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小马过河》一课生动有趣,对话很多,是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而要真正达到分角色朗读的目的,需要掌握每一处不同的"说".文中虽然"说"字相同,但"说"的语气与神态却不同.不同语气、神态、动作的"说"云集此课,如"连蹦带跳地说""高兴地说""认真地说""叹了口气说""难为情地说""低下了头说""亲切地说";还有那些"说"的"亲戚",如"大叫""问道""吃惊地问";更有六处单个的"说"字.于是,教学此课,我便抓住不同的"说"进行教学设计,强化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 教学目标 1.巩固识记生字词,能正确书写生字“干”、“净”。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学习使用“?”和“!”,体会人物心情,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18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物、刮、暖”等16个生字,写好“商、量”等4个上下结构的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读出商量的语气。  相似文献   

4.
分角色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办法,但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少。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在分角色朗读过程中就出现了"只有语气,缺少理解""偏重表演,缺少体验""中心偏移,主次不分""角色只分不合,缺少整体"的现象。对此,教师应认真分析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体验,就是结合生活经历让学生“生活于角色的的生活中”,感受角色的感情,与文本产生共鸣。举个课例。《小马过河》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情节用对话形式表现出来,语言接近儿童口语,适合训练有感情地朗读。但其中也有难点,如小马回家与妈妈的一段对话,特别是“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没……没想过’”。这里有两处省略号,表示小马心里为难,说话断断续续,小学生很难读出那种难为情的语气来。一位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难为情”就是不好意思,然后问学生:“你难为情过吗?”学生争着回答:…  相似文献   

6.
这一课上得很细腻。从如下教学流程可以看出:“朗读”这一块,以“语气”一词一线串珠——读出文章句内的停顿,体会文中的语气。读好句中的关键词语,体会文中的语气。读好句末虚词,体会文中的语气。读好重要段落,体会文中的语气。“积累”这一块,以“方法”为线索多层次进行——请同学们进行听记积累。请同学们进行辨读积累。请同学们进行译读积累。请同学们进行背读积累。这一课表现出若干美点。如:表现出一种内容厚实的教学风格。大幅度地运用了朗读手法。以“语气”一词带动全篇文章的朗读,是本课的独特视点。教学点拨的层次非常细腻。突…  相似文献   

7.
所谓“角色朗读”,就是针对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的讲话、对话,让学生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逼真地模仿他们去“讲”、去“对”;有的课文则让学生在重点揣摩、体会写作背景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掌握语调,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地朗读;有的课文本身就是戏剧文学,则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总之,教师可由不同课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朗读活动。实践证明,课堂中学生的角色朗读是有一定效果的。 一、它能体现中师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特点 由于中师本身的特殊性,考虑培养师范生目标的实际,我们认为中师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特点应为“读是基础,说为重点,教为目的”。现行教材中,其学练重  相似文献   

8.
徐彤 《江苏教育》2000,(3):33-33
苏教版教材第二册《进城》一课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从前,有个人拿着一根竹竿,急急忙忙进城去。由于这句话总领了全,也为后作了铺垫,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急急忙忙”地问学生:“急急忙忙”是什么意思?当学生说出“着急”、“很急”等等之后,随之就要求学生用“着急”的语气朗读这句话。怎样的语气才是“着急的语气”?学生无所适从:这样解词、朗读训练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9.
分角色朗读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朗读指导形式。然而,大多分角色朗读往往只是分配不同的人朗读不同的文本角色,至于如何读出应有的滋味,通常犹如“蜻蜓点水”,体味不深。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定位,关注时空情景,张扬自我个性,充分体会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读出对角色的独到理解,努力达到分角色朗读之“三现”,从而真正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0.
将听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叶圣陶先生说 :“不善听未必善读 ,不善说未必善写。”它表明了听说和读写之间的密切联系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课前齐声背诵名言、警句或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片段 ,让学生经常有开口说的机会。听课文范读复述要点或内容梗概。通过听课文录音或听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说出所听内容的要点或内容梗概。分角色朗读小说。要求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 ,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要符合特定的情境 ,要准确体现出人物的年龄、性格特点 ,要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色彩。运用讨论法分…  相似文献   

11.
我会学 句式要求:“用句子表现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人们说话一般有四种语气,即陈述语气(向人讲述一件事),祈使语气(要求或命令他人做什么),疑问语气(提出疑问),感叹语气(表达强烈感情)。神态就是指人物说话时的神情态度。这次练习说(写)一句话.要表现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  相似文献   

12.
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性格,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指导朗读:“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想象孙权说此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应如何读?(坚决,严肃,充满期望)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个反问句表达了孙权什么样的心态?(责备)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一种将文本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重要语文学习活动。词典中将“朗读”解释为“清清楚楚地高声读诵,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清人崔学古对朗读提出“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的要求,说的都是朗读时要“气”随文动。注意速度、重音和语调。  相似文献   

14.
《孙权劝学》节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篇幅短小而言简意丰 ,故事晓畅而引人深思 ,非大家高手不能为之。本文的课前“阅读提示”中有这样的文字 :“全文以对话为主 ,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为了让初一刚识古文的学生 ,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文章之生动精彩 ,学起来既轻松愉快又有所收益 ,我采用了以下教法。第一步 ,朗读。有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第二步 ,疏通文意。以学生看课下注解自学为主 ,我只讲重点的一两句 ,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弄懂…  相似文献   

15.
“四人一课”研讨活动正在有序进行着,当听到组内第二位老师采用分角色朗读《诚实与信任》一文中的“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对话所表达的真情时,我顿觉文中的对话字字像重锤敲击心房,句句凝聚真情往向对方倾情诉说着什么,于是找产生了“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静心倾听两位感人的对话,引导学生感受诚信无价”的想法。我决定在自己的课堂里试一试变“分角色朗读”为“静心倾听”,效果果然不错。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0课。 教学要求 1.认识“姑、娘”等7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一些益鸟和益虫。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请求”的语气。  相似文献   

17.
一音之差     
小语第三册第28课《狼和小羊》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可怜的小羊喊道:‘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事,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哪!’”当分角色朗读评论时,同学们对“啊”的读音发生了争议.有的说“啊”应该读得慢一点、轻一点,才能突出小羊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通过读音、停顿、速度、语调,对文章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具有比默读更形象的表达效果。读音方面,同样一个语气词“啊”,在句末读轻音“α”时表示赞扬、肯定、催促、嘱咐、疑问等语气;读“á”时表示追问语气;读“ǎ”时表示惊疑语气;读“à”时表示应诺、明白、惊异、赞叹等语气。这种表达差异默读时往往难以察觉。朗读的重音和停顿,表现出需要强调的内容。朗读速度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可以绘声绘色地再现某种特定的情境,反映出读者和作者不同的态度、心情。朗读…  相似文献   

19.
童话《动物过冬》是小语三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它和本册其他八篇阅读课文一样,全文用汉语拼音注音。教这篇课文,要以指导朗读为主,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本的注音反复朗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朗读指导中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体会几种小动物说话的不同语气和神态。朗读指导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预习。要求学生把没有学过的“阵、极、杜、鹃、鹂、窝、垫、岸、眠、刨、既、舒”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在阅读过程中,除了默读,还需要朗读。用普通话大声朗读,不仅能训练正确发音,口齿清楚,句读分明,语气连贯,养成落落大方的仪态和良好的表达习惯,还能使学生从中辨析语言表达方式,懂得根据文章特色选择不同语气、不同角色来朗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