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俊 《新闻世界》2008,(7):79-80
曾经看过美国做的一个调查,问题是:电影和电视究竟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一个7岁小学生的答案最终被采用,他说:“电影里的人他们自己和自己说话,电视里的人和外边的人说话”。  相似文献   

2.
不是怎么说而是怎么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曾经做过一个世纪末的大调查,电影和电视究竟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最终的答案,没有采信来自于世界各国的学者文章,而是用了一个7岁小学生的答案,那个孩子说,“电影里的人自己和自己说话,电视里的人和外边人说话”,就这么一句话,把电视媒介基本的属性就界定为了谈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3.
姚婷 《青年记者》2007,(18):68-69
曾经看过美国做的一个世纪末的大调查,问题是:电影和电视究竟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最终的答案没有采信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文章,而是用了一个7岁小学生的答案,那个孩子说:"电影里的人他们自己和自己说话,电视里的人和外边的人说话"。就这么一句话,把电视媒体基本的属性界定得非常清楚:谈话与沟通。那么,当电视的语言符号与谈话这种最原始的人际传播相结合的时候,可想而知,谈话的感染力自然变得强大起来。自从《东方直播室》拉开了我国谈话节目的序幕,这场轰轰烈烈的"谈话"运动在荧屏上热闹开演了。发展至今,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成为一大亮点,尤其是上海电视台的《心灵花园》,其持久的高收视率让业界惊叹。  相似文献   

4.
正一、不断提高与观众的沟通能力。美国曾在1999年做过一个世纪大调查,题目是"你认为电视和电影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世界上70多个国家的学者撰写的洋洋万言论文都没有被采纳,唯一进入调查经典结论的是美国一个7岁男孩说的一句话:电影里的人自己和自己说话,电视里面的人和外面的人说话。无论新闻节目、娱乐节目、谈话节目,电视节目主持人都不能自说自话,而要注意与电视机前的观众、谈话现  相似文献   

5.
电影院里,有“儿童不宜”,像一道无形的法律准绳,避免了很多不可知的灾难。电视没有。三岁的幼童想打开就打开了。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了。他们从电视里能看到什么呢? 假设我是一个三岁幼童,某天我打开电视,仅仅在一小时之内,我看到如下镜头:  相似文献   

6.
当网络的神话不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媒体报道看网络:网络有些“妖魔” 数年前,我参与做一个电视谈话节目,题目是“电子游戏的利与弊”,需要找一些电脑迷。当时脑子里就有一些想象:这些电脑高手;一定是些看上去文质彬彬的男子,别看样子文文弱弱的(多半还戴眼镜),用起电脑来攻击力极大,而且骨子里对上一代人充满反叛 当时有人提醒我们说:他们虽然在电脑网络里特别善谈,但上了电视就不一定了,因为他们习惯的就是在虚拟世界里交流,而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所以未必是电视节目中的“好嘉宾”。──我们的这些印象是从哪来的呢? 是来自电影吗?比如…  相似文献   

7.
我的外孙女妞妞才6岁,每当电视里播放“一休”时,她不吃饭、不玩其他游戏,不吵不闹,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看。大人要是说话干扰了她,她便大声地十分不高兴地说:“别说话。”于是,我们只好安安静静地跟着她看。事情已经过了好久,最近我问她:“你还记得一休吗?”  相似文献   

8.
电视和电影一样,其本身包含着两个不同的活动领域。一方面,它是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和报刊、广播、纪录电影一道排在同一个行列中。另一方面,电视又包含着一个艺术品种,就像戏剧、艺术电影、音乐、雕塑、绘画、文学都是艺术园地里的不同品种一样。  相似文献   

9.
“看电视、听广播,不如读书”。这是我的一些从事图书出版和喜欢读书的朋友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虽然我是从事广播工作的,也不得不承认朋友们的话有道理。广播和电视虽然涉及的内容面很宽,但受时间、篇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却和纯文字的图书表现不同,容易受到限制。就像我们读完一部世界名著,再看根据这部名著改编成的电影一样,有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感受。加  相似文献   

10.
电影有电影语言,舞蹈有舞蹈语言,新闻工作者也务必掌握新闻语言。新闻语言并不单调、枯燥,因为新闻语言不只限于遣词造句,其中典型事例也是“新闻语言”@在新闻同行中流传一句行话:“用事实说话”。尽管此言非常流行,但其实质性的内涵不见得入人都明白。这不是无的放矢,而是由约稿碰到的麻烦引起的。军报新近推出一个征文专栏:《怎样当好党委书记》。为保证稿源充足,我向不少作者约稿。然而,稿件到手一看,不如人意者居多。是何原因?我仔细研究来稿,并同作者交换意见,发现主要症结在于没有用事实说话,或者从严格意义上说,没…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词汇学上的怪现象使我感到不解,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能够给我说清楚:为什么区别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东西被人们称为“规律”,而电视的特点却只配叫作“特征”呢?莫非这是由于电视承认电影的优先地位,是电视的一种谦让之举?也许还有其他一些同样含糊不清的原因,使得人们对“特征”这个不甚严谨的字眼表现出如此之厚爱? 尽管最初电视与电影有着诱人的相近之处,它还是相当迅速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不涉及艺术品种和体裁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独立。无论是现场直播、实况报道还是吸收观众参加演出活动,都是在电影里未曾见过的形式。非艺术性电视(系指电视影片、  相似文献   

12.
贺争怡 《视听纵横》2009,(6):119-120
小时候看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洪湖赤卫队》,只要是正面典型人物一出场说话便也极具典型性,翻来覆去都是慷慨激昂口号似的宣言,面对危险,典型人物一般都会挺身而出,主动表态,"连长,让我去吧!"特别是牺牲前那份深情独白是无论如何要说完的,这好像是那时候电影里典型人物的规定动作。当然我绝非反对更非反动,  相似文献   

13.
常有热爱体育的朋友对我说,他们既喜欢看电视又喜欢读报纸:看电视,主要是观看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在第一时间里目睹比赛的进程,分享体育运动所特有的刺激和快乐;而读报,主要是研究体育版的赛前分析、赛场花絮和赛后评论等等,因为他们需要了解体育的内幕,他们需要思考.每当听到这些话后,我总是感到不太舒服,仿佛看电视只能看热闹,看报纸才能看门道。诚然,作为两种传媒手段,电视和报纸各有特长,不能互相取代。但是,笔者认为,电视同样可以做出有自身特点的深度报道。事实上,近几年来电视在深度报道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4.
电视理论节目最近两年得到较大发展,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去年初看了大型人物文献片《邓小平》后,又陆续看了几部不同类型的电视理论片,于是有了两点不成熟的看法,现提出来和从事电视理论节目的同志共同探讨。一、电视理论节目应解决好姓“理”的问题理论文章要有论点和论据。电视理论节目同样也存在一个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的问题。但是,一些电视理论片在这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和明确。有的电视理论片或理论节目让人看了半天不得要领,意思混乱,不知道全片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主题。出现这种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主题太大,…  相似文献   

15.
因为寒假,又加上中间一个春节,有了较多时间在家里欣赏电视里播放的电视剧与电影。看了几部电影后,有了比较,感到电视台多播一点“励志”片,是很有必要的。“励志”片一般都有人物、有故事,甚至有原型,通过主人公奋斗、拼搏,最后成才,做出成绩。这种片子对青年人和我们这类老年人都颇有教益。  相似文献   

16.
黄晖 《军事记者》2009,(2):68-68
新闻,这个字眼,我对它倾入了太多的感情。 1999年底,踏着初冬的白雪,我入伍来到东北。新兵连的时候,指导员找到我们几个高中毕业的新战士,要求我们给旅里写广播稿。晚上正逢全连组织看电影,那几个战友都去了,就我留在连队写稿。指导员找到我说:“小黄,你怎么不去看电影啊?”我说:“我想到了一个好稿子,还没有写完呢!”指导员说:“你到连部来当文书吧。”  相似文献   

17.
我喜欢看电影,也因为自己是做设计的原因,很注意电影里面的服装。十多年前,看法国电影导演吕贝松拍的《第五元素》,感觉电影里服装非常突出,既符合角色性格,又古怪趣致,是法国设计大师让·保罗·高提艾设计的。反观我们自己的古装戏服,好像几百年来都一个样子,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因此总是有一个期待,希望有设计家能够突破古装的传统,在古装基础上给予新意的创造。  相似文献   

18.
传媒微语录     
《新闻实践》2013,(1):79-80
视听比文字信息、符号信息容易接受得多,你很少有耐心看300行诗歌或20页的爱情描写,可如果看电影电视呢?在同样的内容前提下,看纸质的传统书报的人数和看电视、电影的人数,  相似文献   

19.
第七页回家     
我是一个在一些方面自控能力很差的人,我是说自己是那种一旦想回家就得回家的人。一次,我随大人们去离家较远的另一个村子里看一部浪漫而伤感的电影,电影写的是一对恋人,彼此深爱,一个好像死在了佛罗伦萨,另一个非常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冬天的圣诞节,我一个人跑去看通宵电影。说是过圣诞节,其实是为了躲避寂寞,满街的红男绿女,橱窗里的圣诞树、麦当劳里的圣诞老人、拥挤的地铁和公车……十年前,没有这么热闹的,我们骑着单车穿过旧城区去看电影。[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