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近年来中国快速城镇化趋势所引发的城市形态变化和旧城疏解现象为背景,提出在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现有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局限性,并以延安为例,通过分析现有红色革命遗址保护面临的问题,探索历史遗产保护的新模式、新方法,为同类城市旧城疏解改造过程出现的历史文化遗址保护问题提供方法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各项建设活动对古城遗址的威胁已经进入到一个规模更大、矛盾更趋尖锐、次数更趋频繁、一旦毁坏更趋彻底的阶段。通过对遗址保护和城市化发展趋势的研究,寻求在上京龙泉府遗址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其周边地区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实现"保护带动发展、发展促进保护"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郑州商城遗址是郑州被列为我国八大古都的重要见证,是我们研究殷商文化和我国早期都城发展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商城遗址从发现到逐渐被世人认知,经历了艰难探索。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商城遗址的保护管理部门对部分地段城垣遗址进行了本体保护、环境整治和商文化主题展示等多项保护开发工作,但城市大遗址保护与建设在某些层面存在冲突,故而平衡两者,创建和谐发展格局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前提下,以地下空间开发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案。首先,分析城市更新影响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及其地下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难点。其次,分析城市更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与作用。接着,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地下空间开发的相互关系,分析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影响,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从多方合作、规划建设和公众参与3个方面提出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具体实施策略和建议。对于促进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处于城市周边的大遗址具有特殊的区位条件与纷繁芜杂的外部环境,文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其保护利用工作涉及大范围、各层级、多维度、多主体,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动态性和复杂性。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由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现状切入,一方面回顾遗址区的发展演变过程,得出大遗址系统要素之间秩序的失衡是遗址区低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对近年来的保护工作进行反思,认为遗址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需要进一步增强。在此背景下,引入有机更新理论,将其作为一种全方位引领遗址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人口、用地、产业、空间、保障机制等角度入手,在遗址区各要素之间建立一种有机和谐的秩序,引导一种由小及大、持续渐进的遗址保护利用及区域发展模式,进而达成文物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革命遗址众多,许多重要的党史事件在此发生,众多革命志士在此抛头颅洒热血。该文结合南京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情况复核、统计、分析等工作,对革命遗址现状进行梳理、情况总结,为日后建立文物档案,以及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与红色文化遗产的管理研究和开发传承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也为今后文旅融合下充分开发红色景区、红色遗产地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等特色项目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地区,也是保护与发展冲突最为集中的地方。在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在更新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建筑质量维护欠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历史环境整治不当、生活延续性割裂等问题。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下,重点关注街区安全、全龄友好、文脉传承、合理发展和公众参与5个方面,结合部分城市的实践经验,对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技术方法和实践模式进行综合思考。  相似文献   

8.
南宋皇城大遗址作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金名片,是南宋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场所精神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经济效益价值、社会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南宋皇城大遗址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研究、保护、创新,从"生态博物馆"视角出发,有机融合遗址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展示空间与研发空间、教育空间与娱乐空间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综合运用多种展示形式,全面呈现南宋皇城大遗址完整的历史文化意义,推动杭州文化高品质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泉 《中国名城》2023,(1):10-15
历史文化保护一直以来都是城乡建设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新时代,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也被列为城市更新的九大任务之一。“新生于旧”,城市更新话题永远脱离不开对“旧事物”,即对历史文化的关注与研究。通过诠释城市更新的基本定义与动因,从一般规律的角度,尝试在城市更新语境中梳理历史文化与城市更新的基本关系,分析在保护中更新、演进的必要性与主要难点,探索建构一种新时代的历史文化与城市更新的辩证关系,并提出历史文化应在保护中更新、演进,保护与更新都应注重素质更新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洛南里坊遗址区是隋唐洛阳城重要的里坊遗址分布区,通过梳理洛南里坊遗址区保护展示和开发利用的具体实践,该文阐释了保护利用采取的工作思路,探讨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今后继续做好洛南里坊遗址区的保护利用及形成更多具有较高质量、较高水平的保护展示和开发利用成果提供参考。该文首先分析了洛南里坊遗址区保护展示和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随后从建设公共生态空间、塑立隋唐洛阳城洛南城市格局、开展研学教育、促进服务乡村、推动文旅融合5个方面梳理了保护利用的不同实践;最后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新时代不断提升保护利用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核心载体,在其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适应存量时代发展之间取得平衡的挑战。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与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比分析了近30年来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和发展演变趋势,对未来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研究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未来以人本视角为研究主体,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探索“空间—感知需求—行为模式”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营造方法应极具潜力;(2)以多源数据为基础的支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决策的方法和工具研究具有重要价值;(3)公众参与机制对于提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协同决策水平和平衡利益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更新大势之下,具备大量历史遗存、受到政策支持的典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备受瞩目、发展迅猛,但与之相对的非典型历史文化街区常常被忽视。众多案例表明,一定条件下,非典型历史文化街区可能通过积极保护与更新,成为典型历史文化街区,也可能因消极管理转向商业化或熵增化发展。但这些转化路径存在名不副实、过度商业化、过度熵增化的困境。从更新理念、制度体系、评估体系、发展模式角度对此类现象进行分析,为进一步优化非典型历史文化街区转化与发展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左力  时钰琳 《中国名城》2023,(12):41-49
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建成物质遗产,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需求。纽约市的历史街区经过几十年的保护更新实践,建立了完善的建成遗产保护政策机制,通过一系列开发权转移政策机制,平衡了遗产保护与更新发展的矛盾,释放了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诉求,成为纽约历史街区可持续更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撑。以纽约高线公园及周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为例,详细梳理了保护更新的各个阶段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分析促进高线公园成功更新的区域“哺育”措施,重点考察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区划调整、建设控制及其他激励政策,从而了解保护更新背后发挥主导作用的开发权转移机制的介入方式与流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时代中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日渐显露并得到重视。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城市更新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与讨论。北京坊是北京城市更新项目中比较成功的一例。它以首都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为指引,汇聚各类文创内容,顺应文创街区消费升级需求,充分挖掘业态特色,用文化和创意提升街区品质,将项目建设成为文化元素与商业氛围和谐统一、传统文明与现代创意有机融合的街区,巩固、发展了当地文化内涵,促进了文化深入传播。这为今后城市更新建设项目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现实案例与操作路径,也为我们理解当代语境下的"怀旧"提供了一个经典诠释。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如何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在城市扩展建设中破坏文化遗产,在城市大型工程中毁坏地下文物,在旧城改造中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在整修历史遗址中破坏历史原貌,造成对于历史文物文化遗址的破坏甚至毁灭。其原因在于:有关地方政府缺乏文化意识,有关施工人员缺乏文物意识,缺乏具有法律规范和效应的严厉惩处,必须从根本上根治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物文化遗址的破坏的境况。  相似文献   

16.
历史街道是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历史街道正逐渐被改造,面临着空间维护让位于交通机动化、街道空间特色丧失等严重问题。同时,在西方发达国家,交通安宁化作为一种平衡多种交通方式的管理办法,对解决机动性交通需求和街道空间保护之间的矛盾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以上海市嘉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根据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和现状条件,结合国外交通安宁化的研究成果,提出街道更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现状复杂性、改造渐进性、功能不确定性等问题,其更新面临诸多挑战。城市更新设计需要兼顾文化传承与功能再生,以实现空间活力的修复。以往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和文化创意在复兴城市空间中具有协同促进作用。以苏州阊胥路创业园与仓街三官弄更新项目为例,应用设计研究方法,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语境下探索以“数字+文创”引导城市更新的相关设计策略,以及通过在地化的场所营造和创新场景设计,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活力复兴的实施路径。通过对“数字+文创”设计策略的适应性、协同性与可实施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为同类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控保地块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更新研究多以局部地段为案例,以整个“老城区”或“历史城区”为案例的研究较少。以长沙老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归纳并分析了老城区城市更新面临历史保护、功能疏解、业态升级、设施老化、拆迁安置和政策体制等突出问题。其次,基于老城区现状特点,提出了老城区城市更新的总体目标与专项目标,梳理了适应老城区城市更新不同类型的技术模式为微改造、综合整治、环境提质、拆除重建四类,运作模式为政府主导、开发商主导和多元主体合作三类。最后,基于多种因素考虑,因地制宜地将老城区划分为多个城市更新单元,并从整体保护、空间优化、城市活力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长沙老城区城市更新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9.
结合其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数理分析以及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比较分析,在对泉州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问题,探讨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保护的均衡,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和地位,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张松 《中国名城》2023,(1):32-39
全面回顾近10年来国家、省和地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立法进程,分析国家和地方保护法规的整体格局、基本特征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对国家建成遗产保护立法、保护传承机制完善策略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国家法律是实现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基本国策的制度保障,应当通过保护立法将“保护优先”落实到绿色发展、空间规划、资源管理、文化复兴和城市更新等环节;通过保护法制建设,促进建成遗产的积极保护传承、可持续利用和民生福祉改善;通过提升遗产保护管理的质量,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通过依法开展的公众参与程序,确保遗产保护实践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