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全创新链视角,从政策过程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出发构建企业创新政策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该框架从“政策制定—政策组合设计—政策网络与子系统—政策扩散与演进”维度刻画政策过程,从“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知识扩散—知识反馈”维度刻画不同政策主体、客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适应关系,并基于此来分析不同政策过程中各组成成分如何支持全创新链协同发展。进一步地,基于功能论视角提出企业创新政策生态系统的评估框架。该框架从系统的活动出发识别政策过程系统与企业创新过程系统功能,指出企业创新政策生态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复杂协同具备完备性、协调性、连贯性和适应性的特点,最后提出评估分析框架对上述系统内与系统间的功能进行测度以实现对系统有效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作为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的战略决策显得格外重要。以大科学工程的实施为实践案例对创新链和产业链结合进行分析,指出大科学工程通过产业的确定性来牵引组织创新链中的不确定性,并提出了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效结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与倾向,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进行了全样本的问卷调查。基于问卷调查做系列报告三篇,本文是其中之一。基于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全样本的调查发现,目前市场需求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因,其次是技术推动。政策导向与支撑因素略低技术推动,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原因,并且对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具有重要影响。进而提出,要关注发展"市场需求政策",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与支撑作用,为企业创新创造市场。  相似文献   

4.
了解和把握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与倾向是创新政策制订的重要前提。运用客体法,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完成的突出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全样本调查。从企业技术创新动机、创新类型、创新新颖度、创新经费支出、创新影响与效果等方面分析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和倾向。调查结果表明,创新型企业作为一批产业创新领头企业已经呈现一些新的技术创新特征和倾向,如以市场需求驱动为主、创新类型以产品创新为主、以开发出新产品为第一目标、多数企业的创新新颖度达到国际市场新等,以及不同创新类型项目费用额度分布特点。同时还发现一些行业的企业对创新政策较不敏感,而其他一些却对创新政策较敏感等现象。基于此,提出了对创新政策制订与调整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对全球创新链进行测度,能够准确衡量各国(区域、企业等主体)的创新水平,并对其创新实践进行指导,但现有相关研究尚缺乏对全球创新链测度的探讨,制约了该领域的量化研究。本文构建了全球创新链测度体系,根据创新链相关理论,将其分解为“科学—技术—产品”环节,提出了“环节—联系—链条”的三层次全球创新链测度体系,用以对国家、区域、企业等主体在某一创新领域的全球创新链中创新情况进行测度与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AI领域全球创新链的例子解释全球创新链测度体系的应用,并基于AI领域案例对中国在AI领域全球创新链中创新状况进行了解读。研究结论丰富了全球创新链研究,并为各创新主体明确发展方向以及国家创新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结合创新链与创新网络,从创新链的纵向过程联系与横向区域网络联系两个维度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复杂性特征。基于2005—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内“9+2”与外部30个省份的专利转移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负二项回归、引力模型等实证城市创新网络及其创新链协同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内外联系日益紧密,创新扩散能力增强;(2)大湾区城市创新网络的外部联系强于内部联系,对外需求大于对外供给,主要城市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内外功能不同;(3)基础研究溢出能力与产业结构相似度对城市创新网络及其创新链各个环节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市场化指数差异和地理距离对创新各个环节影响表现为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校企网络的技术开发环节表现为正相关,在企业网络的产业转化环节是负相关。基于城市创新网与创新链协同关系的短板和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提出以“强链与补链”为着力点提升创新链协同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薇  黄霞 《科研管理》2022,43(2):65-71
   逆向创新,为后发企业开展全球创新并开拓发达国家市场提供了新的战略思想。采用质化研究方法,对创新链理论和基于领先企业的逆向创新理论进行了理论思辨,厘清了后发企业逆向创新的构成要素,提出了后发企业逆向创新链概念,归纳了创新链类型及其对应的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实施路径。主要研究结论为:第一,后发企业逆向创新链的构成要素应包括创意获取、研发和市场进入次序,与西方领先企业相比,上述逆向创新三要素的具体内容与选择机制均存在明显区别;第二,基于创新要素组合,后发企业的逆向创新链可以划分为本土市场推动型、海外市场拉动型以及推拉复合型三种类型;第三,以逆向创新链类型为基础,可以归纳出六条后发企业逆向创新实施路径,企业可根据自身资源能力的匹配程度选择适当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8.
史璐璐  江旭 《科研管理》2020,41(6):56-64
自20世纪末“创新链”概念首次提出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创新链研究已经成为创新管理领域的前沿热点话题。创新链研究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新的创新组织模式,有效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成果转化和突破式创新。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创新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过程性的视角建立了包括创新链构建、运作和结果的整合性分析框架,从创新链阶段设定、参与主体特征、链间协作、运作模式、节点衔接和创新链绩效几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评述,同时结合中国国情,探讨了中国式社会关系对创新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链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变迁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我国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必须有一批创新型企业作为支撑.从创新型企业成长生命周期、促进企业创新的重点政策工具评价与分析以及政策作用面理论三个角度,对促进创新型企业成长的相关政策进行效果分析与评价,提出以企业成长为导向的创新政策建议,以期增强企业创新成长的内外动力,推进企业内部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创新链视角,探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多重路径,创新投入和成果产出在其过程中分别发挥中介作用,且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进一步,从信号机制、杠杆机制和触发机制三方面,揭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影响企业创新过程的内在机制。结果显示:在创新投入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信号机制激励外源融资进入创新链,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在成果产出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发挥杠杆作用,撬动企业寻求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科技成果产出;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否能触发企业创新绩效提升,认定质量是关键情境变量。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福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福建区域创新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但是政策体系还有不足,政策的执行尚存在障碍。以前国家比较常用的是愿景驱动型政策,似乎政策效力不太显著,也经常出现被企业钻空子,浪费国家资源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区基于企业创新绩效的绩效驱动型政策显示成效显著,因为有必要对福建创新型企业绩效驱动型政策进行研究,以期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从而以制度创新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文章先总结了国内外绩效驱动型政策的发展现状,再通过描述统计的方法从创新绩效的视角分析了福建省绩效驱动型政策的效应,得出相关政策对创新型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业绩都有所提升,自主产权这块因为政策的时滞性所以没有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冯泽  陈凯华  戴小勇 《科研管理》2019,40(10):73-86
现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创新活动影响的文献缺乏从整个创新链的全角度揭示税收优惠政策是否真正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探索。基于中关村科技型企业数据,本文选取税收优惠政策中典型的政策工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作为研究对象,有别于已有主要从“投入”视角关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引导作用的研究,从“投入-产出-收益”的创新链全视角,将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发阶段与技术转化阶段,以揭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否真的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投入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与强度;在产出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仅促进了研发产出规模的提升,而对于产出强度则无显著影响;在收益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收益规模与强度同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的发现肯定了我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引导作用,以及其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思路为揭示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效果提供了新视角,研究发现为从创新链与企业创新能力的角度思考和改善政府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和实施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3.
赶超型创新政策是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的一种类型,为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提供了新型政策方案,但现有研究对赶超型创新政策如何影响企业技术能力仍未给出充分的理论解释。本文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构建赶超型创新政策影响路径的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赶超型创新政策通过促进多链融合,发挥“织链结网”的作用,推动企业技术能力提升;(2)服务链关联机构创新参与是赶超型创新政策影响力传导的核心节点,也是连接政府与市场的中间桥梁;(3)创新链关联机构创新参与和产业链关联企业创新参与是赶超型创新政策影响的有效路径,二者协同耦合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行为;(4)创新期望与研发投入是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赶超型创新政策的影响力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本研究深化了创新政策影响路径研究,对于提升我国企业技术能力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玥  邓倩玉  王卓 《科研管理》2023,(11):64-73
推进产业创新链与服务链深度融合,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化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运用扎根理论识别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与服务链融合因素,基于“融合因素-融合效应-创新绩效”SCP范式,构建创新链与服务链融合因素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新链需求、创新生态环境、服务链功能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与服务链融合的三类关键因素,且均正向作用于双链融合效应,作用效果依次增强,同时均能通过双链融合效应进一步正向作用于产业创新绩效。本研究丰富了产业创新链与服务链融合研究,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与服务链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及政策组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环渤海区域知识创新网络问题解析与机制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网络特征分析出发,基于环渤海区域知识创新网络现状分析,指出存在资源配置低效与核心功能缺位等主要问题,围绕问题剖析环渤海区域创新资源的体制割裂;知识创新链、技术创新链、产业链相互脱节;"点对点"线性模式的产学研合作等成因,提出环渤海区域知识创新网络机制与体制建设的目标、关键点与实施路径,进一步针对环渤海区域知识创新网络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实施的关键因素以及推进实施的主要措施进行了政策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对于改善企业创新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福建省创新型企业为例,利用2006—2008年创新型企业的相关数据,借助DEA方法模型,对福建省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面向全产业链的“创新链”布局具有紧迫性与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企业作为极具活力的市场化创新主体,开始向全产业链中的各环节进军。然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非连续性对企业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严峻挑战,全新资源协同视角下的“创新链”管理框架亟待提出。研究基于有意义的创新(Meaningful Innovation, MI)范式基础,以“意义导向”(Meaning Orientation, MO)为核心,构建企业“创新链”管理的策源框架。研究提出,以意义导向为核心构建的企业“创新链”框架,将有助于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显著提升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创新链”管理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8.
丁雪  杨忠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2):10-18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95—2018年的创新链相关文献为样本,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通过CiteSpace计量软件对创新链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创新链的本土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全球创新链、制造创新链、科技服务、技术创新、创新驱动等11个聚类;创新链研究关注点从产业、创新链到产业链再到创新,基本遵从理论构建到理论应用的研究发展规律;创新链研究的前沿热点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研究对象,以协同创新与技术创新为研究问题。最后,对未来创新链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企业创新类型与其战略具有一致性,并因企业所在行业不同、企业经济规模大小而有所差异,是创新政策制订与实施中所需重点考察的。基于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全样本的调查分析结果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同时还发现如下新的创新特征:一是当前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以产品创新为主,兼顾工艺创新,特别是在大型创新项目上二者结合紧密;二是虽然企业战略、行业特征与规模差异导致企业创新的多样性,创新型企业多将目标市场定位在全球市场,有53%的企业的创新达到国际市场新的水平;三是中型企业、设备制造行业等创新类型与特征值得在创新政策制订中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0.
创新型城市正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形态之一,创新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基于动态视角,通过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指数,利用改进熵权法确定各指标因素的权重,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创新型城市内部指标进行关联度分析。以南京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