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语》韦昭注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最完备的《国语》注本,注释精审,但仍有一些误注。误注主要有:误以本义释引申义;误以引申义释本义;误以本义释假借义等。  相似文献   

2.
“犹”字在《三礼注》中的用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释句;二、释词。其中释词又包括四个方面:1、解释同义词、近义词;2、用本字释借字;3、以今语释古语;4、用本义释引申义。  相似文献   

3.
"京"字的本义,两部大型汉语工具书《汉语大词典》与《汉语大字典》均释为"高丘"。"京"在上古文献材料中的实物指向,它有高大建筑、高丘、大仓、国都、都邑诸义。"京"本义宜确定为干栏类的高大建筑,其余皆为引申义。  相似文献   

4.
候慧章《〈曹判论战〉中的‘加’字》一文,将“弗敢加”的“加”字训释为“变”,即动词改变之义,欠妥。因为:1.“加”的本义为“诬枉夸大”;2.“加”的引申义中不含有“变”的意思;3.“弗敢加”的“加”字用的乃是本义。  相似文献   

5.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6.
目前出版的词书,对成语“辅车相依”、“脱颖而出”及“止戈为武”的注释,值得商榷。下以甘肃师大中文系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为例。 [辅车相依]《汉语成语词典》:“辅,颊骨;车,牙床。颊骨同牙床互相依靠。比喻互相依存。《左传·僖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对“辅”与“车”的解释,用的引申义,而没有解出本义。这是沿袭了《辞源》等词书对“辅”的解释。《辞源》的此解源于《说文解字》:“辅,人颊车也,从车甫声。”《说文解字》是以解本  相似文献   

7.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顺”为“理也”,当为“顺”之引申义,“顺”之本义应为“合乎自然次序”。依据有三:第一,参照“顺”的古文形体,比合“川”、“页”两意,可推求“顺”之本义;第二,“顺”之本义在古代文献资料中用例颇多,现代方言俗语亦可佐证;第三,“顺”的这一本义是其整个词义系统的源头和总纲。  相似文献   

8.
《释诂》《释言》《释训》的特殊释词体例主要包括:“数义同条”的训释模式;利用通语和方俗语转相训释;利用词语的本义(常用义)和假借义转相训释;以今字释古字;训释具体语境中的比喻义。  相似文献   

9.
《语文报》第477号(1991年7月29日出版)上载有“说‘顶”一篇短文。该文写道:“《说文解字》:顶,‘巅也’。本义为山顶,属名词。山顶是山的最高部位。故引申为名词‘头顶’、‘头’。”笔者认为:该文正好把“顶”的本义和引申义弄颠倒了。正确的结论应该是:“顶”的本义是“人体的最高部位——头顶”,而“山的最高部位——山顶”则是“顶”的引申义,即它是由“头顶”之义引申而来的。其理由如下: 一、从字形结构分析来看:汉字是表意文字,一般来说,分析某字的形体结构,就能推知该字所代表的词的本义。“顶”字也应当如此。据《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顶,颠也。从页,丁声。”由此可见,“顶”字属传统六书中的形声字,其形(意)符为“页”;形声字的形(意)符与该字的本义具有密切的关系。《说文》:“頁(页),头  相似文献   

10.
《汉语大字典》中的多艾字一般按照本义、引申义、通假义的顺序排列,但其对少数多义字的注释不是按照上述顺序排列的,存在一些问题。即:将引申义注释为本义;将通假义注释为本义。  相似文献   

11.
“曾”字在《汉语大字典》中有两种读音、11种释义.本文以“曾”的字形演变为线索,梳理“曾”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探索该字的源和流,以求还原其意义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2.
所谓词义引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这样解释的:“所谓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词义的引申是指某些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而有关词义引申的基本原则,在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认为:词义引申是客观事物不断发展,人类思维日益发达的反映。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达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词义发展的基本方式。从这个基本原则看,汉语词义的引  相似文献   

13.
释“处女”     
“处女”一词的释义,诸辞书及相关文献均仅采其引申义和比喻义,而对其本义则未予说释.考之字书与文献,“处女”的本义当为“善淑的女子”.  相似文献   

14.
释“先”     
“先”在先秦汉语中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据统计,《论语》中共使用十五次(不包括“先王”,“先圣”之类固定词组中的“先”),《孟子》中共使用十九次。本文就“先”的词性、本义、引申义以及许慎训释的某些谬误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先”,小篆作,许慎的《说文解字》释为“前进也,从儿之。”段玉裁注曰:“前当作。不引而进曰。凡言者缓词,凡言先者,急词也。其如进一也。”  相似文献   

15.
对《论积贮疏》(见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有关通假字、异体字的几条注释,提几点商榷意见。一、“畜积足恃”的“畜”,课本注为通“蓄”,值得商榷。辨别古文中是否用了通假字,应以文理是否通顺为依据;而要断定文理是否通顺,则必须对字的本义、引申义和通假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果不了解字的本义或只了解它的某个意义,以此去判断是否用了通假字,往往会将本字误为借字。“畜chù”,本义是受人饲养的禽兽;引申义是积储,例如:《礼记·月令》:“务畜菜”。“蓄xù”的本义与“畜”的引申义相同,例如:《诗经·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由此可见,“畜”是“蓄”的同义词(二者词义有重合的地方),绝非通假字。二、“今殴民而归之农的”“殴”,课本注为通  相似文献   

16.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从多方面探讨了汉语词义引申现象,他使用一系列引申术语标注引申,推导引申义时.运用了由本义推导引申义和征引文献推寻引申义两种方法,还阐述了词义引申的方式,包括连锁式引中和辐射式引申。另外探讨了许慎释义时涉及到的引申现象,还对《说文解字》中出现较多的“一日”,进行分析,指出其中的词义引中。  相似文献   

17.
高诱释《淮南》“不与物散”之“散”为“乱”,王引之据以勘订“散”当为“殽”字之误,并认为“诸书无训散为乱”。考《十三经》诸书用例,可证王引之所言不谬,“散”之本义当为“离”,至少到汉代以前还没有引申出“乱”义。《汉语大字典》不以“离”为“散”之本义,失之;第八义项释“散”为“错杂、杂乱”,并引《淮南》此句为书证,亦失之。  相似文献   

18.
(一)“莫”字,许慎《说文解字》:“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草中。”甲骨文写作(?),上边是草,下边也是草,中间是太阳,表示太阳落入草中,天近黄昏.以日落草中形象地表示其本义是日落傍晚之时.由其结构,可见“莫”是会意字,其基本词性是名词。但是古代汉字少,为表达多种意思,一字承担多项内容,因而从本义扩大词义,产生引申义是常见现象.因而“莫”引申为“年岁将尽”或“晚上”,仍是名词。《诗经·小雅·采薇》:“岁亦莫止。”当然从“莫”的本义中,还有其他引申义,不管是直接或间接引申,大多数引申义都是名词。  相似文献   

19.
对“亯”字的字形和本义的理解历来意见不一。从早期字形、造字体系、字体演变及字形和本义、引申义的关系角度看,“亯”当象祭祀场所之形,本义为祭祀。《说文解字》“献也”的解释实为“亯”的引申义。“亯”后来分化为享、亨、烹三个同源字,是社会发展、语言丰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集韵》记载了古代汉语丰富的文献词义,其个别释语简短费解,甚至和其自带书证相互抵牾,利用传统训诂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书证及古注对此加以揭示,发现其中既有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又有语境义、假借义,甚至还有沿袭前代辞书中错误的释义。通过对它们中的一部分进行考释疏证,能够弄清像“致”“校”“苹车”等古汉语常用词的语义嬗变过程,纠正传统训诂中的某些疏失,为后世词典编纂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