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声大师马季不幸辞世.举国震惊.不少人闻噩耗泪如泉涌,不少人赶去为他送行。在这令人哀痛的日子里.勾起我对一段尘封历史的回忆.那就是29年前我采访马季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2.
2007年8月7日上午,北京下起瓢泼大雨。在北郊宾馆的会议室里,科技日报举行的纪念邓小平主持召开的科教座谈会30周年的会议上,人们激动地回忆起30年前那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座谈会时,曾多次提到国务院原副总理、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负责人方毅同志。参加会议的有当年为邓小平同志起草全国科学大会讲话稿的秀才们,也有方毅同志当年的秘书。我作为报道那次座谈会的记者,也在被邀请之列。  相似文献   

3.
明红 《档案时空》2006,(5):42-44
马季那双闻名遐迩的眯缝眼、圆鼓鼓的腮帮子和肥笃笃的身材,似乎时刻能放射出一种让人开怀大笑的电波。造物主造化了马季这个“搞笑机器”,给充满万千烦恼的人世间带来几多欢乐和温馨。他的相声陪着一代人慢慢变老,也伴着一代人渐渐长大。可他和他的“另一半”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4.
大约20年前.我遇到人生中的一次大挫折。不说什么具体细节了.反正我陷入了长时间的颓废期。成天百无聊赖,格外惶惑灰心。就在这一关头,我意外地“撞”上了素昧平生的相声演员——马季。  相似文献   

5.
林蔚 《兰台内外》2009,(3):25-26
2006年12月20日上午,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因病在北京逝世。“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马老的离世引来这样大量广泛的关注,足以说明他在人民心中的位置。”他的弟子姜昆说。  相似文献   

6.
忆周惠同志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为历史做出贡献的人更是不能忘记的。今天我们刊发一组纪念周惠同志的文章,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为内蒙古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他的身上记录了内蒙古的历史,留下他的档案就是留下了那段历史。名人档案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名人都串起了一段历史,而这些档案又是历史中的亮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章能够唤起读者对那段历史的回忆,也能唤起社会对名人档案和档案事业的重视和支持。[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颜林 《四川档案》2006,(2):27-28
胡耀邦同志作风平易近人,深入群众,堪称楷模。他十分关心贫困山区人民的生活,深入贫困山区调查研究。1983年12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莅临“酒城泸州”视察。  相似文献   

8.
从50年代起,马季(1934~2006)就在广播里逗人们笑;80年代,又在电视里逗人们笑。他还发明了小品,参予设计了头几届的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回忆起他,人们应该微笑。在相声界,马季承前启后的地位无可撼动。无论是北京、天津,还是东北,相声门中人对他心悦诚服。有些争议声来自部分相声爱好者:关于由他开创的歌颂型相声,把相声推向电视的功过,与师傅侯宝林的关系,以及“马家军”在相声衰落中的责任。不管怎样,马季是新社会的人,他说了50年的新相声,是新相声的一代宗师。他的个人荣辱,也都关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9.
宁辉 《新闻世界》2007,(2):23-24
2006年12月20日上午10时25分,新中国第一代相声大师马季走了,永远地走了。噩耗传来,爱戴他的人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几十年来,他那熟悉的声音,他那张熟悉的笑脸,把欢声笑语传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谁也没有想到,如此富有魅力的声音会嘎然而止。大爱轮回生生不息。有谁会想到,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马季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牵挂着一位远在东北的身患白血病的女大学生,为了那个年轻的生命不在异乡凋谢,他倾情救助,鼓励女孩与病魔顽强抗争!  相似文献   

10.
任仲夷同志因病逝世了,噩耗传来,不胜哀悼!此时此刻.不禁使我想起了20多年前《羊城晚报》复刊初期.他首次前来报社视察的那番情景。  相似文献   

11.
萨空了同志的一生是献身于革命的新闻、出版、文化艺术事业的一生。他1907年3月26日出生于成都,蒙族。五岁时随父迁回北京。1927年开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先后任《北京晚报》《世界日报》编辑、记者,《世界画报》总编辑,其后在民国学院新闻系、世界新闻专科学校讲授新闻学课程。1935年赴上海参加《立报》编辑工作,后任该报总编辑兼经理。  相似文献   

12.
近日收到“彭心潮基金会”、“玄陵世界遗产基金会”寄给我的邀请信,邀请我在今年9月下旬赴京,参观世界遗产遗址,见证奥运北京城的新面貌,以及参加相关活动。我知道这两个基金会的创建人就是彭心潮同志的大儿子宏陵君,是一位不愿披露信息的爱国志士和当代大孝子。他为贵州铜仁地区和祖籍松桃县的教育事业捐资已超过1千万元,为贫困山区的青少年健康成长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同时,他对父亲生前的战友和远亲近邻每年都给予关怀并提供旅游、聚会等活动,以孝心和诚信回报大家。对宏陵君我一直深表敬意,他不愧为彭心潮的好儿子。本人虽已退休,但仍在…  相似文献   

13.
在华中我认识包之静同志是在一九四五年秋。那时,抗日战争胜利了,新四军收复了苏北、苏中、淮北、淮南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城,将原被城池和交通线分割开的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联结成为大块的华中解放区。在华中设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机关设在淮安城。同时,成立“苏皖边区政府”,机关设在淮阴城。这时候,由战争到胜利,局面开展,气象繁新,各路人员云集在淮安、淮阴,听候组织分配和派遣,或者路过两淮,稍事休息。我们苏中报社和新华社苏中分社的大部分人员也奉命调到淮阴,因而我得以重见范长江同志和新识包之静同志。他  相似文献   

14.
忆子野同志     
偶然听办公室同事谈起王子野同志逝世的消息,开话我还有点将信将疑;几个月前,我还在他家里同他畅谈美学和文化传播编辑活动中的一些问题,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这位可敬的老编辑家,又是学术上热心助人的长者,怎么就这样过早地去世了呢?等到证实这是事实的时候,我深为我国出版事业的重大损失和个人友谊而萦回不已。  相似文献   

15.
忆杨刚同志     
1986年4月,我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讲学。经校方介绍,去独立城杜鲁门图书馆查阅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总统档案,意外地从一个卷宗中发现40年前杨刚同志写给杜鲁门总统的一封信。信用打字机打在两页白色打字纸上。第二页上信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月22日清晨6点30分惊获噩耗,我们几十年来风雨同舟的好友安坤同志于当日清晨5点35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这噩耗犹如晴天霹雳,震得我们老泪纵横、心恸万分.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位肝胆相照的挚友,新闻界失去了一个情系三农、笔抒民声的深受郊区基层干部和群众爱戴的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17.
忆杨刚同志     
1986年4月,我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讲学。经校方介绍,去独立城杜鲁门图书馆查阅战后初期英国对华政策的总统档案,意外地从一个卷宗中发现40年前杨刚向志写给杜鲁门总统的一封信。信用打字机打在两页白色打字纸上。第二页上信的末尾有用蓝墨水写的Yang Kang两字的签名。发信日期:1946年1月20日。地址:纽约市西69街116号。这是杨刚同志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献。全文翻译如下: 亲爱的总统先生: 本人是中国重庆一家中文报纸的驻外记者。不过我现在只是以一名中华民国公民而不是以我的报纸的代表的身份写这封信。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初我得知中国青年出版社原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孟庆远同志患癌症住院,我和许多同事都要去医院探视。医务室的大夫劝我们不要去,说老孟每见到社里的老同事总是很激动,探视的人多了,不利老孟治疗、休息。但是想到老孟多年是我的领导,又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我怎么能不去探视呢?这时社会科学编辑室的王斌俊说老孟有一本历史小品集,已赶排出校样,让我带到医院去, 让老孟看一看,可以尽快付印。我和张国风带了校样和一些营养品去看老孟,这时他已病危,不能进食了。他见到我们时神志很清醒,激动地哭了,他拉着我的手说:“小郑, 我要与你永别了……”  相似文献   

19.
巴蜀新闻出版战线上的老领导,享受副省级待遇的离休老干部,原四川省新闻出版局老领导袁明阮同志,2008年10月9日病逝成都,享年93岁。这一噩耗震动了不少发须斑白的新闻出版人,引起了绵绵不绝的战斗经历的回忆。  相似文献   

20.
观其 《青年记者》2007,(19):77-77
听话,也不是,不听话,也不是,是难办……最近和同事们聊,大家对新闻媒体尤其是党报有个同感:"不硬朗"。党报给人的感觉,往往是"硬",怎么会"不硬朗"?此硬非彼硬。为所当为是为"硬",言所当言是为"朗"。有些党报给人的硬硬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