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1995年第3期《关于<所见>的琐见》文中认为“把‘鸣’译为”‘鸣叫’比译为‘唱歌’好。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够妥当。古今辞书都把‘鸣’解释为‘(昆虫或鸟)叫’,没有‘唱歌’这个义硕。”古文或古诗翻译成现代汉语,了解词义的最可靠方法是查工具书,但有时仍不能解决问题,需要依靠一些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
1997年第1期《语文知识》发表了一篇题为《“步走”释义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这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的“步走”诸多注释注为“步行逃跑”是不正确的,而应该解释为“自陆路逃跑”。《商榷》在接近结尾时这样说:“我认为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是不够准确的,应释为‘自陆路逃跑’‘……全句译为‘曹操带领人马从华容道自陆路逃跑’更准确些。”我认为这篇《商榷》还  相似文献   

3.
也释“瞿然”□何铭推测文言词语的意义,一须训诂有据,一须切合语境。《“瞿然”异议》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2期,下简称《异议》)认为,《左忠毅公逸事》中“公瞿然注视”一语之“瞿然”,当“释作‘喜貌’为妥帖”。观点新则新矣,于词义、文意、情...  相似文献   

4.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5.
当我看到《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9期上的《家长才是“上帝”》(以上简称“前文”)一文时,我不知道文章作者是我仰慕已久的卢志文校长,虽然我当时并不同意此文的观点,也懒得去理会,心想着反正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嘛。当我在这份杂志2004年第12期上看到卢校长的文章《教育服务:谁是“上帝”?》(以下简称“后文)后,便忍不住想向卢校长请教了。卢校长认为:“教育的产品是服务(本来我对这种提法表示怀疑,先姑且认为是对的——笔者注),享受这个服务的是学生,购买这个服务的则是家长和国家,所以,家长是‘上帝’,国家也是‘上帝’,而学生不是‘…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今年第 3期“一题一评”专栏发表的上海教育考试院霍敏先生对 1999年上海高考语文文言试题 (文言文阅读第二部分 25— 30题,材料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的“自我解析”与北京朝阳区教研中心裴松年先生对试题的“评头论足”,其中几处实属误解。   一、第 25题,要求解释“王徒好其言”的“徒”在句中的意思。霍文认为,“‘王徒好其言’中的‘徒’在句中作副词用,解释为‘白白地’。”裴文认为,这个“‘徒’字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徒见欺’。”   我认为,“王徒好其言”的“徒”在句中应解释为“只”“…  相似文献   

7.
《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刀刃”句,传统的解释是“刀刃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谢质彬先生《“新发於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认为这个解释不妥,理由是“‘发’字并无‘磨好’之训,也不能解为‘拿起来’或‘磨  相似文献   

8.
某报1998年3月22日第2版,有一篇题为《聆听时代的蛋音》的文章。其中的“蛋音”应为“是音”。爱,《辞海》注:“脚步声。《庄子·徐无鬼》:‘天巡空虚者……闻N足音是然而喜矣。”’(198年版缩印本第2211页)/现代汉语词典》亦注“天然”:“(书)形容脚步声:足音一”(199年修订本第IO39页)。懈》文第1段说:‘海个时代都具有其特有的声音。在文学这个大家族里,真正能承担起记载‘时代乏声’使命的,当愿报告文学。”“是个’与此中的意义相合。蛋,古书上指蝗虫、蟋蟀、百足虫(即“马陆”)等动物,或作恐惧义(《辞海阳上第…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期刊登了杨明鲜先生题为《“借书满架”辨正》的文章,认为归有光《项脊轩志》“文中‘借书满架’一句,长期以来,虽有多种解释,但都不尽如人意。”文章列举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河南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备课资料》,诸家对“借”字的解释,逐一进行辨误排除,然后进行辨正分析,提出自己的主张,“认为‘借书满架’的‘借’应解释为‘凭借、借助’”,“才合乎情理,才符合作者的原意。”笔者认为,杨先生的以上做法和观点,值得商榷的地方颇多。具体考辨于下。一、关于《中国…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与科学》1993年4期有一篇署名明达的文章,题目为《对“自行束修”的一种解释》。文章开头写道:“《论语》述而第七中的一章云:”‘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大多数人都认为‘束修’是一捆干巴,是一种菲薄的见面礼,因而接受别人见面礼才给他讲的什么,反映了一种商品社会的‘有偿服务’。”文章认为:“所谓‘束’是束发,而‘修’可能是修身,大意是指会料理自己生活的青少年,至少不要家长或奶妈子跟的人,或更大一点步入成年的人。”查《论语·述而》,明达先生文中所谓的“自行束修”之“修”写  相似文献   

11.
解放日报一月七日《新论》第六十二期载王垂芳同志《对“翻译”一词的浅见》一文,认为《新论》第五十八期包敬弟等《试谈古籍今译工作》的文章“几次把古籍今译,称之为古文翻译成现代语”,“用‘翻译’一词,似乎不太确切”,最后“建议,今后改写古籍书,可单用一个译字”,“而在语文教学中或通俗读物里,不如把‘翻译’易为‘改写’,这样通俗易懂,比较确切”。我觉得,王文反对把古文今译称之为“翻译”,并主张把“古  相似文献   

12.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13.
也说“秀”     
尚红 《语文知识》2003,(5):20-21
《语文月刊》2001年第3期刊登的李瑞河先生的《说“秀”》一文,认为时下流行的“时装秀”“脱口秀”中的“秀”字是增强了构词能力的词素,“大凡优异杰出者都可以‘秀’称之”“‘秀’已是具有美学意义的评判标准“。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有需要说明之处。  相似文献   

14.
《语文月刊》1986年第11期上发表了秦国同志的《〈且介亭杂文〉的“且”字读音辨正》。《语文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1期在“报刊文摘”栏里摘要转载。秦文说:“把这个‘且’字读作‘租界’的‘租’(zu),方合书名原意。”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把这个‘且’字读作‘租界’的租(zu),不合书名原意。”鲁迅写作这些杂文时,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北四川路,即所谓“半租  相似文献   

15.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 998年第 7期刊载了一篇题为《对美国侵越史叙述的一点质疑》(以下简称《质疑》)的小文章。该文章认为 ,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课本第 80页的一段话即“1 964年 ,美国又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这样 ,美国就将对越南南方的‘特种战争’扩大为对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接着 ,美国向越南南方直接派遣侵略军”的叙述欠妥 ,宜改为 :“1 964年 ,美国又把战争扩大到越南北方。接着 ,美国向越南南方直接派遣侵略军 ,最多达到 5 0多万人。这样 ,美国对越南的侵略就由‘特种战争’上升为‘局部战争’。”笔者认为 ,以…  相似文献   

16.
《教育研究》1989年第10期发表的韩向前同志《 “灌输原理”质疑》一文(下文简称《质疑》),认为列宁在《怎么办?》提出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的论断,“不能代表列宁的……一贯思想”;认为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都“一贯反对‘灌输’”,而人们“把它视为……普遍适用的一条马克思主义‘原理’,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理论依据’”,是“对革命导师基本思想的严重歪曲”。他还说,“奉行这一‘原理’、‘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语文》1997年第3期刊载了李宗江先生“论‘进’对‘入’的历时替换”一文,文章讨论了表“内行”义的“进”的来源及其对“入”的历时替换过程,读后深受启发,笔者对文中的某些论点亦表示赞同。但是,进行语言的历时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难的工作。首先必须明确研究的对象,任何概念的含混,都会影响结论的科学。其次手中掌握语料的多少,亦往往直接关系到推论的正确与否。有时即使是对同一材料地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理解,故这类研究当通过不断讨论补充,才能逐步接近真理的彼岸。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将几点不成熟的意见敷衍成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 关于“进”表示“内行”义的起始年代,李文云:“大田辰夫认为‘进’表示‘内行’始于元代,志树良治认为直到唐代还未见使用。据我们考察,至晚到六朝时期,‘进’就可以表示‘内行’的意义。”(P.206)对于这一问题,也许是作者误解了大田、志村两先生的意思。大田辰夫先生的原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语文》2002年第3期发表的童盛强先生所写《“们”的定指意义》一文,对助词“们”的语法意义进行了补充。文章认为,“们”除了表示“群”——不计数量的多数以外,“同时还具有表示‘定指’的指称意义”。对此,我有点不同看法,特提出向童先生及各位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19.
贵刊1997年第六期在“求同存异”栏目中刊登了《“霜叶”、“百尺”是“借代辞格”吗?》一篇文章。该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在诗句中的意思就是专指被霜打过的枫树的叶子,因为前句诗已点明了‘枫林’,所以这个‘叶’自然是指枫树叶。”这个判断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文章接着说:“且花草树木中,也只有枫树的叶子经霜后会变  相似文献   

20.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选了《捕蛇者说》一文,注者把“当其租入”一句注为“抵他的税收。当,抵。”这种解释,我认为欠明确。《语文月刊》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程瑞君同志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文言文注释商榷》一文,就上述注释提出了不同意见,把“租入”解作“租税”,认为“‘租入’在这里不是一个词,‘租’是名词,租税;‘入’也是名词,同样是租税”,“‘租入’在句中是同义词连用,以凑足音节,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