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国藩生于湖南湘乡,周围荟萃四大弟子与近百人作家,号称湘乡派,应运时代需要而生。《欧阳生文集序》是湘乡派创建的宣言书,它提出“文章与世变相因”理论,添加“经济”之学,发挥文学社会功效。曾氏死后,湘乡派在五四运动口诛笔伐中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2.
菲雯 《素质教育》2006,(3):23-23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有一天,他在家读书,对一篇章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相似文献   

3.
张静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6):97-100
曾国藩传接桐城派“文以载道”传统,主张“卫道”与“立言”相结合,要求“道与文兼至交尽”,发挥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实现“文治”的需要。但桐城文过于被“义法说”所囿,而愈显萎弱乏味的文风。曾氏强调“文”的艺术审美特质,把文学从道学束缚下解出来,倡导“道与文竞不能不离为二”。道与文分合矛盾的文学理论,是曾国藩作为政治家兼文学家从政与从文侧重点不同的反映,实质上是哲学上对立统一规律在文学领域的再现。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传接桐城派“文以载道”传统,主张“卫道”与“立言”相结合,要求“道与文兼至交尽”,发挥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实现“文治”的需要。但桐城文过于被“义法说”所囿,而愈显萎弱乏味的文风。曾氏强调“文”的艺术审美特质,把文学从道学束缚下解放出来,倡导“道与文竞不能不离为二”。道与文分合矛盾的文学理论,是曾国藩作为政治家兼文学家从政与从文侧重点不同的反映,实质上是哲学上对立统一规律在文学领域的再现。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好学致礼。一生践行和谐伦理、追求内圣外王之道,乃儒家名师,广为后人敬仰。他认为,孝悌伦理是家族兴旺的坚实基础;万金买邦乃邻里、人际和谐及家族兴旺的关键;人人内圣国家才能和谐兴旺。曾国藩深髓的和谐伦理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他重视子女的全面发展,以一颗寻常心教育子女,不图虚名、唯求发展,从多方面培养子女的社会生存能力。启示我们在教育子女时要勇于畅开心扉,做子女的朋友,言传身教,切实指导;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子女的榜样。  相似文献   

7.
关于曾国藩集团的社会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集团的主要成员共有477人,其中武职及当任武职253人,职及当任职224人。这个集团的成员大致可分为三部分:首脑人物,骨干分子,一般成员,就家庭出身而言,首脑与骨干分子多为中小地主出身,而士兵与下级军官则多为农民出身,其中很大一部分属贫苦农民。集团成员的化程度参差不齐,其中以幕僚化水平较高,集团主要成员所隶籍贯,就地域分布而言, 则南方多于北方,江淮流域多于黄河流域,就其行政区划而言,则两湖,三江多于其他省份,其中尤以湖南、安徽最多。  相似文献   

8.
在晚清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曾国藩曾在京任职期间对农村社会问题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考察。他从自然灾害,国用不足、兵伍不精、银价太昂、盗贼猖狂、冤狱过多等方面分析了民间疾苦,进而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从京官曾国藩眼中的农村社会问题入手,就其关注农村社会问题原因、途径、认识及解决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使曾国藩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相似文献   

9.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不仅塑造了一个十分丰满的“曾国藩形象”,更是从这一人物形象身上展现了一种“曾国藩现象”;这种“现象”蕴涵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为他人谋事可以高瞻远瞩、精到细密,一旦返诸自身便缺少主见、畏首畏尾。形成这一特点的缘由,乃是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孔孟名教的浸润下,一门心思所想的都是为皇上“尽忠”,从来不曾有“自主”意识,这无论是对文学人物还是历史人物来说都是同一的,也正是这种同一性映照出一种历史定律。借鉴到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超越这种历史定律,造就具有自主意识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10.
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实用化,忽视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使教育的内容出现了偏差,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含有丰富的内容,对现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着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于1811年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小地主家庭,他踏入仕途后,可谓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官至大学士.从此,汉族官僚的势力不断壮大,导致清朝的政局发生巨大的变化.曾国藩是靠什么起家的呢?那就是他所创办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为清政府立有奇功.湘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呢?我在这里谈谈曾国藩的治军之道.  相似文献   

12.
叶守法 《池州师专学报》2010,(5):110-113,122
曾国藩是清朝"同治中兴"的重臣。其大量采集收藏图书资料,并认真阅读、刻苦研究、积极创作的治学态度与思路,所取得的成果及其产生的作用,在当时被众多的才子所青睐。有许多的文人志士,也因此纷纷投入到他的门下,以领略其真谛。而今天看来,他的治学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同是儒学宗师、理学名臣,但在实践这些传统精神时却大相径庭。陈宏谋得其精髓而善用之,所以能造福于民;曾国藩仅领其皮毛而曲解之,因此危害百姓。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家书》包含了十分丰富的训导其子弟读书的真实思想:读书之道要有志、有识、有恒、读书之道贵在专,读书之道当谦恭,他还提出一些具体的读书方法,这些训学思想对我们进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使人立志,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使人有长远的发展,读书应有所选择,经书史书为首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籍也应涉及,读书时应潜心,循序渐进,切忌懒惰,浮躁的心理。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站封建统治的立场,对太平天国大起义的原因作了不懈探讨。在京官任上,他觉察到清王朝面临十分严重的统治危机,预感大乱将至。起义爆发前后,几次上奏疏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指陈引发起 潜在弊政,提醒统治要有所更张。出山参与镇压革命以后,对统治阶级造成农民大起义的“乱因”,从吏治腐败、官逼民反、变乱是非、人心塌陷、道德危机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反省和追究,并以此为根据采取诸多凶狠对策,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  相似文献   

17.
赫德觉得他面对的是一块古老世纪的活化石、有着一种令人窒息的霉烂味道。那么,赫德知道么?那个右眼微眯、精神委顿的老人,不仅是传统社会的最后一个圣贤,他还是西方物器的最初引进者。在那个华洋杂处、两种文明初初遭遇的年份,他绾接了二者,并成为后来渐行渐远、沧海桑田般剧变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分成三部分,即从曾国藩教育思想的背景、教育思想的内容、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并结合现实情况概括了其思想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治军思想是其封建伦理思想与战争实践结合的产物。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领军治事重“朴实”;二是价值取向讲“无为”;三是处理关系贵“心诚”。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受骗     
李乔 《学习之友》2008,(12):41-41
上中学时听老师讲修辞学课,记住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曾国藩问幕僚:“你们看李鸿章怎么样?”一位师爷说:“人不能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