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城市不同,小城镇通常直接脱胎于传统农业和农村社区,其城镇化必然包含着一些特定的作用机制和演进过程。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孔村镇以"三化互动"为动力机制,以"三区建设"为平台,推动了镇域城镇化的创新发展,较好地把握和诠释了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基于对小城镇城镇化的基本认识,对孔村镇的城镇化进程展开分析,并对产业转型带动城镇化进程的一般机制做出解析。  相似文献   

2.
从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出发,对处于城镇化发展高级阶段的北京大都市区郊区小城镇多中心、分散化发展趋势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了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疏解城市功能、承接城市产业、承载人口宜居等方面新的功能定位。根据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城镇体系设计,基于现实存在的问题,从城乡一体化视角提出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化质量低主要表现为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常住人口的城市化高于户籍人口的城市化,其体制性原因主要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物权化导致了城居地主与农业生产者争利、现有土地征用制度不能调动地方政府节省土地和降低房价的积极性。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必须使土地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同步,激励城居地主主动放弃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和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促进地方政府将城市建设用地和公共财政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  相似文献   

4.
保障制度考察在选取国家时考虑印度同我国一样属于发展中国家。且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农村问题存在一些类似之处;对于发达国家的选取,像美国城乡差距不大,而像瑞典等福利型国家其保障水平很高,对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来说仍无法效仿。而德国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在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日本与我国同属于亚洲国家,人种、习惯及观念存在一些类似之处。因此本文分别选取德国、日本及印度作为代表来考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完善我国农村社保制度方面所能提供的一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繁荣农村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小城镇建设对繁荣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繁荣农村经济,使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6.
吴志琳 《职业圈》2008,(20):5-5
农村小城镇建设对繁荣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繁荣农村经济,使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在中国城镇结构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也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中国小城镇虽然经历了30年的发展,但在社会角色上还依然面临着许多角色困境。从社会发展的理念看,新型城镇化只有将民众的共同福祉作为最终目标,形成国家、市场和城镇社区多方参与的动力整合机制,推动传统城镇向社会发展型社区共同体转变,城镇才能跳出发展的角色困境,走上科学的社会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受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自然历史过程;二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改变的过程。城镇化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城镇化在草原文化区的推进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引发了草原制度习俗文化的传承与革新的问题。当代能够代表草原文化的主体民族主要是保持着游牧生活方式的蒙古族,他们所代表的草原文化是生态文化,因而,即使是在现代城镇化的进程中也具有传承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所具有的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各方面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上。以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的巴音塔拉嘎查为例,可以观察到城镇化进程中草原文化的制度习俗文化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的,即传承和革新的。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决定了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港口型城镇具有非常典型的特色化发展模式,但如何从单一港口经济转变为多元经济推动模式,既是坚持特色,更是拓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启东市吕四镇从港区经济到多元经济模式的探索,预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新的趋势。问题虽然也有,但走新型城镇化之路,通过发展实现转型和优化是一条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0.
围绕新型城镇化和户籍限制逐渐放开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工融入中小城市这一课题,对以往较少被总结的社会融合的政策措施和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进行总结,认为当前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政策措施和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主要集中在户籍改革、就业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参与四个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国家将逐渐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以本地城镇化为方向,提升中小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培育农民工人力资本,建设社区式产业园区,这一切将是促进农民工融入中小城市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其中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往哪里去”的具体模式选择成为一道难题,争论较为激烈的两大观点为“就地城镇化”与“异地集聚发展”。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为实证,探索“就地城镇化”过程中“投资公司+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村民”四位一体发展模式,以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为实证,分析了“异地集聚发展”过程中的“小县大城”发展模式,对“人往哪里去”这一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城乡统筹”的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人文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建设的新型城市类型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文城市在理论发生上,主要是以人文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吸收了西方人本主义城市科学理论资源的结果。在世界城市化和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人文城市既深受全球城市发展主流和趋势的影响,也是适应我国城市发展规律与需要的新探索和新实践。人文城市以承载着城市的价值和意义为主要职能,在各种城市形态中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是评价和衡量城市文明水平和城市美好生活的核心尺度。非一般性的物质、制度问题,人的文化和精神问题正在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头等大事,也是中国城市必须选择人文城市的先进模式、中国新型城镇化必须走文化型城市化新路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我国退役士兵安置一直沿用指令性办法,由政府直接派遣岗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安置模式.随着社会变迁,该模式的制度能量已经释放完毕,制度执行已经陷入重重困境.文章认为,走出困境,实现妥善安置目标,必须实现双重转型,即城乡一体化转型和货币安置转型,转型的关键在于公共财政制度对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的建构与运用.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城市建设和转型升级、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文化集聚式的建设为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品格的构建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本文以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实践为例,探讨在创意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园如何适应文化发展浪潮进行自我变革,寻求转型升级及价值再造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住房置业担保制度作为伴随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而产生的一种业态,其设立初衷意在解决购房借款人难以提供有效担保措施、抵押物处置难等问题,促进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自1997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住房置业担保业务以来,20多年的时间里,住房置业担保为中低收入者弥补贷款资信不足,购买住房提供了有效帮助,对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住房置业担保在扩大覆盖面、提升服务效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住房置业担保创新和升级的必要性,提出了新形势下住房置业担保业转型发展的思路,希望能够为行业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利用小城镇地域文化提升居民文明素养是宁波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重要着力点。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并造就了特定区域的群体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当前,小城镇地域文化提升居民文明素养的缺失表现在:地域文化认同的断裂、地域文化顽疾的侵蚀和地域文化传承的不足。新形势下,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必须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立体化地域文化建设机制,包括制度整合机制建设、教育训练机制建设和环境塑造机制建设,共同助力于居民文明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7.
集团意识是日本民族最具特色的国民性。它是在大规模的文化冲突与民族融合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和确立起来的,起源于弥生时代的稻作文化,其形成原因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日本民族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密切相关,并受到日本民族特殊的"家族"制度、以及儒家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本文主要围绕以上几个方面来探究日本集团主义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8.
财政既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路径,又是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动力系统,更是参与城镇建设、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工具。以成都市新都区为例,在分析财政政策创新支持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持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并对资金需求预测进行研究,对财政政策创新促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伟 《生态文化》2013,(2):F0003-F0003
枣庄这座因煤而兴、因煤而发展的老工业基地,在推动新中国工业发展中功勋卓著。随着资源逐步枯竭,产业发展遭遇阻遏,枣庄魅力渐失。如何重现枣庄魅力?产业转型,生态立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枣庄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平台,推动煤城绿色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启幸福秀美新枣庄建设。国家批准的华东唯一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枣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成为积累的场所和全球竞争的主体,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以复兴城市为研究对象,更有利于揭示城市治理转型的动因、条件和特征。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城市治理演化的一般进程,并借助规制理论关于积累体制和规制模式之间耦合关系的分析框架,指出城市治理转型的实质是为了在城市尺度上使规制模式更好地适应积累体制的变化。根据这一思路,以武汉为例,分析了其城市治理转型的动因和条件,即武汉在全国城市发展格局中的相对落后,以及国家和湖北省治理格局的转型为其提供的空间和支持,并揭示了武汉城市治理转型如何通过市区政府间关系的重新划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治理,以及多中心格局的构建,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新型城镇化积累体制的要求,从而实现城市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