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先秦两汉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子》的学思想对于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一部杂家作,其理论本身又具有驳杂零散的特点,因此它对后世的影响又具有多样性和多侧面性。《心雕龙》对《淮南子》多有征引,对其理论有很多吸收和发扬。《淮南子》的“适宜”论、“君形”论以及“原道”,论和批评论对于《心雕龙》的相关思想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心雕龙》学理论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2.
《心雕龙》是刘勰历时十余载精力写就的一部体大虑周的学理论作。他对作诗论进行了总结,注重学的继承与创新。从《心雕龙》这部巨中,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杂观百家对各种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进而以窥情。整个《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3.
六朝梦得文才说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梦得才故事都宣扬才神授,这一思想源于梦通神灵的观念和神理为的观念,《心雕龙》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六朝梦得才故事反映了六朝以诗为“”的观念,表现了六朝重采的学倾向。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心雕龙》中以作品的内容题材、体制结构为标尺把辞赋分为“鸿裁雅”的“大赋”和“小制奇巧”的“小赋”两类。“大赋”与“小赋”的并提,折射出魏晋以来学的抒情特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发展日益回归其本来面目的历史印记;同时也反映了刘勰的折衷倾向。  相似文献   

5.
本论述《心雕龙》具有中国中古时期化交汇的特征-“儒道佛三教融合”;分析“风骨论”的时代性及其对齐梁时期磨风的巨大针砭作用;指出《龙雕龙》在世界论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6.
《心雕龙》中的《原道》篇,专门探讨了“”的起源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源于“自然之道”的观点,奠定了《心雕龙》全书以论“言为之用心”为旨归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确立了矫正浮靡、讹滥的形式主义风的理论根据。突出地表现了刘勰论的最根本的观点和主张,可谓《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就影响《文心雕龙》的传统文化诸因素来看,史官文化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史官文化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主要有史官文化的“圣”的观念;“报本反始”的观念和“述而不作”的观念等层面。而《文心雕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史官文化的这些因素,正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心雕龙》处于中国古代“意象”说到“意境”说的转变过渡时期,且在《心雕龙》中首次将“意象”运用于美学领域,可以说“意象”说是由刘勰真正建立并使其系统化、体系化。如何营构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心雕龙》环绕着“意象”展开了一系列艺美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范畴,形成了自身的体系,是中国古代“意象”说集大成的论作。  相似文献   

9.
本试图详细考察《心雕龙》中的“养气”说与魏晋玄学的关系。本认为,《心》的“养气”说与由孟子“知言养气”而来的气说完全不同,它不是从精神方面而是从生理方面立论的;《养气》篇的基本宗旨是创作过程应该因任自然而不要强作妄为;这种以无为论养气的主张,显然受到王弼、郭象等玄学家“无为而无不为”观念以及嵇康“养生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育人。自古以来,中国的学就注重“道统一”。“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了教师的职责之一是“传道”。语是基础学科,即有工具性,又有思想性,它是一种特殊的承载工具。“前沿圣以垂,圣以而明道”(刘勰《心雕龙》)说明了以载道的道理。可见,语教学和教育是不能分开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双重使命,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内容更是自己神圣的职责。这一点在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胡风文论与《文心雕龙》都受到传统整体思维的影响和制约,具体体现为创作论上的“天人合一”,作家论上的“内圣外王”和文艺本体论与功用论上的“体用合一”。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同之处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论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秀美”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艺术的主要气质之一 ,原因在于《文心雕龙·隐秀》对“秀”的使用和界定 ,使“秀”成为了一个自觉而普遍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3.
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研究对象的确定事实上仍然回答了“文学是什么”的问题,这种 本质追问受到了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从观念价值层面看,该流派的“自足性”文学观是对西方文 艺美学史上那种美和艺术的独立价值的再度申说和改写。从“审美不涉利害”到“文艺不涉利害”, 从“文艺的相对独立”到“文学性”所体现的“文艺的绝对独立”,从“内容与形式的二元模式”到“纯 形式”,俄国形式主义将作品变成了一个与作者、读者和现实无关的独立自足的文本。这种绝对化 的文本崇拜,使文学研究具备合法性、超越性和神圣性的同时也丧失了有效性、现实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瞿秋白的主要贡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经典论著的译介和中国左翼文艺理论的建立。尽管其文艺思想在今天看来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而且在对某些非左翼的文艺作品进行评判时,有出于政治的原因而否定过甚之嫌,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下,作为文人的瞿秋白是无法完全回避他的政治家身份及思维定势对其观念的影响的,对此应予以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原始思维与印度美学的不解之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美学是美学史上具有独特形态的美学体系。其中,原始思维方式对印度美学思想诸种特点的形成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原始思维的具体性、象征性、完整性、情感性、意会性、直觉性等特点入手,分析原始思维对印度美学思想和艺术形态的具体的影响,认为正是由于原始思维的影响,才形成了印度美学的主体性原则;才导致印度美学从关注有限走向追求无限;才使其艺术创造从可言说走向追求不可言说之美;从现实性走向超验性。  相似文献   

16.
王朝闻是中国当代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王朝闻先生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王朝闻的美学研究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辩证融合的思维方式进行辨证的理解和把握,本文将从辩证融合的思维方式这个角度对王朝闻的美学思想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红楼梦》文化文献集成和学理建树的相结合。另一个特色是对《红楼梦》文化范畴的张力与文学的关系的系统全面的研究。依据对范畴性质的意义的认知,从历史文化语境、文化思维意识和传统文化艺术三个的角度概括文化张力对文学影响的差异。《论稿》中关于《红楼梦》文化范畴对文学的叙事功能的多方面阐释,构成了《论稿》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内容。该书的文化子范畴。涉及到了历史、习俗、意识、艺术、园林、服饰的方方面面。其囊括的文化范畴之广、之全,不仅是目前《红楼梦》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而且更重要是作者着眼于文化范畴的多样性。去涵盖《红楼梦》文化的个性。胡先生的研究成果对实现《红楼梦》研究第三次转型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英美新批评文论价值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英美新批评文论的语言学——科学取向出发,阐述了新批评文学理论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的主要观点和对传统西方文论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反拨推动作用。以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走势为导向,对这派理论已有的评价以及实践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入探究。以科学态度进行客观地评价,冷静地学习、借鉴新批评理论的合理内核,对新世纪拓展我们的理论视野,把握西方文论发展脉络,深入研究当代西方文论,海纳百川、多元共处,从而更新我们的思维模式,丰富我国文论建设,适当调整我们的批评定势,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就如何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展开论述。通过对艺术设计学科属性的探讨得出艺术设计活动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通过分析非随意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加工方式和心理操作模型提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应该注意艺术和文化对设计创新思维的促进作用,并同时指出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昆仑文化是根基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思想之源、艺术之源、精神之源,特别是昆仑文化的四大意象系统,即神话意象、宗教意象、文学意象、政治文化意象等已深入人心。将昆仑文化作为一个学术体系,或者作为青海地方文化的标志,可以使人们对整个青海历史发展过程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