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提供了新的情境。中国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中表现突出,一些企业已经从追赶进入赶超阶段。通过对互联网科技领军企业阿里巴巴的纵向单案例研究,探索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过程中商业模式设计和技术创新战略的共演机制,建立了一个将环境、商业模式设计—技术创新战略、技术追赶以一种复合视角联系起来的框架,得出主要结论:(1)商业模式设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动态匹配及其共同演化,是后发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重要模式;(2)该共演过程会与所处环境形成良好互动,从而更好实现技术追赶;(3)技术追赶的成效会反过来影响后发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和战略的选择。研究结论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现有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研究。  相似文献   

2.
刘海兵  杨磊  许庆瑞 《科学学研究》2020,38(6):1096-1107
后发企业高效追赶模式的内在机理及技术创新能力如何演化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纵向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华为公司1987-2018年的技术发展历程展开研究,试图从“创新战略--创新范式--技术创新能力”整合性研究视角探讨后发企业实现高效追赶的微观机制,刻画其技术创新能力演化轨迹。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第一,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是从模仿创新能力到初级二次创新能力到成熟二次创新能力再到集成创新能力,最终走向原始创新能力的过程,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技术距离、技术效率、技术储备三个更加聚焦技术层面的维度进行测度;第二,与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匹配的创新战略经历了“市场利用性--市场利用和技术利用—高市场探索性、低技术利用性—高市场探索性、高技术利用性—市场探索和技术探索”的演化过程,创新范式经历了 “技术驱动—技术追赶—技术与市场并驱—市场拉动—市场超越”的演化过程;第三,探索性尝试从知识生态的视角挖掘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即知识循环机制、知识演化机制、耗散结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复杂性、市场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等特征,故而后发企业仅依靠自身资源难以实现赶超发展,亟需借助价值网络整合赶超资源,以提升赶超能力。基于价值网络理论,构建了后发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路径选择的分析框架,即企业赶超能力决定企业的价值网络位置,企业价值网络位置决定企业赶超战略的选择,而企业赶超战略则决定赶超路径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以智能手机行业的苹果公司和小米公司为例,探究了后发企业的赶超路径。结果表明:后发企业在赶超资源和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形下,应借助价值网络推进开放式创新,实施技术突破和市场颠覆,以实现赶超发展。其中,赶超能力较弱的后发企业应选择边缘赶超战略,实施市场突破主导路径,以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从而积累赶超能力,并逐渐接近价值网络中心;而赶超能力较强的后发企业则应选择中心赶超战略,实施技术突破主导路径,以主导价值网络的发展,引领主流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4.
吴晓波  朱培忠  吴东  姚明明 《科学学研究》2013,31(11):1726-1735
 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过去10余年间,通过建立自主的技术研发与市场结构,成功实现了对发达国家领先企业的快速追赶。在中国独特的技术与市场情境下它们究竟是如何实现快速追赶的?本文选取阿里巴巴集团作为研究案例,提出了二次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共演模型,较好地展现了两者的共演机制与共演阶段。二次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始于后发企业对支撑技术的引进,通过“二次商业模式创新—市场结构—竞争战略—技术创新—二次商业模式创新”的循环路径形成与本地技术创新的共演机制,并经过“支撑技术引进—自主技术创新—新兴技术引领”三个共演阶段,推动本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追赶。这一共演模型从二次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复合视角丰富了后发企业追赶理论,为后发企业创新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于价值网络理论和A-U模型,构建了以价值网络中心性和赶超时机为调节变量的赶超路径对追赶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并以2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例,运用层次回归法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技术突破主导路径和市场突破主导路径对追赶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价值网络中心性对技术突破主导路径和追赶绩效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而对市场突破主导路径和追赶绩效的负向调节作用不显著。(3)赶超时机对技术突破主导路径和追赶绩效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对市场突破主导路径和追赶绩效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研究明确了赶超路径发挥效用的具体情境,为后发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赶超路径选择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颠覆性技术理论与新兴经济体的后发企业的商业模式实践的研究差距,成功实现对发达经济体先发企业的快速追赶。在中国独特的技术与市场情境下,"为什么后发企业可以从颠覆性技术中获取价值?"和"后发企业如何从颠覆性技术中获取价值?",以归纳理论为基础,基于价值曲线的淘宝网和eBay易趣网比较案例研究,提出了二次商业模式创新与颠覆性技术的共演阶段模型,展现了后发企业追赶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后发企业虽然在技术能力和市场资源上处于劣势,可以通过二次商业模式创新成功地将先进经济体的颠覆性技术引入新兴经济体;客户的价值主张对后发企业至关重要,后发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战略伙伴的互补资产构建本地化的独特价值网络。因此,新兴经济体的后发企业不应忽视过度消费和非消费者群体带来的破坏性增长机遇。  相似文献   

7.
立足后发企业如何实现赶超领先企业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借助对华为和长虹两家企业的跨案例研究,尝试探索在不同产业技术体制及不确定性技术变革的条件下中国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追赶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不同产业技术体制下制造业企业获取后发优势的过程存在显著差异;第二,不确定性的技术变革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影响制造业企业获取后发优势,技术变革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越强,为制造业企业获得后发优势创造的机会越大;第三,在不同技术体制内和不确定性技术变革条件下,采用突破性技术追赶战略的制造业企业更容易获得后发优势,采用渐近性技术追赶战略抑或不能获取长期的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8.
后发企业追赶的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追赶、商业模式。不同于以往研究,从企业创新和战略层面探讨其对后发企业追赶行为的影响,并引入消费者接受程度和领先企业对后发企业追赶行为的态度来衡量后发企业是否采用柔性战略,同时衡量后发企业新产品是否具有市场优势以及追赶超越的难度;基于20个典型案例,通过模糊集定性分析法和二分法进行编码、赋值和校准处理,最终得到后发企业实现追赶甚至超越领先企业的6条路径。结果表明:颠覆性创新在后发企业追赶过程中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后发企业往往通过边缘市场培植新技术发展直至符合主流市场需求,但后发企业要善于采取颠覆性创新方式;柔性战略可以避免追赶过程中不必要的竞争,弥补后发企业在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不足,发挥企业创新优势;多元化创新方式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综合性、立体性和多维度的创新能力,且与柔性策略交互作用可以提高后发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后发企业的追赶。据此提出在多元化创新能力和柔性战略的交互作用下,后发企业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多元创新能力,并充分结合自身创新能力和柔性战略提高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没有遵循传统后发国家和企业依托技术学习、低成本生产要素嵌入全新产业链的模式,而是关注后发企业如何通过价值创造影响创新生态参与者的行为。选取5家光伏产业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过程追踪的历史方法,研究了本土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机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制度机会窗口创造市场容量与现有创新生态系统无法满足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失衡,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外部动因。(2)后发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或者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内部动因。(3)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与后发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把握需求机会能力的提升之间不断的正反馈,是后发企业持续推进下一个阶段生态结构演化的关键。理论层面,研究突破了基于"日韩经验"追赶研究范式和欧美传统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局限,全面拓展"新兴经济大国"场景下的产业创新相关理论,进一步发现了后发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生态系统的情境下,制度窗口、市场窗口创造的外部机会,以及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模式创新互动的关系。实践层面,研究通过诠释市场结构失衡和企业资源、能力匹配的协同关系,提供了后发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企业的竞争基础,“强弱易势”成为行业发展常态。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建设制造强国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如何紧抓数字化发展机遇,依托数字技术驱动制造业技术赶超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研究以机会窗口和动态能力为理论视角,基于2011—2020年中国先进制造企业微观层面数据,以技术、需求、政策三大机会窗口为桥梁,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动态能力条件下数字化对技术赶超的影响和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缩小了追赶企业与前沿企业间的技术差距,促进了技术赶超,该结论在经过更换变量、改变固定效应等稳健性检验和考虑内生性后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显示,数字化对技术赶超的推动效果在国有企业、技术相对密集型或技术与资本均相对稀疏企业、外围城市和中部地区企业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能够通过增加技术、需求与政策机会窗口促进企业技术赶超;进一步分维度机制检验显示,突破性技术创新与研发性政策支持相比渐进性技术创新与生产性政策支持,在数字化与技术赶超间构建了更为有效的追赶路径;此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梳理针对这一核心研究问题进展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后发企业追赶研究的3个范式转移:研究情境的转移——从新兴工业化国家到转型经济国家;研究内容的转移——从模仿学习到协同创新;研究聚焦的转移——从研发相关创新到非研发相关创新.其次,基于近5年的研究成果,搭建了转型经济背景下后发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追赶路径的总体框架.最后,指出未来研究可以从解构转型经济独特环境、识别独特创新行为和探索创新追赶路径3个方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后发企业突破路径依赖往往需要克服较多的困难。以金风科技直驱永磁发电机组制造为例,分析了后发企业创新追赶过程中的路径创造活动,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指出超前布局高梯级技术是后发企业实现路径创造的关键条件。二是归纳了后发企业路径创造一般应依循的3个阶段,即路径探察、路径开拓和路径嬗变。三是识别了各个阶段后发企业应具备的内生能力体系,包括"战略耐力"、"异质技术搜索能力"、"主动试错能力"等。  相似文献   

13.
后发企业的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受制于先发企业,这要求后发企业必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基于对我国后发企业追赶的实践观察,发现成功实现追赶的后发企业较多地采用了迭代创新的模式,即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地优化,开发出多代新产品获取动态竞争优势,进而实现追赶。基于上述观察,提出再创能力的概念以揭示中国情境下后发企业追赶所具备的独特能力,并从竞争者导向视角揭示再创能力的形成机理及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基于211家企业的数据实证研究表明:竞争者导向与再创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知识整合在竞争者导向与再创能力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创造性模仿在二者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再创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技术波动负向调节再创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技术追赶历史和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从一个更广的视角提出技术追赶路径选择框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政企共演模型,分析政府与企业在不同阶段的战略选择及频繁互动的内在机理,指出在追赶起步、追赶提升和后追赶三个阶段中,政府技术战略"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升级—创新驱动"演化与后发企业"技术模仿和二次创新—技术集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演进同步发生,共同推动了社会环境的改变,并反作用于自身战略选择的变迁。在这一进程中,基于政府意志或行为而形成的政府干预、制度型市场和产权差异等对后发企业技术追赶有着持续性的影响。本文认为要推动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赶超并形成持续性的技术引领,还需要在企业、产业、政策层面持续性地完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5.
王鹤春  苏敬勤  曹慧玲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637-1645
为解决后发国家制造业在国际范围内实现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迁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如何实现技术追赶问题。文章以我国成熟产业的典型企业为样本,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追赶的过程进行研究,力图在后发国家的独特情景下,提炼具有潜在社会应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基于文章所提出的后发国家成熟产业实现技术追赶的惯性传导路径模型,研究发现:(1)与多数研究结论不同,惯性因素在特定条件下不是企业实现变革的阻碍因素,而是促进企业实现技术追赶的本源性推动因素;(2)在实现技术追赶的不同阶段,主导惯性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并通过不同惯性间的交互作用,驱动技术追赶过程完成;(3)作为惯性贯穿技术追赶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刘海兵  许庆瑞 《科学学研究》2018,36(8):1442-1454
本文力图归纳后发企业战略演进的理论逻辑,在探讨战略演进轨迹、创新范式转换、核心能力演化路径的基础上,架构一个基于战略、创新和能力关系的整合性理论模型。依据这一研究框架,文章对在战略、创新、能力方面有代表性的海尔集团作了1984-2017年纵向案例研究。研究结论发现,后发企业在追赶和超越过程中,战略规划的理论工具,随着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在沿着"资源基础观——竞争力理论——战略冲突理论——动态能力观——生态观"的轨迹演进,战略总体特征呈现出"控制——主导——分权——支持——治理"的趋势,同时,战略在创新范式和能力积累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市场、组织、文化、创新都要随着战略调整而变化;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进行了创新范式的不断转换,大致经历了"技术驱动——技术追赶——技术与市场并驱——市场拉动——市场超越"的变迁轨迹,从先期的借助技术追赶到后期的借助市场完成超越;核心能力是一个随企业战略、创新范式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概念,后发企业核心能力正是在战略引领和创新推动下完成积累和提升的,形成了"学习能力——整合能力——吸收能力——动态能力——生态能力"的演化路径;提出了后发企业战略、战略、能力关系模型(LSIC模型),后发企业追赶过程中战略在创新和能力方面扮演了关键作用,战略引领创新,创新形成企业核心能力,从而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力,同时战略引领创新需要领导机制、学习机制和协同机制的战略管理机制作支撑,创新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能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基础,不同的创新范式形成了企业不同的能力。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丰富了战略演进的理论基础,总结了后发企业战略演进、创新范式转换和核心能力演化的轨迹,对战略、创新和能力的关系作了开拓性分析并提出了LSIC模型,探讨了支持后发企业完全超越的国家科技政策,为后发企业追赶——超越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技术的迅速普及,给企业内外部环境带来巨大的变动性。现阶段,企业急需构建动态能力,以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作为技术、管理以及市场都落后的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技术、管理与市场能力的协同演化来构建动态能力,成为现阶段后发企业应对数字化挑战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中国华为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追踪华为公司追赶过程中的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行动,探究其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协同演化机制。研究发现,首先,“管理-技术-市场”能力协同演化推动后发企业形成应对环境震荡的动态能力,其中,管理能力为企业技术与市场能力积累提供管理基础,技术为市场能力的积累提供产品基础,市场能力对企业技术与管理能力具有资源反哺效应;其次,技术学习、管理学习、市场扩张是后发企业获取与改进技术、管理以及市场能力的重要渠道;最后,在不同追赶阶段,后发企业的能力积累依赖于差异化的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战略。案例企业的追赶过程显示,案例企业通过技术学习、管理学习以及市场扩张的方式实现三维能力的协同演化以及可持续追赶,具体而言,其技术学习行动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产品仿制引发的技术学习,产品改进引发的技术学习,技术应用与推广引发的技术学习,全球创新网络引发的技术学习;其管理学习行动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产品质量改善导向的管理学习,组织(机构)建设导向的管理学习,流程改进导向的管理学习,流程融通导向的管理学习;其市场经验积累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为:来自于低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中高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国际中低端市场的经验积累-来自于国际高端市场的经验积累。对现阶段后发企业制定追赶战略而言,本研究主要管理启示为:首先,应对数字化下的环境动态性,后发企业应注重推进多维能力协同演化;其次,针对不同追赶阶段,后发企业应该根据其所处阶段特征制定相应的管理、技术、市场能力改善战略;最后,后发国家应该为国内企业提供有助于其多维能力协同演化的支持政策,推动后发企业实现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的协同演化,进而全面推动后发企业实现可持续追赶。  相似文献   

18.
郑刚  郭艳婷 《科研管理》2017,38(7):62-71
近年来,一些后发企业开始借助更高的资源平台、更广的学习方式和更丰富的能力基础挑战领导企业,而这些变化与起点更高、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的"新型技术追赶"密切相关。本文基于动态能力视角,尝试打开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动态能力进行战略调整、进而从追赶到超越的黑箱。通过对比分析海尔、美的、格力3家家电企业,纵向归纳出新型技术追赶阶段与以往研究在追赶起点、范围和速度上的联系与区别,并通过横向对比三家企业,解释不同赶超路径的成因。通过构建"新型技术追赶"框架并揭示其背后的动态能力架构,以期对那些接近前沿的后发企业做出理论和实践贡献,从多方位、多路径挑战领先者地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同制造业相比,后发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与领先企业间存在更高的技术势差。通过对18家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考察发现,高技术势差并不必然导致创新追赶机遇的削弱。"本土环境催化"、"关键人才资源"和"本土市场拉动"共同为本土后发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创新追赶创造了客观机遇。"国际联接"和"技术地方化"则是后发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有效的创新追赶行动策略。基于以上发现,提出了后发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创新追赶的"刺激—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20.
李显君  熊昱  冯堃 《科研管理》2020,41(10):1-10
缺乏核心技术,一直是我国产业创新和国际竞争的“软肋”和“瓶颈”。 主流创新理论和技术追赶理论专门研究产业核心技术演化机理的文献十分匮乏,国内创新研究领域对我国产业核心技术突破还缺乏系统总结和高质量研究文献。中国高铁从无到有,是后发国家产业赶超发达国家的典范。与汽车等制造业大而不强不同,中国高铁产业不仅里程数绝对领先世界,而且在诸多核心技术领域也实现了突破或赶超。但目前学术界对我国高铁产业核心技术演化、突破路径及机制的系统研究还十分匮乏。本文通过我国高铁三个企业的三项核心技术突破过程的纵向案例实证分析,发现中国高铁核心技术经历了从功能性核心技术到性能性核心技术再到可靠性核心技术的演化路径;在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逆向学习和正向学习都发挥重要作用,不同核心技术突破阶段匹配不同学习模式。本研究揭示中国高铁产业核心技术演化路径与机制,充实了技术演化的微观机理研究,深化了中国情境下的技术追赶研究,丰富了后发国家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同时,本研究对于我国企业及政府认识产业核心技术演化规律、优化核心技术对策与机制、以及突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核心技术封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