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驻站记者     
陈岳海 《新闻界》2000,(4):57-58
驻站记者较之本部的记者 ,在取得宏观信息上 ,存在较大的缺失和时差 ,而在捕捉微观信息时 ,则又难于得到本部的指点。那么 ,驻站记者如何才能独挡一面 ,成为报社灵敏的神经触角呢?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验和认识。置于当地党政的领导下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这是党报办报的原则和传统 ,也是驻站记者必须遵守的准则和搞好记者站宣传报道的前提。实践证明 ,取得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 ,对驻站工作的开展有两大好处 :一是易于得到当地各级党政干部的支持与配合 ,二是从他们那儿 ,更易于了解到重要的新闻线索。1995年 ,我在与遂宁市主要党…  相似文献   

2.
做驻站记者已近5个年头了,我深切体会到,新闻报道只有具备较强的思想性,才能更好地提升报道的影响力,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4.
作为专事三峡工程报道的记者之一,在新闻竞争的大小战役中,我深切感受到,世界级的开放性工程,应培育出与国际新闻潮流同步的记者,至少,这里应该催生出一批有职业化理念诉求、职业操守和专业级能力的记者。 第一,职业化的心理感觉 三峡工程报道与一般的时政、  相似文献   

5.
深度报道是党报宣传的重要内容。说其重要,理由有三:其一,深度报道是权威媒体的优势,是大报风格的体现。是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重要手段;其二,深度报道往往在重要时期。对重大新闻起着重要引导作用,是读者深刻了解党的中心工作、重大决策的有效报道形式;其三,服务大局,推出典型,反映成就.深度报道有强势,有力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众日报》的重大战役报道,驻站记者参与的机会较少,想出彩更是不易。看到重大题材只能“袖手旁观”,心里着实不是滋味。然而今春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  相似文献   

7.
2000年5月23日,我从编辑部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新乡记者站任站长。一年多来,我努力适应河南日报采编体制改革后新的运行机制,较好地实现了编辑部、记者站两个不同岗位角色、职能的转换。此间,深感责任重大,事冗纷杂,力难从心,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在配合与服务上出思路赴任之前,我曾多方请教报社的同仁、记者站的站长,如何做好记者站的工作,也曾多方了解新乡市的工作实际。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工作思路:在报社党委、编委的领导下,高扬时代主旋律,着力为驻地改革与发展服务,适时搞好舆论监督,鞭挞社会丑恶现象,抨击…  相似文献   

8.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也是广大群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其本质是强调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中心任务。因而,作为一名党报驻站记者,更应养成深入基层、扎实采访、精心写作的良好作风,力求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尽可能贴近生活,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手法,采写出更鲜活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记者是社会发展过程忠实的记录者和发掘者,要做一个称职的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反映最原始真实的生活,才能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作为驻站记者,最大的优势就是始终和最基层的群众,和基层的党委、政府在一起,上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下联系最火热的生活,因此是最能够写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的。上世纪90年代末,我在安徽日报六安记者站工作时的一段经历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给新华社的题词中要求新闻工作者“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人再深人”。谈到深入,对省委机关报的驻站记者来说,似乎这是一个无需多谈的题目,因为驻站记者天天驻在地方,天天都在与基层干部打成一片,经常性地下到基层采访,有什么不深入的呢?其实,未必下到基层就“深入”了,这里有一个动腿、动手、动脑、动心的过程,尤其是驻站记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等的特殊性,更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问题。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深入”进去,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报道。 一、亲与疏:生活方式的共融性 处于一种特…  相似文献   

11.
驻站记者,是指媒体常驻某地的新闻专业人员,驻站记者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编制在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另一方面,长  相似文献   

12.
庄严 《新闻传播》2013,(2):61-62
党报的舆论监督,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和支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一些有关部门也认识到舆论监督并不是单纯挑毛病,而是监督检查制度的一种延伸,同时也是促进有关部门改进作风,稳妥解决问题,满足群众诉求的一种体现。本文对驻站记者怎么写舆论监督稿件进行了思考,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批评报道是记者通过实事求是的报道,对社会不良现象和违规行为进行批评,从而促使社会风气的好转或纠正某种政府的错误行为.前段时间,笔者通过参考报道形式,对“滑县上马污染项目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给予报道,这中间,对新闻记者如何行使舆论监督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省级党报驻站记者,远离编辑部,单兵作战,来自上面的报道信息有时不畅,这就逼着自己在“一亩三分地”里,辛勤耕耘,克难奋进。 要争取工作的主动权,赢得上下左右满意,驻站记者只有一条路可走:从地方实际出发,多写新闻。  相似文献   

15.
所谓的驻地记者,是指媒体常驻某地的新闻专业人员。驻站记者具有"双重身份":人员由报社派出,由报社管理,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又常年派驻在基层,许多采访都要依靠当地的党委和政府支持和帮助,在工作环境、采写方式、通联协调等方面都与总部记者有较大不同。驻地记者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将新闻做"软"做"活",进而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实践证明,一名优秀的驻站记者,要具有"单兵作战"能力,能独立完成新闻采写任务,及时提供大量鲜活新闻。同时,还要快人一步、深入采访,利用平时积累的资料、掌握的情况,积极开掘、延伸新闻源,探求背后更多的新闻价值,达到报道效果的最大化。这也要求,驻站记者不仅要具备积极开拓创新型的思维方式,构建完善的信息源,还要具备较强的新闻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篇有影响的新闻报道,都有它自己的独特的角度和特点,或因其新,或因其难,或因其疑。我们只有从这些问题中选出最佳的新闻角度,突出特点,树帜引路,探索新径,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那么,如何选择新闻角度呢?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选择新闻报道角度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应该是报道角度选择时不能跨越的红线。这个原则如何遵循和把握,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8.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地方党报身处基层,新闻工作者也要身入、心入,才能写出真正反映实际的好稿件。  相似文献   

19.
刘积林 《东南传播》2010,(10):133-135
近年来,各种突发事件日益严竣,驻站记者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越来越成为新闻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概念入手,根据实战经验,分析了驻站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角色扮演,并提出了驻站记者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相关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20.
刘畅 《新闻前哨》2003,(5):44-44
2002年4月至5月,《湖北日报》组织策划的“沙市奶农倒奶事件”系列报道,在社会各界产生巨大的反响,先后获得《湖北日报》“头条新闻竞赛”和“中南六省党报好新闻竞赛”一等奖。此报道在编辑部的统一指导下,部站结合,成功运用策划引导新闻事件的发展,解读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为新闻人物指明解困方向。作为“倒奶事件”报道的全程参与者,我从中感受到新闻策划的动人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