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华东 《科学课》2008,(8):23-23
这是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为了让学生从小就明白科学的严肃性,明白科学必须是实事求是的,在上课前出示了一个仿真的蜡制苹果。师:这是什么?生:苹果。师:是一个怎样的苹果?你们能描述一下吗?学生用精彩的语言形容了这个苹果。师:(在学生中间走了一圈)请  相似文献   

2.
杨琴 《海南教育》2014,(20):39-40
一次,我去听三年级的一节关于水果类的词汇课。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地给每个小组"种"了一棵苹果树,学生回答出问题就加苹果,回答不出来就要减苹果。上课一开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个环节下来,每组的苹果个数不相上下。接下来,教师发现,不能总盯着那几个举手的学生,要将学生的参与率提高,于是问题不断地扩展到那些不举手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一、遇到的困惑“乘加、乘减”是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完1至4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起初,按照教材的编排,我在新授的环节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学校生物组养了一些小动物,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出示例题的挂图。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六岁的男孩子被太阳的光辉深深吸引住了,他站在田埂前面的荒地上,脑海中突然冒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究竟在用哪个器官来欣赏这灿烂的光辉?是嘴巴?还是眼睛?于是,他把嘴巴张得大大的,把眼睛闭起来,光明消失了。他张开眼睛闭上嘴巴,光明出现了。这样反复试验  相似文献   

5.
徐丽 《班主任》2010,(7):26-26
一年级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帮助他们学会遵守班级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另辟蹊径,巧用“苹果林”助推学生成长,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6.
案例“ 这是一节数学课。陈老师走进三年级(2)班的教室后,准备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于是便在黑板上给学生出了一道数学题:如果你的家里有5个人,有10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  相似文献   

7.
刘辉 《中国德育》2005,(11):43-44
我是一个高职三年级学生,怎么也没想到会有一个要多烦有多烦的固定程式总是困扰着、折磨着我。当我走路的时候,我不能像常人一样健步前行。只要一起步,意识中马上就出现了前进的模式:左脚先向前跨出第一步,右脚向右前方迈出第二步,走第三步时左脚必须跨到右脚的正前方,第四步则为右脚向前与左脚并拢。然后是第二轮,每一轮都是如此模式。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次序乱了,则要改正过来,否则会耿耿于怀。  相似文献   

8.
这是大豪公司的老总说的一件陈年旧事—— 我读初三时,学校决定:将各班成绩差的学生剔出来,组成一个“差班”。据说此举是“弃卒保马”、“丢车保帅”,避免几个“烂苹果”带坏整筐“好苹果”,确保学校明年达到应有的升学率。  相似文献   

9.
《少年科学》2014,(1):38-39
最近,英国大学生艾米·拉德克利夫发明了“气味照相机”。该照相机能在拍摄照片的同时,把周围环境的气味也“拍摄”——存留下来,以备随时回味。熟悉的气味很容易引发我们的某段记忆,但由于气味难以记录和保存,大部分人认为与气味的邂逅只能是一段可遇不可求的经历。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13,(11):1-1
一天,上三年级的童童故学回来,看我在家马上跑过来问:“舅舅,你说如景树上有一个苹果,你够不着,怎么办呀?”我当时正在看电视,于是毫不在意地回答:“够不着?爬上去呗。”可童童居然是一脸的不屑,“切,就你这肚子,爬得上去吗?”  相似文献   

11.
在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眼里,似乎分数是最重要的,而我却觉得好习惯比好分数更重要。吾儿丁洲,小名宽宽,今年9岁,是个极普通的孩子。从他上一年级的那天起,我便开始摸索着如何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其中一个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回失去的“苹果”。  相似文献   

12.
易虹辉 《湖南教育》2006,(12):28-29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中不好把握.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妨从以下方面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任丽娜 《科学课》2008,(7):29-29
学校开设科学课有几年的时间了。在不同年级上科学课,总能看到一些"小现象",可我认为,这些日常的小现象中往往蕴含着一些"大道理"。  相似文献   

14.
学校开设科学课有几年的时间了。在不同年级上科学课,总能看到一些“小现象”,可我认为,这些日常的小现象中往往蕴含着一些“大道理”。  相似文献   

15.
“重量”和“气味”色彩所具有的令人惊讶的特之一是:它有“重量”。如果你不,不妨做一下这样的试验:将同重量的两份东西分装于两个盒,再将一个盒子用白纸包封,另个用红纸包封,用手掂量掂量,一定会觉得用红纸包封的盒子重一些。戴尔教授在14年前首先发色彩有“重量”。他经过多种复的试验后得出结论,各种颜色人的大脑中都代表一定的“重”。他还将颜色按“重量”从大到排列成如下顺序:红、蓝、绿、、黄、白。色彩学还告诉我们,颜色不具有“重量”,而且还有“气味”。是因为我们不仅能用眼睛看清色,而且还用大脑去感受它们。一…  相似文献   

16.
“画苹果”这一简单的题目,对学生来说很容易,我却把它安排在了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节美术课上。一上课,简单的自我介绍过后,我便组织学生进行“画苹果”的绘画游戏,学生初听到题目时很纳闷,觉得教师怎么会出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然后都信心满满的在纸上图画着。我随机找了五名学生在黑板上向全班同学展示。  相似文献   

17.
三年级的科学课上。学生们正兴奋地做着物体沉浮的实验,此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课前为学生实验准备的十几根竹牙签中的二根突然沉在了水底,出现了牙签在水中沉与浮两种不同的现象。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这是怎么一回事呀?”“这牙签在水里到底是该沉还是浮呀?”“老师.你给牙签施了什么魔法呀?”“这沉入水里的牙签可能是不合格产品,伪劣商品!”……学生们变得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18.
黄玲玲 《师道》2005,(1):28-28
那天给三年级学生上《揠苗助长》。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有,我很好奇,以前真有这么个笨农夫吗?师:你们认为呢?生1:我认为没有。你们看,图上那个农夫那么老了,难道他以前没种过禾苗吗?怎么会到这把年纪才来做这种蠢事!我想,这则寓言只是作者为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捏造出来的。生2:我认为是有的。因为以前科学不发达,农夫没多少种田的知识,他不懂得损伤禾苗的根后,禾苗就不能存活的道理也是有可能的。生3:对,可能他以前没这么做过,而这次想快点有收成,就尝试了这种方法。生4:我也认为是有的,因为老师经常说,写作文要从生活中选材,这篇…  相似文献   

19.
耿丽君 《文教资料》2014,(18):30-31
古汉语中,"气味"类相关词项可组成一个语义场,本文将它们细分为"香"和"臭"两个子语义场,利用语义场理论对这些词项进行定性和定量考察,并分析它们的语义场特点。  相似文献   

20.
台湾著名作家席慕容在《心中的彩虹》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到了三年级,席慕容仍然是不受老师欢迎的迟钝学生,常常会逃学、说谎。有一次成绩单发下来是第三十五名,她在厕所里用纸条贴上再用墨水涂改成第五名。晚上,她父亲在客厅里等着姐妹们交出成绩单,两个姐姐是第一名、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