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在以《为减少全球贫困而携手行动》为题的讲话中说:“消除贫困、实现富裕,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人类追求正义、公平和平等的永续实践。与贫困作斗争,是所有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神圣责任。”他还说,多年来,许多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还有世界上许多国家,积极支持中国的扶贫开发。中国人民对这些帮助铭记在心。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期,中国扶贫事业的进程是怎样的?国际社会的帮助给中国贫困地区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追踪:国际扶贫援助项目在中国》这组选题,力图把中国扶贫事业的进程放到国…  相似文献   

2.
评判文学作品的优劣、成败及是否契合人类精神需求,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对英美文学来说,由于英美两国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状态各不相同,所以即使针对同一作品,两国的文学评论者也会分别以各自不同的意识角度来看待,如此一来,差异在所难免。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英美两国在文化历史、语言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不同,来探讨英美文学评论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英美两国由于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同,使得两国的文学风格截然不同。本文在系统分析英美之间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分析导致文化差异性的具体原因,并结合英美文化的差异特点,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为研究对象,在宏观的文化背景中,阐释了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的基本特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的意义,并且对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中出现的两种文化倾向作了评析,从而为刚刚开始的21世纪中外文学交流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爱尔兰著名剧作家约翰·米林顿·辛格经在日留学的中国五四文人译介进入中国。有趣的是,两国文人对约翰·辛格展现出相异的接受趣向。中日文人对约翰·辛格剧作的不同审美取向,既是不同的文化传承在两国文人身上的显露,也是两国不同社会背景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6.
黎蕾 《文化学刊》2015,(3):130-134
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经典文学作品,然而它在中国却经历了一个短暂却曲折的译介与接受史。本文试图以本土化的视角,审视中国对这部作品的译介与接受历程,透析其中所折射出的各时期两国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姿态。  相似文献   

7.
正阿富汗是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和重要邻国,也是古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中阿两国具有良好的政治关系和深厚的传统友谊,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中阿友好合作年"、高校校际交流等文化和人文交流也日渐活跃。与之相比,两国在传媒领域的合作还比较欠缺。为此,本文对阿富汗媒体的生态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探寻增强对阿传播效果的途经。一、阿富汗媒体基本情况自从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以来,阿富汗国内局势持续动荡,媒体行业发展缓慢。特别是塔利班执  相似文献   

8.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宏伟倡议,当年秋季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后来的学者将之称为"一带一路"。2014年,当时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了"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在两国最高元首亲自推动下,"一带一路"倡议和"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实现顺利对接。由此完成了哈中两国战略合作的顶层设计,开启了哈中两国全面合作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一 佛教是传统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由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公元前3世纪时开始由印度向外传播,约在1世纪左右向北经由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复由中国再传入韩国、日本、越南等国。 韩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在两国人民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谊。宗教文化是两国传统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佛教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文化身份认同和建构为切入点,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日文学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指出文化身份的建构不仅从18世纪的“西方”主宰初期始有,而且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上早就出现此类问题。中日两国有着不同的现代化近代化模式,导致了两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对文化身份的不同建构方式。我们在使用全球化这一新的理论概念看待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警惕其中的陷阱。  相似文献   

11.
1910年日本吞并韩国后,为恢复国权而在中国境内开展独立运动的韩人和中国人一起探寻相互合作的革命道路。中国国民革命一打响,中韩两国的联合意识更为强烈。本文主要通过当时中国关内地区媒体对韩国"三一"运动、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等的报道,探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关内地区言论媒体对韩国独立运动的认识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的词汇互动可以追溯至3世纪,以汉字为桥梁,历史上分别出现了汉语向日语输入和日语向汉语输入的高潮。现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两种语言的词汇互动出现了以往未曾出现的特点。该论文在文化交涉学的理论指导下,研究汉字在词汇互动中发挥的作用,探讨现代中日词汇互动在新时期呈现出的交流、融合和碰撞。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传播三百年(上篇)——俄国早期的中国热李明滨中国文化传入俄国的时间比较早,大约在金帐汗国时期(大体为13世纪中至15世纪末)俄国人就已知道有中国了。两国正式的外事接触始于17世纪初。互派使臣、签约通商、开展文化交流则是在彼得大帝和康熙...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伊关系的发展在古代就有明确的研究。古丝绸之路把中国和伊朗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的良好合作。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伊朗作为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国家,中伊两国仍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同时,两国友好的贸易往来为两国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笔者首先简要描述了当前国情下中伊两国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伊丝绸之路伙伴关系的历史渊源,并以此为立足点探讨两国的发展现状,揭示两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展望两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6月19日至20日,应波兰共和国总统杜兰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波兰《共和国报》发表题为"推动中波友谊航船全速前进"的署名文章。文章在回顾中波两国交往历史时,特别提到了17世纪中叶来中国的波兰传教士卜弥格,肯定了这位"波兰的马可·波罗"作为"首位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果的欧洲人"的重要历史地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作为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像  相似文献   

16.
在《行动纲领》草案中,列出了12个最值得关注的领域,即:有关妇女的贫困、教育、健康、暴力等。其中,妇女摆脱贫困化被列为大会首要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称:世界人口中,20%生活在绝对贫困中,这些人中的70%是妇女;全球2700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于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双边关系的发展大致分为70年代单纯强调友好的"蜜月期"、80年代以经济合作为主导的"务实期"、90年代合作与摩擦同时上升的"碰撞期"和21世纪初首脑互访停止的"冰河期"。从2006年开始,中日两国进入构建"战略互惠"关系的新阶段。作为东亚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中日各有所长,各自具有的优势在长时间内都无法替代。互利互惠和共同利益是中日关系长期稳定的基础,也是两国关系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主权财富基金指一国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国家财政盈余与外汇储备盈余进行管理运作的投资基金,最初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相似文献   

19.
<正>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哈萨克斯坦因此成为中国向西开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第一站。中哈建交25年来,双边关系不断提升。政治方面习近平主席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会晤多达15次,纳扎尔巴耶夫访华20多次;经济方面互补性强,中哈两国经贸额比1992年建交时增长了120多倍,占中亚地区与中国贸易额的70%;文化和人文交流也日渐活跃。与此相比,两国媒体  相似文献   

20.
<正>中缅两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有着传统的胞波情谊。如今,中缅两国业已发展成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和澜湄合作机制框架下,中缅两国进一步深化了各领域的互利合作,共建命运共同体,这既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区域的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