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人物再现的几个方面分析了《红楼梦》的两个译本。第一方面是从人物外貌的再现角度分析,比较了黛玉,迎春的形象刻画。第二方面是人物对白,和语言风格的再现。选取了宝玉与袭人,宝玉与黛玉的两段对话进行比较。第三方面分析人物称谓的翻译。选择分析了王夫人的称谓。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研究唐诗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对唐诗中颇具特色的人物称谓现象全面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我们还未见到。通过对唐诗人物称谓的全面系统的归类探讨,不仅对大量唐诗的理解、分析和鉴赏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而且对唐诗的研究范畴作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杜芳  王松岩 《现代语文》2009,(11):79-80
一个民族的语言中,称谓越丰富,越复杂,说明这个民族越注重区别人的身份与地位。《橘子红了》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很浓的电视剧,但却在人物称谓上出现了错误,使得整部剧的文化传统气息受到了影响。该剧中“秀禾”这一人物的称谓是错误的,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李杰 《现代语文》2008,(2):107-108
人物称谓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能够映射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甚至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面貌及其深刻文化内涵.绰号是人物称谓中的一个独特现象,与其他人物称谓一样附带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影响,通过对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人物绰号的梳理,我们发现绰号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审美意识,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表达效果,对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隐含着丰富的文化特性。文章对英汉两套称谓系统从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姓名称谓三大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其折射出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6.
长者是人们对于年长且有德者的尊称。这个称谓在《史记》中多次出现,且用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这些人物除了年长之外,其“有德”一面主要表现为仁爱和恭谨。仁爱主要表现为对人仁慈,为人宽厚。恭谨则主要从人物的态度、语言和行为上表现出来。通过分析人物身上的品格特征,从而阐释司马迁的“长者”观。  相似文献   

7.
《滨州学院学报》2021,(3):78-85
"三言"是明代重要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涉及内容广泛,人物众多,称谓词极具特点,具有重要的语言研究价值。对"三言"中的"老"类称谓词作穷尽式统计,从亲属类、拟亲属类、社会类、姓名类、詈称类等五方面对"老"类称谓词进行归纳分析。这类称谓词都是表示人物身份或关系的名词,"老"字在表达被称谓者年纪较长的同时,主要传达了尊敬、经验丰富等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李密的《陈情表》构思缜密,用词精妙,展现出极高的写作技巧。文章作为书信体,对人物的称谓极其讲究。文中对父母、祖母、陛下及自己的称呼,看似不经意,却大有玄机,值得玩味。比如,对父母:一曰"慈父",一曰"母";对祖母,不同情状之下称谓不一:在陈述与祖母的祖孙关系时,多称"祖母刘"或"祖母"。在陈述祖母的病情及"祖母"与"皇上"对称时,多称"刘";对武帝:俯首帖耳"尽"称"臣"。可以说称谓中隐含着李密的心性、情感和态度。本文从称谓入手,探究李密的为人与个性特质。  相似文献   

9.
考查历史人物是历史中考的一个重要方面。纵观近年的历史中考试题,其对历史人物的考查方式有以下几类:通过历史图片考查历史人物;采用诗句考查历史人物;根据特定称谓考查历史人物;根据史实,让考生区分历史人物;根据一定的材料,让考生判断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0.
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称谓作为人物语言的构成部分,它的前后变化不仅能凸现人物独具的个性,而且易于表现人物纤细入微的心理状态。司马迁是塑造人物的妙笔圣手,非常注重称谓的准确性。其《鸿门宴》一文即是典型之例。《鸿门宴》之中,塑造得最成功的除刘、项二人,双方的谋臣也颇光彩照人,毕形毕肖。张良与范增同为谋士,都精通韬略,多谋善断,临变不惊,处事有方,但两人性格殊异,性情有别。前者温文尔雅,谦和明礼,后者妄自尊大,刚愎自用。撇开他们用智用谋,为人处事不说,单看他们与人说话时用的称谓,也体现得够细致传神的。  相似文献   

11.
从"亲属称谓语及其外化"看中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人际称谓系统(分为亲属称谓系统和社会称谓系统)是一种依附于语言的特殊系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特征。文章对中西方亲属称谓系统及其外化特征进行比较,并探究其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2.
《鸿门宴》是《项羽本记》中非常精彩的片断,司马迁在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和情态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组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在人物刻画过程中,人物称谓的变化更是体现了司马迁的匠心。  相似文献   

13.
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称谓隐藏的信息,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动态,理解文本中深刻的思想意义。以解读人物称谓隐藏的信息作为一个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的切入点:解读人物称谓类型化特色、隐寓的性格命运、替代称呼背后的深意、彰显的高超技艺,从而把握文本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4.
称谓系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表现,它包含了社会称谓、亲属称谓等不同的称谓类型.汉语和其它语言的称谓系统相比,也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主要就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中亲属称谓语的特点进行研究,并对对外汉语教学中亲属称谓语的教与学问题做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裕固族的祖先是古代回鹘人,古代回鹘语是西部裕固语的主要嫡亲语言。通过西部裕固语中对戏剧的称谓是耶尔"yer"和回鹘文献语言中对歌唱称谓依尔"yir"的比较,我们有理有肯定古代回鹘人对戏剧的称谓也是依尔"yir"这个词。  相似文献   

16.
人称是文章当中不可或缺的写作要素,不要认为它只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在一篇作品中人称的妙用会使文章增色不少。"我或我们"作为第一人称,常常出现在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我"是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者,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是杜撰人物,描述的是"我"的所闻所见,抒发的是"我"的真情实感。于作者,因亲于事、出于口、诚于心,叙述的内容真实可信,行文的语言亲切自然,表达的情感更加  相似文献   

17.
古诗文中一些人物姓名的称谓相当特殊,归结起来大致有五种类型:假设之名、刑余之名、割裂人名、行第相称和身份相称。对此现象进行逐类诠释说明,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代人名称谓的一般规律,正确分辨古诗文中人名的特殊称谓,避免曲解或误解。  相似文献   

18.
称谓是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同一指称对象称谓的转换,可以调节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本文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分析称谓转换所传递出的社会功能,从而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左传》的历史叙述中,对同一人物常使用各种不同称谓,令读者迷惑,但实际上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左传》对不同国别的各类人物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称谓习惯,归纳分析《左传》人物称谓在特定情况下所体现的特点,可以看出今本《左传》的史料来源有三个方面:春秋各国史官编纂的国史,《左传》作者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及后代经师解经时的附益之词。因此,其编纂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即史料的摘抄、改订与后人的附益。  相似文献   

20.
“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内心思想的,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语言描写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也就是说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和性格。但是有些同学写人物时忽视了这一点,要么是作者的叙述语言同人物语言一个样,要么是文章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