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式的特点 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音乐本能,以形成对音乐内在美的细腻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内在体验和自由表现音乐的能力。 模式的结构 模式的操作 聆听音乐。音乐欣赏首先就是让学生聆听,静静地聆听,用心去聆听,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全貌并对其产生整体的感受,为后面深入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好铺垫。 身体感受。根据乐曲所表现的情景,媒体给出与音乐情景相吻合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教师分段引导学生给音乐配上节奏,先是单声部的节奏练习,然后发…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步入了"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领域。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欣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聆听,艺术性地感受音乐,并能在欣赏中超越自我,在欣赏中陶冶情操,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的提高除需要有对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力之  相似文献   

3.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欣赏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小学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詹姆斯·默塞尔在其名著《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就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但在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理解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庄艳莉 《教师》2010,(2):36-36
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孩子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愉快参加音乐活动,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学科,电教媒体在教学中更发挥了强大作用,低年级学生在浓厚的电教氛围中,能够通过听觉、视觉的生动感知来完成对音乐的理解,使自己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综合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小学音乐教学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享受音乐和欣赏音乐的重要途径和阵地。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音乐欣赏,教师要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音乐的美,在音乐欣赏课中体验音乐,用欣赏式评价指导学生欣赏,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6.
高静 《少年世界》2018,(1):34-35
活动背景:音乐欣赏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我们都知道理想的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游戏以及打击乐活动,都离不开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欣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就是关注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而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将音乐灌输给幼儿,忽略了幼儿自身对音乐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以其直观形象、活泼生动的特点,已受到普遍重视,它不仅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更将学生带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教学中为学生欣赏、表现音乐和其他音乐教学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学生的感受、想象、表现、创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小学音乐课主要以一架风琴(或手风琴)、一张歌谱为教具进行教学,不利于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我借助电教手段,使音乐教学收到较好效果。一、声像结合,激发兴趣欣赏课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主要途径。根据欣赏内容选择恰当的电教媒体是上好欣赏课的关键。如欣赏声乐作品可选用录音机,让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和旋律,理解歌曲的意义,体会歌曲的情感O而欣赏音乐作品单靠录音机就不行了,因为音乐作品是通过音乐旋律的高低、节奏、行进速度和表现力度来描绘某种形象或意境的,…  相似文献   

9.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欣赏课的教学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教学《北风吹》,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有关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体验、感受、理解歌曲中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变化。为了使欣赏与理解歌曲有机地结合,我采用了以下二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音乐蕴含美感。小学音乐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我在教学中 ,是从培养学生美感做起的。一、重视音乐欣赏 ,促使学生感受“美”。小学音乐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优秀的民歌、名曲欣赏。上好这类课 ,有利于学生从欣赏中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并培养其审美情趣。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在反复听音乐的过程中 ,感受乐曲的变化和词意的和谐。如 :在教学四川民歌《盼红军》时 ,我先放录音 ,让学生听这首轻快的乐曲 ,以优美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欲望 ;接着 ,教师有表情…  相似文献   

11.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对发展儿童音乐的想象力、刨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作为儿童欣赏音乐的“引路人”,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音乐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欣赏活动中,并在欣赏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12.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对发展儿童音乐的想象力、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作为儿童欣赏音乐的“引路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音乐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欣赏活动中,并在欣赏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13.
巢建芬 《考试周刊》2011,(62):223-224
音乐欣赏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领会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和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手段与音乐情感的关系,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享受音乐。  相似文献   

14.
鲁静 《儿童音乐》2013,(2):68-70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教学,需要达到些什么目标呢?第一,音乐欣赏——在聆听中关注什么人们对音乐的欣赏大致有三个层次,依次为感官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过去,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我们主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引导学生从感官上产生愉悦(悦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A1):161-162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具体从巧设问题、揭示音乐表现要素;精设活动,体验音乐情感;引导评价,积累音乐审美经验;适度拓展,提升音乐审美素养等四方面作为欣赏教学的"切入点",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阐述中学音乐欣赏课堂有效性的实施策略。旨在通过今天科学有效的欣赏活动,促进明天的学习和教学。  相似文献   

16.
黄燕冰 《考试周刊》2014,(42):179-179
正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在初中开设音乐欣赏课,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提高音乐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欣赏水平的音乐爱好者,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改变传统灌输式欣赏教学模式?是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听、看、想、说、动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在听中欣赏马克思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  相似文献   

17.
朱艳 《教育艺术》2006,(8):33-33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在高中开设音乐欣赏课,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提高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欣赏水平的音乐爱好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欣赏活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欣赏教学模式?这是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听、看、想、说、动这五个方面作一浅谈。  相似文献   

18.
欣赏教学又名"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虽说大家都知道音乐欣赏的重要,但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却是一个难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9.
徐艺 《文教资料》2011,(21):93-94
音乐欣赏是音乐活动的中心。音乐欣赏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教师要有较强的音乐表达能力,用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欣赏课中,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音乐欣赏情境,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互动,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中的美,对欣赏的音乐作品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