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清朝戏剧家李渔写的《芙蕖》(收入《闲情偶寄》卷十四种植部下),是一篇文情並茂,趣味盎然的科学小品。他向读者介绍大家都很熟悉的荷花,却不落俗套,很有诗情画意。文章的开头就很别致:“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作者要说明芙蕖是草本花,却不先下结论,而从辨异同入手,接着又引书为证,最后才得出“则谓非草本不得矣”的结论。文字简练,却又引文曲折,委宛有致。第二段介绍芙蕖的功用,并说明作者为什么  相似文献   

2.
李渔对自己的作品曾经做过说明:“凡余所为诗文杂著,未经绳墨,不中体裁,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止。如候虫宵犬,有触即鸣,非有摩效希冀于其中也。”(《一家言释义》)以此验之《芙蕖》,诚非虚语。立意求新。《芙蕖》是一篇小品,自出新意,绝无“效颦”、“袭说”之嫌。为什么这样讲?自从周敦颐的名作《爱莲说》问世之后,写莲的文章层  相似文献   

3.
荷,生浅水中,夏季开花,名曰荷花,有红白粉诸色。又别称为“菡萏”、“芙蓉”。《尔雅·释草》:“菡萏,莲花也。”《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明东清初李渔文《芙蕖》:“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菡萏即荷花。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自居易《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芙蓉系指荷花。“菡萏”为未开之花,既开之花为“芙蓉”。而荷的得名来自长江下游的南岸地区。《尔雅·释草》:“江东呼荷”。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是清代著名戏曲作家李渔(1611一约1680),号笠翁。他的创作深受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创作主张的影响。他在《闲情偶寄》等文章中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脱窠臼,,、“贵自然”等等剧本创作理论。李渔的一些随笔,杂感作品就是他创作主张的实践。 《芙蕖》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中的《种植部》。古往今来,以荷花为题的作品不可胜数,李渔抓住了芙蕖与人的关系这个主脑自为一家,别开生面,写出了前人未写之情。  相似文献   

5.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中的《芙蕖》一文以叙事之笔从芙蕖的性状、习性入手,再从其“适观”与“备用”两方面极写其种植之利,表面上其所写似乎偏重于生物学知识的植物谱录,背离传统散文“以物衬人”、“以物写人”之抒情寄意的情意经营,然而散文作为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它总是作者在对日常生活与自我生存的观照中承载着内在情感,正因为李渔反对对花木进行人为的加工和干预,他在平实的庶民生活里寻找感动,从而能在平凡的芙蕖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藉由芙蕖“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生命姿态呈现他的审美思想,让读者在文章中体会到植物“活出自己”的旺盛生命力,也在芙蕖的色香味中,看见了自然造化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6.
一、比较法1.不同文体的比较。文体即表达方式,反映作家个人的情趣、思想感情和潜意识结构;这些又通过意象选择、章法结构和语言风格呈现出来。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周敦颐的《爱莲说》、李渔的《芙蕖》三文都写“荷”,而文体各异,表现手法不一。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生动描写荷的叶、花、香味,处处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他在文章中虽然没有直接写出对荷的赞美之情。实是借用荷花、月色这些传  相似文献   

7.
踏着幽寂的小煤屑路,趁着朦朦胧胧的月色,看着如繁星似珍珠、羞涩待放的荷花,呼吸着“如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香,朱自清那份“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始终洋溢在现代文学的芳草地里,让人怎么也品味不够。 其实,这破水而出、临风而舞的荷花不知让多少文人墨客情牵梦绕。荷花又名芙蓉、菡萏、芙蕖。《诗经·郑风》载;“隰(xī,低洼而潮湿的地方)有荷华。”郑玄注:“未开曰菡萏,已发曰芙蕖。”清代的大戏曲理论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记·芙蕖》里也有细致的描绘。荷花娇艳欲滴,风姿绰约;洁美雅致,灿若仙子,历来为人所倾慕,甚或把她作为一个地方的象征。五代十国时后蜀君主孟知祥建都成都里,城内遍植荷花,乃称成都为芙蓉城,后简称蓉城。又因湖南地阔水广,盛产莲藕,采莲的  相似文献   

8.
陈旭问:《芙蕖》是怎样“减头绪”、“定主脑”的? “减头绪”、“定主脑”是李渔提出的写作主张。《芙蕖》一文便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先谈“减头绪”。讲到芙蕖的好处,无非是芙蕖的美姿,花叶的清香,莲实与藕的美昧,枯叶的用处。但如果把这些材料平列起来写,那就有四个头绪了。为了减少头绪。作者用“可人”来统帅全篇,串连以上四个材料,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在第一节指出:“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以“可人”总领下文。以下四节具体写芙蕖的可人之处:第2节写“可目”,即写芙蕖在各个生长阶段的美好姿态给人视觉上的美感;第3节写“可鼻”,即写荷叶的清香、荷花的异馥给人以美的嗅觉和感觉;第4节写“可口”,  相似文献   

9.
一、自学目的:学习归类分点的说明。体察使说明性文字带上文艺色彩的某些手段。二、自学重点:课文第二节。三、自学提示: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酷爱荷花,提倡种植荷花,为此撰写了《芙蕖》一文。这篇课文节选自该文的第二段。这段文字,以归类分点说明的方法,有条不紊地介绍了荷花的一些功用。芙蕖(即荷花)的姿色适于观赏(可目),芙蕖的香味好闻(可鼻),莲藕适于食用(可口),枯荷叶能用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李渔在《芙蕖》中说,芙蕖的可人之处是“无一时一刻无适耳目之观,”仅是茎叶就令作者“先享无穷逸致矣”。而荷叶之清香,荷花之馥郁能让“暑为之退”使“凉逐三生”。这就是五官感受作用于心,使身心得到愉悦的审美效果。艺术对于人的影响和教育同芙蕖之于李渔的感受是一样的。音乐是通过音调、调式、力度、幅度等表现要素对人类的各种感情进行模拟的。我们在倾听音乐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倾听感情的流动。在朗诵《荷塘月色》的时候,配以钢琴弹奏的《月光曲》,文中清静的…  相似文献   

11.
荷文化探幽     
荷花又名“莲花”、“芙蕖”、“水华”、“水兰”、“泽芝”、“水芙蓉”等,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花卉。其实荷花在中国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植物,而是中国文化的情结,它沉淀着深厚的民族意识的文化底蕴。一、荷花与名士文人荷花的花期为6月至8月,故夏季有“荷月、莲月”之美称。古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观莲节”,并把这一天定为荷花的生日。在我国,自古就有植莲、赏莲的习俗。远在2500年前,吴王夫差就在太胡之滨的离宫修筑玩花池,专为宠妃西施欣赏荷花而设。从《诗经·郑风》中“隰有荷花”到近代诗人、文学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莲…  相似文献   

12.
《芙蕖》中“迨至菡萏成花”句,课本注为“菡萏,荷花的别称。”我们认为此注欠妥。 首先,《说文解字》云:“菡萏,芙蓉。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段注引高诱曰:“其华曰芙蓉,其秀曰菡萏;华与秀散文则同,对文则别。”徐锴《说文系传》也说:“菡,犹含也,未吐之意。”可见,  相似文献   

13.
李渔的《芙蕖》中有一句:“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教材的编者将“群葩当令时”,注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正当时令。”将“过而不问之秋”,注为:“经过也不问、无人欣赏的时候。秋,时候。”乍看起来,上述注...  相似文献   

14.
<正>荷花历来为中国文人所喜爱,成为诗词中常常歌咏的对象。“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在屈原笔下,荷花成为高洁志趣和不屈灵魂的象征。苏辙仰慕荷花的高洁:“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荷花可以是青春之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其二)》)。荷花还可以是思念之花,“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李商隐《板桥晓别》)。荷花还能在诗词中营造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相似文献   

15.
荷花赋     
序 :荷花 ,历代文人画士誉之为“君子花”。《诗经》称荷花 ,《尔雅》称荷、芙蕖 ,《群芳谱》称水芙蓉 ,《本草纲目》称莲。莲花是澳门的区花。她洁而脱俗 ,娇而不浮 ,丽而不艳。我敬慕她 ,并以她为镜 ,著赋作人 ,故赋而歌之 :荷叶罗裙一色剪 ,出水芙蓉六月仙。扇无爽意 ,室无凉风 ;暑气侵枕 ,热闷逼心 ;信步池畔 ,清香袭人 :四周歇晚中间冷 ,满湖倩影半城空。一碧万顷莲 ,十里荷花香。单花者相思莲 ,双花者并蒂莲 ,三芯者品字莲 ,四蕊者四面观音 ,五孪者五喜临门。宝塔倒立随风舞 ,迷得蜻蜓忘归途 ;上染荷花赤 ,下漂玉藕白 ;琴断弦且鸣 ,千…  相似文献   

16.
李渔的《芙蕖》是篇新课文,这个作家的文章,过去中学语文课本中从未选作过教材,对于其人其文,以及《芙蕖》一文中的有关知识,目前的参考材料还不多见,本人不揣冒昧,兹将管见所及,笔之于后。一、李渔生平李渔(1611—1680)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明末清初兰溪(浙江省兰溪)县人。清康熙时旅居金陵(今南京市)晚年移居杭州西湖之滨,又号湖上笠翁。他在文学史上以研究戏剧理论、从事传奇创作著称。由于明朝后期散文对他的影响,他也写过不少随笔、札记之类的小品,时称李十郎。他写文  相似文献   

17.
李渔对芙蕖的观察有误江阴申港成教刘建设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作家,也是一位博学家。他不仅在戏曲理论上有突出贡献,戏曲作品脍炙人口,而且在写作上原则性特别强。他尤其重视“照映”、“埋伏”,深知“一节偶疏”,会导致“全篇出破绽”。可是在写作实践中却...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一册李渔的《芙蕖》中有这样一句话:“谱云:‘产于水者日草芙蓉,产于陆者日旱莲。’”课本在该句下注日“[谱]:明王象晋《群芳谱》无所引之,指何书待考。”按:“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日旱莲”二句引自《广群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芙蕖》一文,用“得”字共有三句: (1)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2)在人则为应得之资矣.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很明显.(2)(3)句中“得”字都是“得到”的意思.“应得之资”意即“应该得到的享受”;“竟不得”则是说“竟然不能得到”. 问题在“则谓非草本不得矣”句,课本注释曰:“等于说,不能说荷花不是草本植物.”此注将“不得”提到“谓非草本”之前翻译,并且将“不得”释为“不能”,殊可商榷.  相似文献   

20.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李渔《芙蕖》) 高中语文第一册对这篇课文的注释中,将“群葩当令时”注释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正当时令”。这个注释表面看来,通顺明白,但将其放在全句的译文中去,即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它们开花前和开花后,是人们经过不会过问,无人欣赏的时候”。全句语意显然别扭不通。这个问题出在对“当令”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