们朗读课文。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3.其他同学指出其读音错误 ;教师…  相似文献   

8.
课题:扁鹊见蔡桓公 作者:韩非<战国> 教学重点:1.线索:桓侯的病情发展 2.寓意:防微杜渐的道理 使用说明: 本板书采用漫画的手法,把桓侯的病情设计成下滚的"雪球",目的在于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留下深刻的"形象"印象,便抽象的哲理清楚明畅.  相似文献   

9.
《扁鹊见蔡桓公》是语教材传统的入选章,笔把自己对这篇章的教学理解与听别人教学这篇章的理解对比.发现有几个问题是我们教学中容易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则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故事的哲理或主题、对人们的启示是早有定论的。所以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 :疏通课文 ;解释词义 ;弄清故事的意思 ;按故事提供的显信息 ,水到渠成地概括出“讳疾忌医”“防微杜渐”的主题。在提倡创新思维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 ,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一课能否翻出新意呢 ?文本 (作品 )本来就有多义性 ,尽管作者是有单一目的的 ,但他也不能阻止读者从不同侧面来看问题。从读者角度看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认识不完全相同 ,对同一文本的看法便不尽相同。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阅历的增多 ,认识的不断深化 ,…  相似文献   

11.
12.
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言文,题目是《扁鹊见蔡桓公》。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解释,蔡桓公是一个“不听劝诫,不思悔改,刚愎自用,至死不悟”的可厌又可悲的典型,所以,讲到这篇课文时,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对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大加挞伐。  相似文献   

13.
《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的一则寓言。这则寓言记叙了战国名医扁鹊规劝蔡桓公治病,但蔡桓公固执已见不听劝告,终于不治身亡的故事。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其现实意义及蕴含的哲理警示着后人。关于本课的主题思想《教师参考用书》有这样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14.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言《扁鹊见蔡桓公》(板书)。本选自《韩非子》(板书)。故事中的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  相似文献   

15.
姚建国 《中学文科》2009,(16):96-96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写的是扁鹊为蔡国的君主桓公诊病,而桓公拒绝医治,最终导致身亡的故事。一般人总认为,蔡桓公讳疾致亡,完全是咎由自取,根源和责任都在他自己身上。但是这样轻率地下结论又似乎有欠公允,除了蔡桓公之外,难道扁鹊和蔡桓公身边的人就没有一点责任了吗?  相似文献   

16.
年初 ,笔者有幸参与了初中语文公开课校际交流活动 ,从中感受到课程改革的东风给农村课堂拂来的清新气息。学生个人读、分组读、集体读代替了教师对课文的“碎尸万段” ,教师的中心地位动摇了 ,学生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 ,欣赏之余又有些疑惑 :课堂上教师悠忽闲荡 ,学生一读了之 ,真就是有效创新的教学方式吗 ?真就能高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吗 ?真能给学生以赏识和鼓励性评价吗 ?上述方式 ,可谓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变种———“牧羊式” ,看似是学生自觉主动、自主活动 ,实则“走哪儿吃哪儿、哪儿黑哪儿住”。他们不可避免地重复着认识史上…  相似文献   

17.
答读者问     
湖南常宁市欧阳明勇老师来信求教三个问题,本刊特邀北京陶麟先生作答。  相似文献   

18.
《扁鹊见蔡桓公》是初中教材的必选名篇,但长期以来,很多参考书一致认为蔡桓公因“讳疾忌医”终致死亡,未免人云亦云,有失公允,为此,我愿借助一些材料为蔡桓公说几句公道话。  相似文献   

19.
李薇老师上的<扁鹊见蔡桓公>是一节较为典范的拓展式教学观摩课,曾在山东省2002年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作公开交流.她在文言文如何进行拓展式教学方面进行了生动而有创意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张业厚 《教育文汇》2012,(12):25-25
《教育文汇》2012年第2期刊登了一篇《表扬的智慧》。文中介绍魏书生老师上公开课《扁鹊见蔡桓公》,经过一番查资料、翻译、讨论后,找了成绩较差的张军同学翻译句子。不料,张军将蔡桓公的“桓”念成了“恒”,引起哄堂大笑。魏老师没有批评张军,反而表扬说:“我发现,张军同学有了进步,他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桓’和‘’喳’是形近字,张军没认真听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