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浒传》一书描绘了一百单八个英雄好汉,如此众多的人物,作者却能恰如其分、神情毕肖地表现出每个人物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除了在人物外形、容貌、服饰、动作及事件描写上表现出卓越的功力,其语言运用,也表现出作者娴熟的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2.
戏剧人物语言应当个性化,但不少剧作家都有人物语言非个性化的倾向。莎士比亚也不例外,其代表作《哈姆莱特》中就有突出的表现。在该剧中,作家常借人物之口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发表关于戏剧创作与戏剧表演的议论,甚至为取悦观众加上一些噱头。就语言个性化的要求看,这无疑是个瑕疵,而从作家写作意图及观众、读者认知与欣赏的角度看,却是必要和有益的,它深化拓宽了主题,满足了人们求知和宣泄的要求,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曹浩生 《考试周刊》2014,(32):61-61
正在记叙文写作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可以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文章的情节发展,使文章的表达形式更加灵活。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不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物语言呢?一、根据说话人的身份设计语言人的身份包括年龄、性别、阅历、职业、职务、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等多个方面,正是受诸多因素限定,才使某一人物只会讲出这一句话而绝不可能是另一句话。成功的语言描写必定符合人物的身份,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愚公移山》中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  相似文献   

4.
<谭嗣同传>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粱启超为好友"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所写的一篇人物传记.这篇传记对谭嗣同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进行了介绍和颂扬.文中叙述谭嗣同入京参与变法维新到血洒刑场的部分很是感人,并且其中详细记叙了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一段对话,这段话虽不长但写的人物却个性十足,读来使人感慨:仿佛百年前两人事关民族危亡的那番谈话就在读者眼前重现!  相似文献   

5.
<百合花>是我国著名作家茹志鹃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当代文学宝库中的一件精品.它"笔调委婉和谐,感情真挚淳厚,结构精细严谨,历来为人赞誉".人物语言描写虽然在全文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却鲜明生动,恰切传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殽之战》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记叙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文章按照秦军东征争霸中原这个中心事件作为发展顺序,周绕“蹇叔论战”这个纲,反映了支配这场战争的秦、晋、郑三方的四重矛盾:秦与郑的矛盾;秦与晋的矛盾;秦内部主战派与反战派的矛盾;晋内部主张击秦与反对击秦、主张纵秦囚和反对纵秦囚的矛盾。文章没有直接叙述和描写这场战争,而是针对这场战争,围绕上述四重矛盾,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重点放在人物  相似文献   

7.
论《红楼梦》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其英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们熟知的人物。曹雪芹用他的生花妙笔传达了人物的情感、性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世情百态。王熙凤作为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而她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文章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分析译者是如何传达原作风貌,再现人物形象的。  相似文献   

8.
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就是社会的某些侧面乃至整个社会的真实写照,其中人物的社会背景不同,身份不同,其语言风格也必然不同。译者的任务就是让作者塑造的人物在其笔下也同样栩栩如生。因此,译者必须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切忌死译直译,要灵活运用语言变体,竭力使译语体现人物的个性。一、风格及风格的可译性对于风格,《辞海》下了这样的定义:“指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作品的风格”。由此可见,每个作家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书的故事》是根据阿累的《一面》改写而成的。将两文比较着读,则会发现改写后的语言更为凝炼、隽永、精妙,充分展示了改写的艺术。那么改写者在哪些方面作了努力呢?本文以人物语言的改写为“管”来窥“全豹”。以繁胜简常听人说作文要“删繁就简”,殊不知“繁”也自有它的妙处,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书的故事》改写者可谓深知其中三味。如“卖票工人……自言自语地说:‘一块四,贵了一点儿’”。句中的人物语言《一面》原只两个字:“贵了”。比照看来,改写后的文字变多了,况且“一块四”仅是  相似文献   

10.
陈刚 《文教资料》2009,(15):6-8
《鸿门宴》是文史合璧的佳构,体现了司马迁卓越的艺术才能。其中情节结构的设置跌宕起伏、剪裁自如,极富于戏剧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充满了立体感;史诗般的语言生动传神、辞约义丰,终成“史家之绝唱”;“不虚关,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自为史家百代所宗。  相似文献   

11.
一、话中有话,突出个性戏剧的对话,讲究话中有话,即有潜台词可挖。话中有话,才能性格化。《祝福》虽是小说,其中人物的对话却可谓句句性格化的。例一,四个“四叔说”——勾画出一个封建卫道者的嘴脸。“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伦理道德的维护者,既是祥林嫂的婆婆“要_她回去,”他当然无话可说了。“可恶!然而……。”四叔说。“可恶!”是四叔得知祥林嫂是被其婆家,串通卫老婆子抢走的“报告”时,感到冒犯了他的威严而表示的恼怒。“然而……。”却是他发火时旋即记起不能失掉封建伦理的体统,祥林嫂是逃出来的,“这不好”,即使被  相似文献   

12.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清代戏曲家李渔说:“言者,心之声也。”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直接表现。由于人物的社会地位不同,所处环境不同,  相似文献   

13.
李恂生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3):44-45,36
《孔雀东南飞》以生动传神、深刻隽永的个性化语言,有力地刻划了刘兰芝这一古典文学中优秀的妇女形象。其个性化语言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对焦仲卿无瑕的爱情信念,二者相互促动、相互生发并相互辉映,体现了她身上所有的美好品质,并给焦仲卿以精神力量,影响了他走上反抗道路。  相似文献   

14.
选自六朝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的《陈太丘与友期》,在语言的运用上颇具特色,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语言的精炼《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一是守信的陈太丘,二是不守信而又失礼的友人,三是与友人辩论的、聪明仁慧、知书达理的陈太丘的儿子元方),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如果不是在语言  相似文献   

15.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写人记事又离不开人物语言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应具有简洁、个性化的特点。所谓简洁,即简单明了,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清楚地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契诃夫有一句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姐妹”。可见,简洁对语言多么重要!所谓个性化,是说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不能千人一面。在这方面,鲁迅为我们做出了典范。下面我们不妨以他的短篇小说《故乡》为例予以说明。 《故乡》中描写中年闰土的语言,前前后后算起来有五处: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不止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家和文学家,同时还是一位被公认的语言大师。司马迁在语言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对先秦传统的书面语言的集大成式的继承和发展,他最先进行古语的今译,他对民间语言的热心学习和广泛运用,他重视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和有意识地避免骈偶化,他对严格意义下纯散正文的保持,以及在这些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他自己的语言风格等等,使他在语言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他的文章成为历代文人追慕和学习的古文范本。  相似文献   

17.
一、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姬(jT) 左尹(y_『) 鲰(z6u)生 戮(I cI)力 B.樊哙(ku白i)‘ 玉戮(ju6) 嗔(ch百n)目 目眦(画) C.彘(zhl)肩 披帷(w6i) 刀俎(z0) 切而啖(t6n)之 D.杯杓(sh60) 卮(zm)酒 犒(h白o)劳 侍(s h1)坐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备选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请分别指出 1.珍宝尽有之【 】 A.应有尽有 B.无穷无尽 C.尽善尽美 D.尽力协助 2.乃夜驰之沛公军【 】 A.久而久之 B.子欲何之 C.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3.君安与项伯有故【 】 A.安如泰山 B.安能如此 C.居安思危 D.安居乐业 …  相似文献   

18.
《两厢记》在语言的个性化方面取得重大的成就,剧中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潜台词、摹拟剧中人物语言等多种表现手法。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人们喜爱品评《鸿门宴》中的人物,议论他们的成败得失,但得出的结论却并不相同。例如项羽,有人认为是“千古英雄”,也有人认为是“天下之桀”。对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赞扬者说他“豪爽磊落”、“率直宽厚”,贬抑者说他“刚愎自用”、“自大无术”。再如刘邦,赞扬者说他“忍辱负重”、“多谋善断”,贬抑者说他“虚伪狡诈”、“卑躬屈膝”。  相似文献   

20.
九斤老太 这位老太是小说中首先出场的人物,并且贯穿始终;她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象民谣中复沓的句子一样反复出现,帮助小说建立起叙事的框架,加强了作品富有节奏感的风格。 作者带着轻淡的善意嘲讽的微笑来描写这位老太太。她象所有的老年农妇一样慈祥而节俭:六斤晚饭前吃一点炒豆子,她立即加以痛斥,骂小丫头这样会吃穷一家子;而当七斤夫妇拿六斤出气给予体罚的时候,她赶紧把曾孙女拉开,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