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伴随"课改",诸多先进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然而,走进一节节日常课,却常让人有课改无力之感。是的,"课改必须改课",但日常教学中教师个体对"课改"的无视、曲解或"只心动不行动",却使"改课"在一线课堂步履维艰。一、日常课"改课难"的现状基层学校,欲实现全校上下的课堂改观,常常有心无力。教师个体惰性、实施执行繁琐、积年累月坚持、学科年级差异性等等,都成为学校层  相似文献   

2.
在课改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师生互动、学生活动量大的课不一定是一堂好课。课堂确实要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给学生以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因为,真正的活跃体现在学生的深度思维中,而不是表面的热热闹闹。  相似文献   

3.
在课改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师生互动、学生活动量大的课不一定是一堂好课。课堂确实要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给学生以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因为,真正的活跃体现在学生的深度思维中,而不是表面的热热闹闹。  相似文献   

4.
陆云峰 《江苏教育》2017,(10):55-56
课改的核心是改课。"学的课堂"追求的是校本化和个性化的改课,其实践与思考不仅丰富了当下教育学的内涵,也对传统教学论提出了挑战。学的课堂,不仅让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本质,更是对教学的真义再次进行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实行"课证融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寻一种使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密切配合、培养既具有专业文化素养,又掌握综合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教学模式,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课证融合"要在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之间找到一种有效沟通的模式和运行机制,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建设→考评系统"进行系统化设计与实施,解决好融合的原则、方式和程度问题,处理好课改与证改、课考与证考、专证与旁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课堂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课堂新则教育新,课堂减负则师生减负,课堂高效则教育高效,课堂快乐则学习快乐。课改必“改课”,“改课”必走高效课堂之路。  相似文献   

7.
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较实验稿课标有较多的调整和变化。这些调整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课改十年的反思,是对以往模糊认识的厘清,是对一些错误做法的矫正。拿"有感情朗读"来说,新课标主要是一"增"一"改",增的是:"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  相似文献   

8.
以"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总结从"课改"到"改课"的实践体验,教学目标设定从经验型、线性思维走向单元系统框架思维;教学活动设计从关注"教师视角"转向更关注"学生视角";教学过程实施从"授课式"转变为"对话式",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课改必须改课。这不是戏说。这是10年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概括和判断。  相似文献   

10.
课改后,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因此改变教材情境、更换教材内容、调整教材结构几乎成为一种常态,似乎不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改动就不是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笔者并不否定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但时常有这样的思考:我们是否有“为了改而改”的倾向?是否感性冲动多于理性分析?是否叩问过“一定要改吗”、“改些什么”、“怎样改”等。笔者认为教材处理不是说改就改,而要回归理性,“三思”而行。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课堂,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念荡涤着我们的心怀。在与课改同行的日子里,我们实践着,求索着,努力使自己成为一株会思考的芦苇……跨进课改的门槛后,我听了很多语文课改课,其中有些是省市级的课改示范课,更多的是平常的课改交流课。虽然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但也发现我们目前美丽的课改背后确实隐藏着...  相似文献   

12.
徐曼曼 《教育》2012,(19):31-32
"高中课改后部分学科课程的内容仍偏多偏难,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负担过重,根本谈不上全面发展。课改方案中‘学习打击乐器’等内容,有明显的‘城市中心’倾向,农村学校没有条件实施,很难达到新课程的要求。课改后,教学仍然紧跟高考指挥棒,导致不少地方出现了课改被虚化的现象。"这段引起广泛影响的言论出自重庆一中校长鲁善坤,鲁善坤是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针对高中课改,不少代表都提出了和鲁善坤相同的意见,课改后的实际教学出现了"务虚不务实"的现象。课改"虚化"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  相似文献   

13.
重建我们的“教材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改,改什么,先改什么,后改什么,是一个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通常讲,课改要树立新理念,转变旧观念,在观念思想得到有效转换之后,才可能在方法、技巧层面上入手。教学观念是对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基本看法,在课改中,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评价观等等都需要重构。本期“课改在线”编辑了四篇教学观念转变的文章,涉及到教材观、教案观、学习观及考试评价观。这四篇文章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也顾及到具体的细部处理,对正在进行课改的学校、教师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既需要学术上的理论思辩,也需要操作层面的示范,同时欢迎兼具二者特色的文章,这是本栏目的追求和希望。  相似文献   

14.
高效的课堂应该不是教师在台上表演、学生在台下喝彩的表演课,而应该是"教师真教,学生真学"的真学课堂,它可以不是完美的课,但一定要是学生真正去思考、探索并有所收获的课。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课堂,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念荡涤着我们的心怀。在与课改同行的日子里,我们实践着,求索着,努力使自己成为一株会思考的芦苇……跨进课改的门槛后,我听了很多语文课改课,其中有些是省市级的课改示范课,更多的是平常的课改交流课。虽然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但也发现我们目前美丽的课改背后确实隐藏着诸多虚假。  相似文献   

16.
不是学生不爱听的课要改,不是成绩不好的老师要改,而是每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老师都要改,特别是那些爱讲、会讲的老师更要改。因为你讲得越多,学生自主的学习就会越少,当你把知识讲得越清楚、越明白的时候,学生自主钻研、思考、探究的意识就会越弱,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上就会落空。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程改革该如何改?怎样的改革才能真正达到效果,才能真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这是民乐一中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初所面临的问题。"课改应先从‘改课’上下工夫",校长王学舜这样认为,在这样的理念下,民乐一中拉开了新课程改革的序幕。近年来,民乐一中紧跟课改步伐,将教育科研工作放在重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深刻体会到: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课前必先改课,课改必先改己。我校实施道德课堂建设活动以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深挖细研,坚持每天深入课堂,通过道德课堂教学观课议课指导活动,通过观课议课三个阶段,进一步对课堂把脉问诊,以提高道德课堂教学实效,促进道德课堂在我校生根结果。  相似文献   

19.
正暑假里,抽空把课改10余年来听课观课的笔记翻阅了一遍,发现前瞻探索的课占百之五六,符合课改精神的课约十之二三,而其余的课中基于精神、心理"控制"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令我触目惊心:"满堂灌""满堂练"时是如此,即便是其变种"满堂问""满堂动"时也是如此,教学背后一根可怕的"精神控制""情感控制"的红线隐约可见。这些课也不禁令忧患之感油然而生:这样的课,怎么能培养出精神明亮、人  相似文献   

20.
<正>改革,首先要清楚针对什么而改。如果只针对方法技巧而大谈"教改",那么改革的结果不容乐观。古代人的教学也讲方法技巧,方法技巧只是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并不能代表教学的全部。鉴于此,我想谈一点对"教改"的看法。一、"教改"的根本是什么从目前的情形看,教改的根本是改人,不是改法。如果人不变,再好的法都毫无意义。即使改法,不应该专注于"课改",而应把转变教师和学生思想的"法"放在第一位。只有人的心态和思想变了,教者才会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