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流动的运河往往在重要空间节点形成地位较高的运河城市,位于卫河和会通河交会之处的临清就是因运而兴的城市,这就决定了运河城市的职能多以漕运、商贸为主,兼具政治,乃是军事功能。除此之外,往往形成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运河城市亦是文化名城。临清先有仓后建城,城市规模的扩大也是城市职能不断强大,其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京杭大运河中心城市的形成与辐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运河废弃以后,京杭大运河沿岸成为中国最有经济活力的地区。在漕运的刺激下,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的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一些中心城市不但承担了国家税收的重任,而且成为区域性的贸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京杭大运河中心城市形成以后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在京杭大运河中心城市的辐射下,一些小镇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联结着中国与世界,成为外国人看中国的窗口。清代顺治和乾隆年间先后有荷兰和英国的两支使团来访中国,京杭运河沿线的水利工程、城镇乡村和风土民情,给来华使团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关京杭运河的记载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多有体现,他们的观察与描述无疑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清代京杭大运河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北起北京通州,南至浙江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  相似文献   

5.
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地处山东运河沿岸的聊城逐渐由一个地方政治中心城市转变为一个发达的商业城市。来自各地的商人特别是山陕商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商业经济的发展对聊城的文化、民间信仰和风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朝末年,由于天灾人祸频繁,山东运河逐渐被废弃,聊城也衰落下来。  相似文献   

6.
古代的城邑往往首先出现在交通要道上,或港口、河口、山口或军事要冲。镇江是长江的重要港口,属东南锁钥之地,且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贯通更为它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交通的便捷使处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的镇江迅速发展成为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可以说,古运河承载了镇江从古到今的财富与文明,记载了镇江的历史变迁,孕育了镇江的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7.
京杭运河杭州段是大运河最重要的河段之一,同时也是江南水文化遗产的长廊,拥有极为丰富的水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大运河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努力下重新焕发出生机,呈现出新的复兴局面。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水文化遗产,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通过运用和实施一系列综合整治措施,在京杭运河杭州段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民间音乐文化更是历史悠久,极具特色.位于山东西部的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这里的民间音乐文化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其中临清架鼓队的演奏阵势更为磅礴震撼、雄壮有力,临清架鼓以其恢弘的气势,丰富的鼓点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聊城民俗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临清时调是明清时期借助京杭运河南北交融所形成的独特的地方音乐曲种,是山东西北部以临清为中心,沿运河一带流行的俗曲小唱的总称。关于临清时调的相关论文、论述资料很有限,更何况是关于很难考究其产生脉络的研究。同时,对于临清时调大家常关注其周遭环境(京杭大运河)的影响,而很少从音乐传播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去探究它。本文试以一位音乐学者的眼光,从临清时调音乐土壤的角度,来阐释,临清时调产生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0.
临清钞关是明清时期朝廷在运河沿岸的重镇一临清设置的对过往船只进行收税的机构。临清钞关是中央设在地方的征税机构,它在经济上发挥了显著作用。钞关还行使着重要的政治职能,由于钞关的存在,管关官员与当地土绅、过往的官宦之间经常进行交游酬唱,钞关官员的这些行为都在客观上加强了临清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当地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和人文面貌。对于嘉兴这样的江南城市而言,运河更成为其文化上的重要分水岭。人文荟萃的嘉兴由于运河而逐渐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地区。这充分表明:大运河不仅沟通了南北经济,而且使得不同文化得以交汇融合,促进了江南城市的蜕变;不仅使北方文化传播到江南,而且使江南文化的影响扩散开来。对于运河边的嘉兴而言,则是改变了其原先以渔稻文明为主体的城市文化结构,使其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运河之城”。  相似文献   

12.
运河文明史就是运河城市发展史。大运河与沿岸城市是一体同胞、唇齿相依的。对于运河城市,它们或是由于运河开通而直接完成了自身的“城市化进程”,从默默无闻的农村或普通市镇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或中心意义的大城市;或是借助大运河的综合功能超越了城市已有的规模与局限,使城市在空间、人口等方面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许多城市的命运与大运河的兴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运河城市的主要功能在于推动内部的循环与交流,这在客观上有助于使中国社会因为更广泛的交流而成为一个内在联系更加密切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3.
运河与两宋国计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宋立国均仰赖运河。北宋定都无险可守之汴京,实迁就于运河漕运之便利,依靠运河维持“强干弱枝”立国之势。运河、尤其是汴河,漕运东南粮米、钱帛,不仅供养京师上百万官兵士庶,而且兼顾边防和灾区所需。河漕运之阻滞,是北宋亡国的重要原因。南宋将行都定于临安,运河也是重要条件。江南运河对各地财赋之转输、政令布达之通畅,以及沿岸地区之繁荣,成为南宋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浙东运河又成为对外贸易获取商税的重要通道。另外,盐税在两宋财政收入中占很大比重,而运河又在食盐运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运河孕育了明清新思想,明清思想浪潮是围绕在运河两岸展开的。大运河的畅通促进了运河两岸社会观念的变迁,加强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人们的思想在明中期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萌发出了新思想的萌芽。明清时期的运河两岸是中国在那个时代思想最活跃和最有朝气的地区,也是思想变化最敏感的地带。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或出生和成长在运河两岸,或在运河两岸地区求学、游历、任职。其思想产生、成长于运河,传播于运河。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经济之河、政治之河、军事之河,更是一条涌动的思想之河。  相似文献   

15.
陶长坤教授的长篇新著《静静的大运河》凸显了作者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深刻的现实关怀。在对社会历史的全方位书写中体现了一个有着深重历史意识的作者对过去历史的审视和对社会现状的密切关注,笃信历史进步的必然性与揭示社会诸种病症彰显了作者诚挚的现实精神。当然,之所以如此见微知著的探照出社会百态也得益于作者精湛的叙事艺术。作品结构上的特点一方面表现在建构了共时与历时交融共生现实与梦境交叉延伸的叙述样态,同时也呈示出一个学者型作家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艺术创作手法的娴熟运用。  相似文献   

16.
古老的南北大运河历经千年的沧桑巨变,原有的互联水口及其周边的城镇景观等,亦随之显隐、变更或消逝,这些先后成为人们记忆的名物,正是大运河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本文通过对末口、淮泗口、角城等个案的历史考察,彰显了运河文化考古亟待开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京杭运河的流淌曾给山东带来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如今随着运河申遗的提出,运河的旅游功能日渐重视.文章对京杭运河山东段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并依据资源特点提出了旅游产品体系的初步构建.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功能与价值,分析了南通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针对南通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面临的问题,借鉴苏南经验,提出南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路径:开发大运河景观长廊,建设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挖掘大运河历史故事,发展大运河文化旅游;坚定文化自信,打响大运河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