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孙膑兵法》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膑兵法》在中国军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与《孙子兵法》可称为军事理论的双璧。它是中国古代系统总结战役理论与实践的开山之作,引领了冷兵器时代战略战术变革的方向。《孙膑兵法》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以"谋划"换空间的战争指导思想、以"造势"为核心的战役理论体系、以"延气"为目标的治军理论和"贵人"与"强兵"并举的军队建设思想,这些对今天的信息化战争和军队建设均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探索以“校园文化币”为中心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斌涛 《文教资料》2009,(27):205-206
高校学生社团是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它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探索以"校园文化币"为中心,建设"校园文化币"交易管理系统及其运行体系、相关配套制度与规范,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城市内涝、水资源匮乏、水污染等问题,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这一思路,强调生态优先,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徽州古村落同样以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为前提,它在设计之初就重视对水的疏导和利用,所以它的治水方法和技术对现代"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政治智慧是我国儒家政治伦理的精华,它蕴涵了许多宝贵的治国思想,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弘扬。这些治国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改革用人机制和加强我国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着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近年来,周水子小学以"乐学文化"下的师德师能建设为核心,带领全体教师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专业发展高速期。没有"文化"的自觉,就没有最好的师德发展教师要发展,师德最重要,它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因此,学校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6.
"美好教育",是杭州高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地方选择。它以顺应新时代新要求为出发点,以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为突破口,以追求匹配杭州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着力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美好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地区追求高水平建设教育现代化的本土目标与工作语系。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可从市域与学校两个层面推进。  相似文献   

7.
学生宿舍园区自律委员会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它是由宿舍园区教育管理小组领导,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协助宿舍园区教育管理小组的老师做好宿舍园区管理工作,加强园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最终促进学院的校风和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8.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确立、倡导和践行对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内容体系的时代创新,又标志着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建设社会地位的提升,更体现了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建设社会功能的强化和延伸。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5,(82):184-185
在"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探索中生成的"孕育式"名师养成管理模式,从理念来讲,以尊重教师自身意愿为基础,以教师的不同情况为前提,使教师在享受快乐中不断地向名师趋近;从管理模式的生成来讲,它是在"孕育"理念指导下,基于实践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从内容来讲,它主要包含理念、制度体系、运作流程三部分。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的一般意义在于,它为地方院校如何服务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值得借鉴的模式.强调将实践性教学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转变,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既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提出的重大治国方略 ,也是对我国古代“德治”思想合理因素的批判性继承 ,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搞清楚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发展过程、基本内容及其启示 ,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 ,掌握当代中国实施“以德治国”的本质规定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批判地继承了中国治国传统,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是对我们党治国方略的完善和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的明与进步,促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有其深远的文化根基,是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合理概括和理论提升。分析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可以探寻出"以德治国"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国是中华历史传统的主流,又是我党治国安邦的重要经验.以德治国的理论概括是对中华民族治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是对我党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发展.以德治国包含以德育人和以德施政两个方面;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必须同贯彻依法治国和科教兴国的方略结合起来.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关键在党,首先铸好党魂,铸造国魂、族魂,实现中华伟大复兴就大有希望.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以德治国”理论具有鲜明的思维特色,主要表现为:针对现实是其思维的切入点,德法兼治是其思维辩证性的集中体现,理论创新是其思维的新视。深入学习和理解“以德治国”思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法律在行为逻辑、运行机制、作用效果、优劣特点等方面的显著不同,决定了只有使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治国方略才能取得更好的治国效果.但我国道德领域存在的道德"下滑"现象和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混乱、非道德主义泛滥、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分离等问题,决定了在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治国方略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国民道德教育,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坚持以德治法,以德治吏,以德化民.  相似文献   

17.
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治国方略 ,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 ,决不意味着取代“依法治国”,不意味着要回到传统德治模式中去 ,而是用社会主义道德更好地和法治一起发挥功能 ,治理好国家。“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所强调的角度、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两者殊途同归 ,其终极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要营造一个安定团结、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 ,需德法合治  相似文献   

18.
德治与法治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交互渗透、融为一体,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覆盖了公民日常生活范围的绝大部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结合学校实际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就是要坚持“以德育人”为先,既要牢固“首位、思想,强化“师表”意识;又要着力“课堂”教学;狠抓“养成”教育,营造“环境”氛围,构建“机制”育人。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的法治思想不断发展,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思想博大精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民主法制论、依法治国论、法治与德治结合论、依法执政论、和谐法治论、依宪治国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