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老、新两代农民工城市融合中住房消费能力差异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微观层面上,"流入地"家庭年收入增加对新、老两代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能力提高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婚姻以及公平感知度对新、老两代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能力提升存在显著代际差异;系统层面上,社会保障制度对新、老农民工住房消费能力提升都没有显著影响,而住房保障制度与就业制度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住房消费能力提升有显著推动作用,对老一代农民工住房消费能力提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发展导致社会信息交互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新生代农民工更加便于与城市的交融。然而,他们在利用新媒体实现与城市交融的同时,在参与意识、身份认同、新媒体技术使用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基于此,笔者着重探索在新媒体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利用新媒体积极参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而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主要是从年龄上进行划分,是指80年之后出生的户籍在农村但到城市务工的人员,其中既包括从小在农村长大进城务工的青年劳动力,亦包含随打工父母在城市中长大的青年劳动人口。笔者针对北京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发放问卷的调查结果,结合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已发展到政治参与及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政治参与权力的缺失导致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停滞不前。研究发现:政治融入渠道尚未打开,政治资本匮乏,政治融入水平偏低,政治融入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政治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而不是经济资本;精英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融入需求凸显,亟待开辟制度化的政治参与途径提升其政治地位;农民工从消极隐忍逐渐转向积极维权,政治参与意识萌动,开始进入城市政治融入的关键阶段,这些转变正是我国城市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契机。积极构建以组织建设为核心、制度建设为保障、民生建设为根本、文化建设为条件的农民工政治融入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5.
余剑平 《职业圈》2012,(30):95-96
21世纪初,我国沿海地区第一次出现“民工荒”。2009年3月,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之后,我国沿海地区再现“民工荒”现象。随着中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民工荒”已经呈现蔓延内部城市的趋势。这次“民工荒”的主角发生了根本改变,由传统的农民工变为新生代农民工。  相似文献   

6.
传统街市作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风貌的重要载体和居民日常生活的生动体现,是当前城市更新面对的一种特殊的自发性空间类型。以具有300余年历史的晋城水陆院街市为研究对象,在历史形态梳理和街市调研的基础上对其分区和断面形态进行分析,并从群体层面对自然条件的泛适应、行政管治的弱遵守和临街竞争的分化应对,以及典型个体层面对行为的生产与涌现等方面进行解读。研究发现,摊贩主导了水陆院街市中共有性的生产、维系和发展。深化了对于传统街市的认识,并从平台建设、道路交通与建筑基底3个方面为传统街市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亿万农民进城打工而形成的"民工潮"已经持续了近30年,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社会阶层.今天,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作为“打工文学”的先驱人物,王十月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进城务工群体形象。他们或是在工地和流水线上挣扎的底层农民工,或是与文字打交道的中产阶级,或是下海经商的致富阶级。由于工作性质、居住环境、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往往对城乡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在物质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心理层面的共同作用下,他们做出了最契合自己生存境况的城乡选择。王十月的小说不仅展现了进城务工群体的生活图景,也为当下推动乡村振兴、加速城乡共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引。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是城乡规划领域的经典议题。以广州市为例,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和人群画像数据等,聚焦城市内部各街区,通过对居住空间类型与社会群体分布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关联分析,深入探究中心城区社会空间分异特征及现存问题,进而提出城市社会空间高质量均衡发展的调控策略。研究发现,广州市中心城区在居住空间类型方面以商品房街区和城中村街区为主,老旧街区占比较小,呈现出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且三类街区的居民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消费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方面差异显著;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在不同社会群体及三类街区之间亦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在城市历史发展惯性、城市规划引导、房地产发展的共同影响下,广州市中心城区呈现出“圈层+斑块”的社会空间结构。为缓解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出现的社会空间维度不均衡发展的问题,从可负担住房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两方面提出相关调控策略,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0.
公园城市契合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遵循人民至上的价值引领,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结合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发现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中存在理念宣传不足、市民参与度低、城市公园管理不畅、社会力量整合困难等现实困境,借鉴地方依恋理论阐释城市公园建设中空间感知基点改变、地方记忆破坏、人口流动频繁易诱发市民地方依恋弱化,进而导致市民参与缺乏内源驱力。对此,建议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市民群体地方依恋情结的保护与深化,通过在城市层面更新城市发展理念、完善顶层设计,在公园层面多措并举优化城市公园体系,在市民层面培育地方性知识、塑造绿色生活方式,构建关键要素协同共融的“三位一体”公园城市建设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见证了170多年的中美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也记录了华裔移民在异国他乡的艰难奋斗历史。作为美国主流社会文化中的少数族裔文学之一,华裔文学走过了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目前地占据一席之地的发展转变。纵观其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华裔群体的共同文化空间,即唐人街,一直是华裔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书写要素。文章梳理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及唐人街的形成历史,细读具有代表性的华裔文学作品中的唐人街书写现象,以此解读华裔群体的共同文化空间——唐人街及其文化情结。唐人街是华裔移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展现的是一种区别于美国主流社会的不同生活方式。它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各种外在表征,是浓缩在异域地理空间里的中国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清末民初扬州社会经济结构特点、社会阶层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官员、商人、文士三类城市主导群体的宅园为典型案例,分析比较其功能特征与布局模式,归纳探析扬州宅园艺术特征与扬州文化内涵,以期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为当代城市宜居空间的设计与表达提供资料借鉴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文化是现代城市中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对城市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建设有着核心的影响作用,而城市文化和文明也对身处其中的大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通过在物质、精神、制度和活动层面为发展城市文化与文明服务,从建立开放式校园,欢迎城市中的普通居民走进大学校园,适度地参与高校文化生活,与学生一起感受文化氛围,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的构筑城市文化文明的发展平台,用先进的优质的有提升意义的文化来反哺社会。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布局的改造优化,加之媒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双重转变共同形塑了城中村居民原有的社会空间布局。该文从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三元辩证法、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出发,结合数字代沟理论,运用深度访谈法和线上民族志,探讨复建房社区村民社会空间的代际差异,以期为强化老中青三代村民社区归属感和宗族凝聚力,更好地发挥旧村社群依托社会空间的功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研究总结了社区公园、跨地域的宗族庆典、线上祠堂微信群/复建房社区群三类社会活动场所及其特性,并进一步阐释了三代村民如何分别在上述社会空间中担当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阳东辉 《文化学刊》2015,(2):186-18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农民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社会生活中,常常由于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不足,造成农民工的权益受损。农民工权益受损也会对社会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社会和谐,甚至会使农民工对法律保障产生质疑,因此,必须要从多方面做好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6.
许珊 《职业圈》2008,(17):85-86
城市住宅区作为承载人类居住生活的地域空间,其生成、选择不仅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整体规划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对房地产开发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住宅区作为承载人类居住生活的地域空间,其生成、选择不仅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整体规划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对房地产开发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总体回顾城市规划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中国当前转型背景中的城市规划角色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城市规划与城市战略空间方向抉择、可持续生长的城市结构、战略空间资源布局、城市空间运营策略、城市社会空间融合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探讨了中国当前城市规划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背景下,创意阶层成为城市发展、竞争制胜的核心要素之一。作为一个新生的和先进的群体,创意阶层对城市发展的经济层面和精神层面影响和引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制度设计、人文环境建设等不同层面进行有利于吸纳和集聚创意群体的调整,是创意阶层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20.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改善住房条件是当前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最迫切的愿望,农民工住房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进城农民工的居住状况与特点进行梳理,分析农民工群体的变化及对住房需求结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