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史与规划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根源于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文化和实践形塑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还提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存在"天、地、人"三元制衡,分别以此为框架形成"以天为本"、"以地为本"、"以人为本"的并进的三条思想主线。中国本土城市规划思想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以"王权"为中心,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三是对自然的崇拜;而此三特征则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三元制衡与演化的不同结果。最后提出"回归本土"将是当下城乡规划应对城市发展危机的一条可选道路。  相似文献   

2.
向心性空间图式在西方的空间哲学中体现为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表现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天人同构”的环境观。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中的体现反映于传统舆图。以天津市和西安市为例,分别统计其在古代和现代所具有地标的类型属性和空间结构,挖掘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在中国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中表现的异同。结论显示:地标的配置向可参与性、视觉刺激性和多元复合性演变,并且地标的拓扑向心性、层级性和复合性之间存在着关联。结论以期揭示中国传统空间观念和城市建设规律,为当代历史街区保护提供参考,并探索中国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在现代城市中的转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2018年2月,习近平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及公园城市理念,进而成为学界、业界讨论的热点。实际上这一提法在10余年前就已出现,相关思想的形成与融汇则可追溯本土古代传统、近代西方理念影响,以及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理念与实践。试图从本源和源流的视角探讨公园城市理念,包括:古代"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的发展;近代西方田园城市理论影响下"城市农村化,农村城市化"的倡导;大地园林化运动中"把城市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的愿景;城市大园林建设下"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构想;山水城市探索中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的思想;公园城市理念发展中"文化中孕育着自然,自然中蕴含着文化"的内涵,从而在公园即城市,城市即公园的当前认知中更完整地理解公园城市理念,并以期有助于当下建设实践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山地城市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使得城市空间拓展需要对自然山地环境改造,使之适应城市发展的过程,并由此引发相关的生态效应。认知城市空间拓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的关系对山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在研究分析重庆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方式的基础上,总结拓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并通过对城市空间重心点、空间拓展占用景观用地规模,以及中心城区生态服务价值的定量测评,量化阐释了中心城区空间拓展过程中的生态效应,最后提出基于全局的区域拓展格局是山地城市空间拓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交流密切,韩国一向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其诗歌创作也很早就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韩国古代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本土文化尊重自然、敬重祖先的民族传统,另一方面接受了中国儒教、道教、佛教等文化的影响。韩国古代文人继承并发展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并将其运用到诗歌创造当中,使其诗歌具有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美学意识,丰富了东方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城市空间主要由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组成。其中,从公共空间的视角,对古代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里亚的空间及其神庙等公共建筑进行历史的解读,可以看到它们所传载的公共活动是城市活动的一部分,因而体现出托勒密王朝时期城市政治文化中的民主因素和专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2006-2012年38座地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统计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城市空间增长概念模型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空间增长动力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经济和交通对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空间增长的影响作用较大,非农业人口和教育一定程度上也能推动城市空间增长,人口密度的变化同城市空间增长未呈现出显性关系。为此,建议合理处理好老城区、历史街区与新城的发展关系,推动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发展,运用科学规划处理好老城区、历史街区保护与城市空间增长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第一,本土企业总部分布现状,本土企业总部的聚集地多为一线、二线城市,企业偏好聚集于我国的某些一线城市及二线城市,对三、四线城市很少涉足。从地区的角度看,呈聚集形态的城市大多位于我国传统三大经济圈内:环渤海经济圈(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长三角经济圈(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等)及珠三角经济圈(广州、深圳等),可见总部聚集的程度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胡滨  李禧娟 《文化学刊》2022,(8):108-111
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资源。没有自然资源,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古代生态哲学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自然也就肯定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古代生态哲学视角下分析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理论对新时代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演化是一种自组织过程,东西方城市概莫例外。通过以阆中古城为例,对阆中古城保存下来的具有自组织特征的城市要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区位优势、交通导向、重心转移、功能变迁以及产业升级五个层面,对古城自组织演化的历程进行了阐释,并得出结论:自组织作为城市演化的一种内在机制,具有自行趋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许珊 《职业圈》2008,(17):85-86
城市住宅区作为承载人类居住生活的地域空间,其生成、选择不仅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整体规划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对房地产开发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住宅区作为承载人类居住生活的地域空间,其生成、选择不仅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整体规划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对房地产开发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空间作为承载城市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是异质性最强的空间类型之一,其代表了城市的形象和特质,对于城市文化发展和空间营造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内涵演化、动力识别、实用转向、虚拟拓展等的研究,概述近30年来我国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的历程,总结城市文化空间具有物质、精神和行为的统一性、时空二重性、多级空...  相似文献   

14.
创新作为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空间重构其本质是创新要素的流动、组织和交互耦合关系。以长三角城市群42城市为研究样本,从2000-2015年分3个阶段选取了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PCT体系申请和公布的专利合作数为创新合作的替代参数,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等维度,结合空间分析,观察长三角创新协作关系的社会网络特征、空间组织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05年,以上海为主要节点的城市创新合作网络开始萌芽;(2)2005-2010年,长三角创新城市群落迅速发展,以上海为核心的"核心+多节点"的协作网络和空间组织特征初步显现;(3)2010-2015年,长三角"核心和多节点"的网络组织特征更加明显,同时出现沿交通轴形成创新走廊等新现象。  相似文献   

15.
立足中国山水人文规划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结合当下城乡规划建设“望山见水记乡愁”的实践需求,探索融合利用山景资源构建聚落特色空间格局的本土规划经验。通过遴选关中地区典型城乡案例,运用多源文本与空间比对互证法,挖掘和解析经典聚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历史形态,总结本土规划的山水关联融合智慧,提炼历史实践在山景发掘识别、山景呼应设计、山景体验强化等关键环节的方法与准则,诠释其中蕴含的在地“四望”与“寻胜”、朝对山景的聚落轴线骨架定向、关联山景的城市标志建筑营建、强化内外关联性秩序的在地体验等技术要点,构建融合山景、塑造聚落特色格局风貌的本土规划经验体系,进而从落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新要求、指引城乡人地景观良性发展的角度,探讨本土规划经验的现代价值与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名城是社会发展沿革与群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与民生关系密切,空间复杂多样。针对复杂的城市空间形态,如何从谱系化的视角对其进行结构性解读和系统性优化,值得进一步探索。在回顾东西方城市的发展演进及研究脉络的基础上,分析其城市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及要素特征,提出城市空间形态的都市、山水、人文的三副骨架及对应的要素体系,总结多骨架体系的外在特性及内在关联,并提出多骨架体系的叠合解析方法,进而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多骨架体系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市设计等实践中的运用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消费社会的深化发展,现代消费已成为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重要因素。以此为出发点,以消费文化的视角来考察城市空间,揭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门半岛滨水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消费时代,城市主要根据经济诉求组织空间的生产,借助资本的熔铸,澳门半岛滨水空间建设呈现出博彩旅游化、高层豪宅化和空间巨构化等特征,并最终实现空间形态的重塑。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如城市消费空间与传统城市意象的协调发展、城市空间的阶级化和滨水空间的公共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内城市空间中存在着严重的城市失忆现象,这需要从非物质要素角度拓展对城市记忆的保护研究。首先对事件领域与记忆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说明事件与记忆保护之间的紧密关系。然后以非物质要素-多样性城市事件为研究视角,结合北京大栅栏片区两次大规模的更新得失现象分析,从3个方面分析导致当前城市失忆的现象及原因:城市空间失去了城市事件导致的城市失忆;城市空间失去了时间的连续性导致的城市失忆;主体的记忆选择权力缺失导致的城市失忆。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应对方法,以期对国内城市记忆保护提供相关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香港现代派小说是与香港的特定城市背景相伴随的,但它又不同于传统小说一味对城市背景的依懒和外部表现上的僵化.香港现代派小说对城市背景的颠覆或选择的取舍性和多向性,对城市人际事端的契合或对应的象征性和隐喻性,对城市多维视角的呈现或同构的丰富和复杂性,对城市本土意识的怀想或回归的前沿性和固守性,伴随而来的是文化语码的多元、新颖和深刻.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社交媒体空间的脱贫攻坚媒介话语中,官方媒体、商业媒体和自媒体构成了多维的话语主体矩阵。中国官方媒体占据主导地位,其利用历史语境互文、个人视角等叙事方式贴合了国际受众的特点,展现了脱贫攻坚战的成功图景。境外商业媒体与自媒体更加关注中国扶贫实践中的冲突与困难。社交媒体为中国本土经验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我国媒体需要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策略性设置语境,在国际传播中展开实质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