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格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既离不开"大学",更离不开"中小学校"真实的教育情境。为落实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构建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已成为必然。两种学校的文化融合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础,教师教育课程重建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关键,制度建设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彰显学校特色,让教育回归本原,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使命。日照第一中学以特色创建为目标,在继承和弘扬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精心培育"和·容"文化,以"和·容"文化为引领,创新开展"师生成长共同体"课题研究,回归"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校教育本原,逐步形成"师生共同成长,人人追求卓越"的和谐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3.
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是一个好的"师生共同体"。在"师生共同体"的作用下,学校政令畅通,管理有序,业绩斐然。换言之,文化积淀深厚、管理文化精湛、师生精神面貌饱满的学校也容易产生"师生共同体"。一所好的学校和"师生共同体"之间互为因果,互为主客体。大力倡导建设"道德、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记忆视角看,舞龙和龙舟运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二者都是龙文化的衍生及延伸,都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在近代也都遭遇困境,面临传承问题。应通过"非遗"、竞技和学校三种路径传承龙文化记忆。"非遗"路径关键要保持"正宗",保证"血统"的纯真;竞技路径必须在制度、价值和技术层面进行规范、改革和创新,提高竞争性和激烈程度,争取"入奥";学校路径可从思想教育、体育学科和共同体意识三个层面入手传承龙文化记忆。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整个传承过程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苏州市姑苏区以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抱团组建了纵向与横向多个共同体。为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共同发展,建设了"校际发展共同体"和"文化传承共同体";为实现名师资源共享,促进师资共同发展,建设了"名特教师共同体"和"区域校长俱乐部";为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设了"阳光德育导师团"、"学科研修共同体"和"特色项目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共同体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本文从共同体的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差异中,揭示了适合我们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就是"和而不同";从区域性的现实实践差异中,考察了县域教育共同体的内涵、定位和文化风格,强调了县域教育共同体在教育改革中的基础作用与战略意义;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从核心文化、组织文化和策略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教育共同体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幸福教育已成为良好教育的代名词。作为"奇迹"出现的学生、富有责任感的教师、作为文化的、知识的、道德的共同体的学校是幸福教育的源泉。幸福学校和幸福教育,就是要让追求真理的幸福流经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和肌肤。  相似文献   

8.
<正>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创办于1939年,原名类思小学。1955年转为公办,改名为长江路小学。1958年确立为省级重点小学,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一直坚持和谐教育,近年来致力于将中国传统"和文化"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结合,运用共同体建设的现代理念,从师生发展现状出发,整合多方资源,建构多层面、多形态、充满活力的学校共同体。和谐  相似文献   

9.
辜美华 《教师》2014,(1):27-28
正教育共同体最理想的地域形态是学校,而学校并不是天然的教育共同体。因此,对于教育共同体理论探讨必须弄清几个问题:什么是教育共同体?为什么要形成教育共同体?教育共同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一、"教育共同体"的概念教育共同体是基于共同的教育信仰,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共同的教育范式中的教育工作群体。通过教育共  相似文献   

10.
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组织成员共享的基本假设和信念以及稳定的生活方式,它表现为学校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从主体维度构成来看,学校文化蕴涵着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课程文化三部分.优质的学校文化在学生、教师、课程的互动中不断发展,使得学校在三种主体文化互动交融中形成"学校文化共同体".从而实现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1.
毛珍  马新功 《辅导员》2012,(Z2):14-16
教育话题历久弥新,但教育主题却万变不离其宗。以"文"化人,就是主题中的"主题"。河南濮阳油田第一小学在这个主题上做了诸多努力,他们在课程设置、校园氛围和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始终围绕着文化不断地进行着探索,许多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值得认真回味和总结。本期,让我们走进这所学校,走进这座生命教育实践的文化建设领域,共同体味和关注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2.
走出"单兵游勇式"的学校个体发展状态,基于规范化办学和政府支持性环境,引动具有优势整合、差异互补的共同体学校联动发展。以"和谐发展教育"理念引领,依托教育"五大走廊"构建五大学校发展共同体(学校发展群),充分聚生、释放学校内动力、群体互动力和行政推动力,都江堰市教育整体——  相似文献   

13.
雅行教育,以"雅行教育,幸福成长"为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力图做到"致良雅,雅行合一""启智育雅,励学敦行",从德育到整体学校教育,着力校园"四维立体式"文化建设,形成以"育雅文化""励学文化""启智文化"和"敦行文化"四大主题文化为支撑的雅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基础和人文情怀,进而构建雅行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在莱芙和温格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理论之后,不少教育工作者尝试将这一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在课堂上构建实践共同体。但基于日常社会生活的学习与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在学校教育中生硬地套用实践共同体理论有损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先厘清概念,分析实践共同体理论的长处与不足,阐明实践共同体与学校教育的异同,以真正深入探讨如何将学校和社会联结起来,一起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共同体,使学生早日实现相关共同体的合法边缘参与,获得广泛的学习经验,向着成为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的方向成长。  相似文献   

15.
人是文化的产物,公民人格的生成需要适宜的文化环境。在学校教育中,公民人格的建构遭遇着文化阻隔,表现为惟上惟权的价值取向对人的自主性的抑制、学校"差序格局"对学校公共性的侵蚀、学校人际互动的"私德"对"公德"的僭越等。学校场域中的公民人格建构应厘清教育价值,提升人的自主性;构建实践共同体,增强学校的公共性;划清"私德"的疆界,培育人的公共理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国外学者对中小学灾害教育观点的分析发现,当前国外中小学灾害教育目标取向从知识与技能转向向灾害自救和互助意识培养和灾害文化的培育;课程内容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学校课程的融合和学生发展;实施途径注重与社区教育和地域文化的融合;国外中小学灾害教育的发展趋势启示我们,学校灾害教育应以灾害文化的培育为路径,创学新教育方式,注重"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以及与地域文化、家庭和社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行为文化是文化层次理论的结构要素之一。它是指在学校这个共同体中的全体成员所贡献的实践文化以及其创造性活动;行为文化涵盖了人际关系、管理行为、教育教学行为、学习行为及学校日常生活行为。为此,上海嘉定区第一中学以"嘉言懿行,一以贯之"的学校精神为引领,从以下七个方面加  相似文献   

18.
教育资源的亲和力与匹配契合度是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多民族共生文化作为多个民族长期交流、交往、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相关资源融入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的学校教育,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民族团结价值和共同体文化的认同,也有助于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省多民族共生文化进行学校传承极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价值,基于贵州省中小学的调查发现,依托多民族共生文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坚持生态化的理念,探索生态化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9.
胡英芹 《职教论坛》2017,(21):34-38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基于"价值—实践共同体"逻辑视角分析,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依然存在文化素质人性价值未能彰显、文化素质内在实践动力不足以及校企文化关系共同体松散等问题。这需要采用协同创新思维,将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相渗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从而发展具有职业应用形态的文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0.
在"聚·宽"理念指导下,学校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摸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模式。1.学生共同体建立学生共同体,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乐中学,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和群体的创造性,发挥团队效应,彼此相互教育,使之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