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目的有两种:一种是终极目的;一种是非终极目的,如前人所讲的“传道、授业、解惑”、“全面个性发展”、“做人”等。但它们都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因为它们不是终点,本身还有目的性。只有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但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存在教育目的异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Y陈凯歌执导的公益广告《橘子》从2002年12月2日起,在央视播出,让千千万万的国人尝了一口“教育”这个“酸橘子”。当前,大家把“橘子”嚼出不同的“味道”,各种呼声不绝于耳,并有好事者提出《橘子》的情节和主题词所表达的对“教育”的理解,是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传统教育主题的一次大胆质疑。笔者不敢苟同这种人为对立的做法。教育学家杨东平说得好,“‘爱是果实’和‘知识改变命运’一样,不是一个学理,更不是教育的定义,仅仅是一种价值取向”。笔者还认为,这两种价值取向都有存在的积极意义。如果说《橘子》呼唤的…  相似文献   

3.
批判不是个很平和的词,现在或者用得太多也有些滥。策划本期选题.我们倒不想回避其中的“批判”意味.因为从哪种角度说“伪圣”和“犬儒”都不是什么令人舒服的字眼。但自信还有几分理性在握.所以我们的底气还是蛮足的。把“伪圣”和“犬儒”套到教育头上.是颇费思量的。不过聊以自慰的是。对今天的中国来说.这两个词并非源自教育。也不为教育所独享。这样说,并不是为教育辩护.而是对一种客观现实的袒露。在为中国教育“刮骨”的时候.“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样一个命题一直在我们的心中激荡。对真教育的追寻是我们的理想.理想的背后必然有责任的影子.而当下恰恰稀却的就是责任。可以想象.缺席了责任.所谓的建设还有什么真正的意义。教育的消极被动渊源己久.但被动和主动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中国这个棋盘上,期待教育像车.马、炮一样“横冲直撞”也许只能以期待将来,但“未尝一日不拱卒”的精神对我们似也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4.
一、地区初中教育均衡发展的涵义地区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地区初中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以较快的速度、差距不至过大、保持整体和谐和整体功能的发展。这里的均衡发展主要指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上的均衡发展,不同的办学条件、办学基础的初级中学都要发展;二是群体层面上的均衡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与干部都要均衡发展。重点是学校层面上的均衡发展。地区初中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而是缩小初级中学学校办学之间的差距;不是“一刀切”,而是鼓励办出特色;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填谷登峰”、“填谷造峰”。  相似文献   

5.
快乐观的教育是我国当前道德教育中容易忽视又十分重要的教育,它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快乐说不是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我们既不提倡“禁欲主义”、“苦行主义”,也不提倡“享乐主义”、“纵欲主义”。我们提倡一种“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快乐观,并对学生进行“选择、享受快乐、创造快乐”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一、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教育 从中、美、日三国的教育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前景不容乐观,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位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是中国人笨吗?应该不是,因为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中,有好几位都是美籍华人,他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受到的基础教育也在中国。是中国不重视教育吗?也应该不是,中国也一样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特别是近几年,教育愈来愈受到国家的重视,教师的地位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7.
《广东教育》2003,(1):53-53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对此也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孙云晓说,现在老师们非常普遍地有一种感觉,不敢批评孩子。而现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些惩罚,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这样的做法都不是我所说的教育意义上的惩罚。我说的惩罚有几个观点,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  相似文献   

8.
方立新 《教育》2006,(12):19-19
通过“择校”,“赞助费”制度化地把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更多地给了某些“特选”的孩子,这个现实,“地球人都知道”。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对“择校”说“不”,全常听到消息,效果却不是很妙,这种尴尬,同样是“地球人都知道”。  相似文献   

9.
简论通识教育的历史嬗变和时代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识教育是相对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一种反正。其内涵就是做人的教育,就是学生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该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就是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不是当作“工具”来培养的教育。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识”而不在于通“才”。  相似文献   

10.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所谓“教育个案”,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件或一组纵向或横向的事件。其发生在学科教育过程中,有某个方面的、特定的意义。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是个案。从写作的角度看,“事件”能够成  相似文献   

11.
在观念层面,现在我们都已知道,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工业生产线,生产出完全符合社会规范的“标准件”。面对的教育对象——人,没有一种教育手段具有普适意义。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不少教师还是倾向于以一刀切的简单方式开展教育,把一些游离于“标准”教育世界之外的“另类”教育现象或当作特殊情况而忽略不计,或视为异端而加以挞伐。  相似文献   

12.
沧海 《湖北教育》2004,(24):32-32
这篇章在对校长、对教师和对学生这几个方面都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观点:比方说:“校长不是官,应该是一位学”,并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提出“应让学校硬件软化:赋予思想意义;软件硬化:有章可循、依法办学”的思路等等。这些可循、依法办学”的思路等等。  相似文献   

13.
关于“解放教育生产力”之我见张慧洁一、“解放教育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从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孤立的。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受诸多条件制约的。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育的...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留守儿童”的教育不是一种“帮教”性质上的“扶差”教育,它的基点是预防性的,因此,在正确认识“留守”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留守”本身的正面的教育意义,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塑造为一种“特色教育”,通过“留守”本身所蕴藏的教育内容来预防“留守儿童”所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另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入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将对我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产生怎样的影响近来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为此,我们走访了有关专家,他们对此的认识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教育不同于其他经济领域,每个国家对教育市场的开放都十分但重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韩民先生指出,教育是一种公共或准公共产品,而不是纯私人产品。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文件中也指出,教育不是纯经济领域,它除了经济功能外,还承载有社会、文化、道德等其他功能。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什么都市场化,其实不然。比如美国在经济领…  相似文献   

16.
我们都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艺术。问题是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一切吗?爱是包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吗?爱是万能的教育金钥匙吗?不是!决不是!爱决不是教育的全部。高尔基说:“单单是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17.
韩乐 《天津教育》2014,(17):115-116
教育技术是“用来辅导”“用来探究”“用作工具”和“用来交流通讯”的,教育技术所具有的潜力取决于“如何应用”,而不是技术功能本身;教育技术也可看作是“用于探究、交流、建构、表达的媒体”。以上都是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待教育技术。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一次国际教育会议上,留美博士黄全愈请教一位英国的教育家,却没有下文。可见,这个问题不那么简单。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语录”,这里集粹如下: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导和解放。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培养…  相似文献   

19.
浙江温岭市教育系统在大力发展“阳光教育”的同时,将这一公开公正理念用于工会干部的选拔,实行“阳光海选”。难得的是,这种海选,不是一时的应景之举。不设候选人、海选结果算数、落实主席绩效待遇、在全市分步推进等措施,都反映了市教育工会在党委领导下,大胆改革、稳步推进的长远考虑。  相似文献   

20.
魏东平 《教书育人》2002,(16):29-30
一、学生不是上帝“顾客就是上帝”,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商家捧为金科玉律,因为对商家而言,顾客就是衣食父母。可在有些学校,把教育活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一种买卖关系,在“为了学生,关心学生”的旗号下,依样画葫芦喊出了“学生就是上帝”的口号,这是对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的商品化、庸俗化。学生不是“上帝”,教师也不是“上帝”的奴仆。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肩负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任,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