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语第一册《勾践灭吴》的注释。有几处值得商榷。现不揣浅陋。斗胆妄说。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语一册《勾践灭吴》:“早则则舟、水则资车”教参将后句译为“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不对。此前两句“夏则资皮、冬则资絺”与本二句均言一切须提前做好准备,夏天要准备好过冬皮服,冬天要准备好过夏葛皮,天早河涸时就要准备好水涨时过河用的船只,洪水季了要做什么准备呢?  相似文献   

3.
最近,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文言文注释,略有所得。一《勾践灭吴》的最后一段:“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汉,又郊败之。遂灭吴。”“果行”,课本注释:“果决地这样做。指伐吴。”这个解释抄自王力主编的《古代散文选》(上)。与课本相配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译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本文前面的一段记载越国决定伐吴的经过。首先是越国父兄请战,勾践推辞,父兄又请战,勾践同意并聚众誓师,是伐吴的决心已定。如果再将“果行”解释为…  相似文献   

4.
范敬龙 《学语文》2002,(3):18-18
高中语文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勾践灭吴》:“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注曰:“疾疹(chen),指患病的人。贫病者,指贫苦和重病的人。”《教师教学用书》译为:“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教材和教参都把“病”译为“重病”,似乎欠妥。  相似文献   

5.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第一册先秦散文单元,编选了《战国策·赵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这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篇比较传统的课文。  相似文献   

6.
陶任重 《学语文》2002,(1):15-15
初中《语文》第六册《捕蛇者说》一文,对“向吾不为斯役”一句做如下注解:“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我认为对句子的翻译无可非议,而释“向”为“从前”颇为不妥。其原因有二: 其一,“向”字在古汉语中的义项有:①朝北的窗户;②窗户;③朝着、向着;④趋向、奔向;⑤从前、往昔;⑥假使、假如等项。孤立地看,将“向吾不为斯役”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时释“向”为⑤、⑥两个义项均可。但课本注释对全句的翻译是“假使我不当这个差”,而单释“向”为“从前”,这样一来,“向”的释义到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有“奉十斋”的说法.编释为“尊奉佛教的十条戒律,其中包括不说谎。这里指信佛吃素”(见课本第104页注解④)。将“十斋”释为“十条戒律”,我们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8.
9.
教材《勾践灭吴》一文有这样两句话:“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灭吴”。人教版教参对两个“遂”字分别解释为:“副词,终于”;“连词,于是”。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遂”是多义词:①作连词时为“于是、就”,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前一事引起的”。如《左传·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宋史·种世  相似文献   

10.
任强 《学语文》2004,(1):21-21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一句的“竖子”,教材注为:“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2000年新版高语第一册88页注)。我认为这一注释有违当时的语境与范增的语意,值得商榷。谨呈浅见如下。第一,近年出版的多种古代文学选本以及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都认  相似文献   

11.
12.
人教版高中《语》有《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上,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一册收有庄子《逍遥游(节选)》一文,对“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句中“三冶”一语,课本注解为“一日的意思。飡,同‘餐’。意为只需一日之粮。”  相似文献   

14.
15.
高中《语文》第三册李贺《李凭箜篌引》课后注释:“箜篌引,乐府相和歌旧题。”这一注释不够准确,其中的“箜篌引”当为“引”。利用乐府旧题写乐府诗,始于汉末建安时期,多用歌、行、曲、引、吟、谣等。徐师曾《文体明辨》:“按乐府命题,名称不一。其放情长言,杂而不放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曰引;高下长短,委曲尽情,以道其微者曰曲……”隋唐及隋唐以后,以乐府体写诗一直很流行。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和张籍等,都有许多乐府名篇。他们都不过是用乐府古题,学习古代民间乐府歌辞的‘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形式上不拘字数不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一册《鸿门宴》一文中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课本注释为:“[王之]就是以他为王。”按此解释则“之”指代“他”,复指“先破秦入成阳者”,单就此句看似乎能讲通,但联系上下文看就会发现问题。“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  相似文献   

17.
李聿 《语文知识》2004,(10):33-33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课注释:“意思是,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这是冉有的谦词.如:至于。俟,等。”此注回避了一个难点.未给虚词“以”加注。译句中有“只好”一词,但“以”字是绝对没有“只好”义的。显然,“只好”是根据说话的口吻补出来的.“以”字并未得到落实。不少老师把这个“以”处理为表顺接的连词“而”,笔以为这个“以”当解作“则”。  相似文献   

18.
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教学的宝贵经验,但以往过于强调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成了写的附庸,读只为写服务,读失去了独立的目标。以写促读.就是以阅读理解为核心.以内化吸收和外化表达相统一为目标,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写作活动助学生理解意,提高思维水平。下面是用这种方法教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  相似文献   

19.
20.
徐高峰 《学语文》2005,(5):46-46
《触龙说赵太后》(见高中语文第一册)“念悲其远也”一句,课本注为:“为她远嫁而伤心,念,悲伤也。”按此解释“念”“悲”当为同义词。其他文献对这句话的解释均与课本不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为:“惦念着她而且伤心她远嫁于外。”中华书局出版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解释为:“心里惦念着她,伤心她远嫁于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