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向阳,本刊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1993-2005年),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评审委员会学科专家组成员等职务。多年从事学科教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开设“中学历史教学论”、“历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研究”等课程,主编《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上海市著名历史教师教学思想录》等,出版有《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念与实施》、《纪念日活动指导》等专著,发表《历史课现代教学模式简论》、《关于历史学科的评价目标:思路与假说》、《是学习形态还是学习方式——关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等论文四十余篇。  相似文献   

2.
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主题式学科实践活动。以七年级“会说的的青铜器”一课为例,教师可着眼于教材文本、突破教材视角,将学科课程的“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与活动课程的“主体性、开放性、过程性”有机结合,构建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课程是教学的蓝本,结构、形式、科目、教材选择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影响教育方针的贯彻,影响毕业生的质量。为此,我们进行了课程教材改革过程中“三位一体”“三线一面”的教育实验。一、开展必修课课堂教学研究在实施课改、加强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重点突出学科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开展了观摩课、比武课、研讨课等三类课型为主的教学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4.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是培养新时代教师的主要学科,其教材建设为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着内源性的支撑。文章基于教材演化的历史逻辑,以“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为切入点,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舶来与依附、恢复与重建、开放与援引、创新与自足、稳步与深化”等五个阶段的历史嬗变,并从价值、理论、内容、治理等维度对教材的发展困境进行审视。针对存在的教材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缺失、教材内生性理论质素供给不足、教材内容结构一体化程度不够、教材治理效能需要进一步优化的问题,提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以及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纾解策略,即“厚植中国本土现实,坚定教材价值立场;把握学科逻辑之基,加强教材理论供给;超越边缘学科层级,统整教材内容体系;创新教材治理机制,重构教材发展生态”,以更好地满足处在全新历史起点上教师教育发展之需。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育不仅要以培育人文精神为目的,而且它本身也体现出高度的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育必须走出“学科教学”的误区,恢复历史教育“人文素质养成”的学科性质。  相似文献   

6.
谢剑雄 《教师博览》2023,(24):94-96
生活教育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拓展型课程打造要立足于“地域”“场域”“国情”“时事”和“思辨”,实现“乡土味”“素养味”“情怀味”“综合味”与“教育味”相结合。基于生活的初中历史拓展型课程,不仅是教材和课堂的补充、拓展和延伸,而且是对学生历史学习障碍点、空白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生活教育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拓展型课程建设,要遵循时代性、多样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等多种特性。只有基于生活,拓展型历史课程才能拓展学生的精神时空,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高师院校教育学教材建设是提高教育学教学实效的关键。合理的教材应体现合理的教学目标。教育理论是一种实践理论 ,但它又不等同于“处方”。依据现代教育对高师生的教育素质要求和教育学科不断分化的趋势 ,结合高师院校的实际 ,教育学教材应置于整个教育类课程框架中加以建构 ,使教育学教材与其他教育学科教材在体系和内容上有合理分工、相互衔接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改革高师历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我国高师历史专业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即课程老化,学科体系不完善,轻视能力培养,与中学历史教育相脱节等,认为高师历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必须完善学科体系,必须实行素质教育,必须与中学历史教育接轨,必须实现教育方式与手段的现代化,指出历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应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关系,二是处理好调整课程体系与保持学科特色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教材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四是处理好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体多翼”的劳动教育教材体系,其中“一体”指劳动教育专用教材是开展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学的主要依据,“多翼”指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体现劳动教育特点与要求的学科教材,是进行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学的必要补充。研究分别从自我、他人、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内容二者关系的视角,构建涵盖劳动教育教材和非劳动教育教材的体系。在此过程中,要处理好劳动教育教材和相近课程教材、劳动教育教材与其他非劳动教育教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和课程群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上,对于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它所属学科的发展,它的学科特点,阐明了我们的观点。根据这个观点,结合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介绍了“学科”教育类课程群的建构。本文还从实践层面,介绍了推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与发展所作的工作,例如教材的编写、课程的教学模式、学科队伍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教学研究范式是教学研究普遍拥有的教育哲学观与相应的教学研究主张的统一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尽管实施教学研究的主体不同、研究的内容不同,但教学研究大都体现着共同的教育哲学观,以适应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旧的一统化的教研范式与指令型课程范式相适应,都是高度垄断的社会体制和计划经济的派生物,忽视了“人”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在具体的教研主张上,  相似文献   

12.
“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性,是中学历史最具学科特色的特质之一.是历史教学的底线。中学历史教育务必使学生形成史证性思维意识,不仅在于能使学生理解史学的发展会不断丰富、完善对历史的认识。避免把课程(教材)中的“历史”当作是绝对客观的教条,而且能使学生形成言必有据的严谨态度。这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现代公民所需的重要素养之一。  相似文献   

13.
国内动态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公布以后,课程教材研究所于1985年5月29日至6月1日在武汉市召开了“中小学课程教材研究课题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武汉十八个省市教学研究室或教育科学研究所或教育学院的负责同志。座谈会是根据《决定》的精神就改革中小学课程教材需要研究解决哪些主要问题交换意见。课程教材研究所负责同志从“学制与课程”、“课程的类型与结构”、“教材的编写”、“分科课程教材”四个方面需要研究解决哪些主要  相似文献   

14.
动态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汇编的《中小学历史教学论文集》已出刊。全册约三十万字,由著名史学家周谷城题词、白寿彝作序,内容包括贯彻“三个面向”进行历史教学改革、中国历史教学的过去和现状、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历史教材的时代特点、历史课的直观教学等。该《论文集》可供教师备课和教研参考,也可作为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历史教材教法”课程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我国师范教育中开设教育学科课程的历史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师范教育具有“重专业知识、轻教育理论”的历史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与我国师范教育中开设教育学科课程较少有直接的联系。在我国师范教育的纵向历史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开设教育学科课程较少的历史原因;在与世界发达国家师范教育的横向历史比较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的师范教育大趋势的形成轨迹,而且可以发现我国师范教育在开设教育学科课程上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历史比较,以往鉴来,从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中,思考我们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动我国师范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学的研究对象,大到作为课程的定位与编制(针对课程论而言的历史学习),小到一部(特定的)历史教科书的教法(针对教授法而言的历史学习),其中可以罗列的问题,从教学目标到学习指导和测评一个都不能少。不过,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教学界的研究视野,始终定格在学科教学法层面。固有的。教与学方面。因此“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始终没有脱离“教教科书”的羁绊,我们的学科教学研究,只着眼特定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而极少顾及学科的“教育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白炳春 《江苏教育》2022,(94):78-79
<正>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教学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建议,强化了课程改革纵深推进和教学研究的专业支撑。相应地,教学研究应成为中小学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应成为中小学教师准确把握新课标、有效使用新教材、深度践行新教学的重要抓手。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应该聚焦学科教学的热点、难点、焦点和关键问题,基于课标、教材和课堂的教学研究,把文献研究贯穿教学研究全过程,基于教学现场开展真实的行动研究,回归教学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8.
课程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载体与依托。2022年8月20—21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以“中小学高质量课程教材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举办了第四届全国课程与教学青年学术论坛。在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行实施的新背景下,建设高质量课程教材是对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政策的积极响应,是发展中国特色课程教材理论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课程教材质量的实践之需。当前高质量课程教材的建设,紧紧围绕以素养导向建构新目标、以“学为中心”打造新教材、以“学科实践”推进新教学、以“促进学习”开展新评价展开。基于此,未来应继续深化发展机制、凸显文化底蕴、强化数字赋能,进一步推动课程教材育人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是被刻意加强了的一个目标领域。加强情感目标的教育,是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教师与学生、环境等课程资源,进行情感教育,落实历史教学的情感目标。  相似文献   

20.
从本世纪80年代末产生的历史教育学,与历史教学法相比,不仅是名称的改变,而在于学科内涵的拓展,是教育科学属下的历史教育理论形态。它以历史教育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综合历史学科和教育学科的理论,来自教育实践并直接指导教育实践。建构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需运用哲学、教育科学、历史学以及系统论等多种研究方法。哲学方法是基础,教育学原理为核心,着重展现历史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历史教育学一般包括四方面内容:(1)研究“为什么教和学”;(2)研究教和学什么”;(3)研究“怎样教和学”;(4)研究“由什么人教”。作为师范院校的一门课程,师范院校的历史系科,可开设一门《历史教育学概论》必修课程,同时有选择地开设几门选修课,如“历史教材研究”、“历史教育心理学”、“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