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全球化、一体化具有现实性与不可能性。现实性在于物质性文化与表层的精神文化全球化、一体化是可能的、现实的 ;不可能性在于各个民族深层文化的原本的多元性特征和国家、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文化素质所形成的文化价值、精神使然。多元文化中存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两者相遇 ,通常是冲突与融会 ,当今则是冲突、融会 ,还有被快速的销蚀与消灭 ,存在不同文化的自身价值与其自卫 ,实在难以达到一体化的。世界文学是各个国家、民族优秀文学的汇集 ,很难说是某种独立的文学形态。不同文学之间存在趋同性 ,但并非一体性 ;文学在交往、融合中创新 ,获得新质 ,同时又存在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学受到现代性的制约 ,具有开放的世界性倾向 ,但又受到本土化、民族特性乃至民族主义取向的影响。文学的生命力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 ,而不是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也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既是开放的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 ;既是世界的 ,又是民族的开放的。  相似文献   

2.
唐之斌 《文化学刊》2011,(5):123-127
融合发展模式是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对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等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从而探索适合民族地区持续繁荣的现实道路的一种手段。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区域文化是指按照地域界定而出现的文化类型,是某一地区囿于地理环境和民族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形貌。我国的区域文化是在长期大统一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具有区域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民族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文化的发展依赖民族文化的发展。在融合发展模式中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需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多样性     
正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不同文化间需要有创建的交流。费孝通先生曾强调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不仅适合世界各民族,同样适用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的终极作用是提升人类自身。文化的民族性、多样性是整个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能够代表国家民族、彰显文化特性、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身份",进而达成一种基于文化自信之上的文化间的相互欣赏与赞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断发展,民俗文化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化身份具有重要意义。山西历来以文化资源大省而著称,山西民俗文化更是资源丰厚、门类齐全。山西民俗的对外宣传策略应在弘扬山西文化、兼顾英语习惯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媒体进行宣传,从而达到世界各民族相互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互联网重构了信息传播生态,为藏医药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了契机。随着"藏医药浴法"申请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药文化迎来了传播的高光时刻。藏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题材。藏医药文化的全球传播,将对增进我国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凝聚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藏医药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健康传播的经典范式——"知-信-行"来探究藏医药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6.
刘雅君 《文化学刊》2013,(4):123-127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送礼文化,而国家间送礼文化的差异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差异。本文以"内和外"的文化学为中心,对中国、日本、美国三个国家送礼文化进行比较,试图揭示三国送礼文化差异背后的文化心理差异。  相似文献   

7.
●电视外宣是我国文化和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在对外传播、国际舆论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电视外宣的新任务,就是要通过国际化的观念、中国化的视角、全球化的语言,向外部世界说明中国的政治立场、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明真相,消除误解,化解矛盾,结交朋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和谐、良好的国际环境。●电视外宣要充分发挥电视的传播功能,肩负起"民族文化大使"的使命,宣传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明,鼓舞民族斗志,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大和谐、大繁荣,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民族文化研究需求,对稀有剧种"耍孩儿"的历史与构成,进行了多方面的文化探源和科学解释.认为其渊源与早期道情、宋代说唱、元代小令存在某种联系,艺术形态上则保留了某些中古特征.解释了"耍孩儿"独特唱法的本质属性及产生的地理人文原因,指出其具有仿生学的意义,在"非物质文化"中具有多方面的民族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彭定安 《文化学刊》2010,(2):98-103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草原民族曾经战胜汉族,拥有广阔地域、半壁江山甚至全国政权,但最后均以与汉族交融汇合结局。这除了自然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纵然作为统治者的草原民族坚守"胡汉分治",但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更文明,却不得不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而由"习"到"化",最后不得不"倒"在了先进文化的门前,一方面作贡献于先进文化的总体;一方面则自身消融于先进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0.
集团意识是日本民族最具特色的国民性。它是在大规模的文化冲突与民族融合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和确立起来的,起源于弥生时代的稻作文化,其形成原因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日本民族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密切相关,并受到日本民族特殊的"家族"制度、以及儒家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本文主要围绕以上几个方面来探究日本集团主义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
"辽河文化",是指以辽河流域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的古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层叠总和;是辽宁地域的主干文化,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最主要的源头之一,我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与典型代表。辽宁地域文化多元结构形态的历史渊源,主要反映在多种经济文化的并存,本地乡土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互动,以及多民族文化的并存和兼容。特定的历史积淀和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辽河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重新认识"辽河文化",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无疑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兴起过一场读书运动。读书运动时常有之,而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这场读书运动,是在"民族复兴"的话语下兴起的。发起这场读书运动的是成立于1934年的中国文化建设协会,这是一个具有浓厚官方背景的文化团体,其主要负责人陈立夫、吴铁城都是国民党的党政要员。因此,为配合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控制,中国文化建设协会也积极投入到了民族复兴的宣传之中,认为要实现民族复兴,必先实现文化复兴,从事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提高国民的知识和文化的水平,而读书则是提高国民知识和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于是他们打着民族复兴的旗号,发起了读书运动。然而读书运动避开了"独立"与"民主"这"两件"对实现民族复兴最为关键的"东西",没有关注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关注人民对民主和自由权利的要求,得不到广大青年尤其是充满热血的大学生们的认同和支持,最后只能草草收场而已。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交流与人类文明进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今天中国的文化实际上是在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有两次重大的外来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进程.第一次是自公元一世纪以来印度文化的传入;如果不算唐朝传入的景教和在元朝曾发生过一定影响的也里可温教,因为这两次都由于种种原因而中断了.第二次外来文化的大量传入应该说是自十六世纪末、特别是自十九世纪中叶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两次重大外来文化的传入大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素曾在他的<中西文明比较>一文中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①上述两次外来文化的传入,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每一次都使得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14.
正以纪实风格为基本特征、以文化传承为现实目标的纪录片,是中国推行文化外交、传播民族价值观念的重要影像载体。面对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与对外传播的"文化逆差",如何在拍摄主体选择、叙事模式创新、对话式语境构筑等方面跨越东西方文化障碍,是中国纪录片践行"影像大使"文化责任、实现民族观念国际表达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5.
陶成章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家,受西学和"新史学"的影响,他决定以史学为革命武器,并写成《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一书。书中体现了陶成章关于史家叙事应专叙民族盛衰之原因、强调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重视因果关系以及主张利用其他学科进行研究、重视神话的史料价值、世界史观等的新史学思想,对新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2 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期间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发展策略。在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李克强总理进一步强调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一带一路"为全球不同民族国家间的经济交流提供了契机,同时对于我国在新时期的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建构丰富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回望历史,早在"丝绸之路"时期中国文化的传播就为我国树立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与现代     
<正>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这一地域上,生活于斯的各时代、各地域、各民族的人群,其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复杂多样、丰富多彩。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族群、各文化与宗教,在这里不断碰撞冲突,交叉整合,多样统一,和而不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作了精辟阐释:"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  相似文献   

18.
民族语言的文化语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由于各民族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不同,而以其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赋予颜色词特殊的民族文化语义,致使相同的颜色词,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语义中呈现出多彩的内容。本文对语言中最基本的颜色词之一"白色"的一些民族文化语义进行诠释、探讨、分析、比较,主要涉及满语、女真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以及汉语中"白色"的民族文化语义,从而揭示出这些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同时了解到"白色"一词所反映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民族文化心理,揭示出民族语言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自习近平提出民族自信后,国人在生活、工作中越来越体现出浓烈的民族自豪感。2016年春节开始,全国各地的人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收获着中国年的幸福,而其中大部分的活动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全国各地欢度春节的活动中仍然不乏"形式主义",市场的文化销售、文化服务、文化传承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年的需求。鉴于此,笔者经过梳理,根据现状提出几点拙见,目的是推动"年文化"真正向"文化年"转变。  相似文献   

20.
<正>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特点的文化类型,这一文化类型和周围的其它区域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可以将中国文化划分为比较大的文化区,如"华夏(汉)文化区""西北文化区""岭南文化区"等。也可细分为若干个亚文化区,即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下面再根据文化类型分为更小的区域,如"西北文化区"下可分为"秦文化区""陇文化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