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实践》2011,(9):I0002-I0003
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温州察看“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现场,悼念遇难者,看望受伤人员,对伤亡人员家属表示深切慰问,并回答了中外媒体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2.
截至7月26日晚8点,“7·23甬温线(宁波一温州)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调查结果仍然没有公布。铁道部宣传部新闻处处长王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接下来的两天也没有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计划。  相似文献   

3.
2011年7月23日,温州发生"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面对这场罕见的重大突发事故,《钱江晚报》迅速启动突发性事件应急报道机制,第一时间投入重兵,全面、客观、深入地报道了事故进程.启动应急机制,整合全报之力事故发生后半小时内,以浙江新闻部为主,迅速成立了一支应急报道采访小分队.在温州驻地记者率先赶至现场的同时,迅速从距离温州相对较近的金华分社、宁波分社抽调记者赶赴现场,然后又从杭州总部由部门副主任率队赶赴温州,三个梯队先后抵达现场.会合后,由带队部门主任统一指挥,并与后方保持密切联系.7月23日-24日,《钱江晚报》在温州现场采访的记者达15人.  相似文献   

4.
2011年7月23日,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于温甬线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华商报》从事故发生之日起到7月30日,连续7天对该事件进行了多角度报道、多层面分析和深度延展,体现了该报对重大公共事件的高度关怀及社会责任感。本文试从公民社会这一角度分析,对《华商报》"7.23"动车事故的系列评论进行新解读,探讨其通过评论如何促进公民社会的建构,及在建构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5.
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D301次和D3115次动车发生追尾,造成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初步调查表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暴露出诸多问题,这是一起不该发生、且可以避免和防范的责任事故。面对这次事故,媒体及时报道事件进展,大胆质疑事故处理,  相似文献   

6.
正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D301次和D3115次动车发生追尾,造成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初步调查表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暴露出诸多问题,这是一起不该发生、且可以避免和防范的责任事故。面对这次事故,媒体及时报道事件进展,大胆质疑事故处理,充分表达批评意  相似文献   

7.
在这个无“微”不至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件在微博平台上发酵、扩散,每个普通人的微小之力共同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突如其来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让我们再次见证了微博这个特殊舆论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引发新旧媒体传播力大比拼。在这起突发事件中,微博既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信息传播快速、海量、交互的积极作用,再次凸显其作为媒体新贵的巨大影响力,又因谣言肆意纷飞、信息鱼龙混杂的痼疾使舆论环境复杂化。而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经过多次突发事件报道的历练后,传播及时,内容客观,为妥善处置事故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这也说明,面对复杂舆情,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权威和深度报道的优势,从大众微博信息中筛选、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更理性、专业、客观地传播信息、追问事实,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接受信息的规律,不断提升权威性、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每逢重大事件的发生,各大媒体都可以从传播中展现媒体的力量。从“9·11”事件、非典,到与台州相邻发生的上海“11·15”特大火灾,以及“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这些重大突发事件,频频闯入我们的生活。这就对我们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采编应对、及时客观的新闻报道、理性正确的舆论引导等提出了新命题。  相似文献   

10.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那些造成了社会重大人员伤亡或重大影响或可能产生重大后果的自然灾害、安全事故、重大刑事案件、社会群体事件、恐怖主义的破坏活动、重大涉华外交事件,以及一些区域或部门、行业内的特殊事件,具体包括如刑事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产品的安全质量问题,环境恶化造成的洪水、台风、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地震、火灾、  相似文献   

11.
杨雅淇 《新闻世界》2012,(1):122-12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新载体。作为新媒体的网络,其新闻报道的特点正日益受到新闻传播研究者的重视,而以框架理论对新闻报道的分析也正日益发展。然而纵观其研究成果,多为对电视或者纸质媒体的新闻框架进行分析,少有对网络这个载体的框架分析与调查。本文试图运用框架理论,以新浪网为例,分析网络媒体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毛亚美 《新闻世界》2012,(1):134-136
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考察人民网和凤凰网对重大突发事件在新闻呈现上的差异及原因。通过分析发现两者的异同:在新闻材料选择上,人民网注重原创,突出权威性,凤凰网则更加多元化;在新闻材料建构上,人民网主要关注政府部门的反应与行动,而凤凰网则倾向于民事视角,但两者在报道框架上却出现一致。  相似文献   

13.
微博客日益成为重要的传播渠道以及舆论聚集地,也给政府危机应对带来了挑战。2011年"9·27"上海地铁追尾事故发生后,迅速引发舆论关注,舆情压力直逼"7·23"动车追尾事故。不过此次事故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迅速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事件初步调查情况;此外地铁管理部门首次充分借助新媒体渠道,通过官方微博滚动发布危机事件进展,阻断谣言的传播链条,迅速疏导了负面舆情,笔者认为这可作为研究新时期政府危机处理的重要范本。  相似文献   

14.
武怡华 《今传媒》2011,(12):91-92
时至今日,距离"7.23"温州动车事故已经四个月有余。在这段时间,笔者尽自己能接触到的任何媒体渠道,试图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关注事态的步步发展。在关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相比较传统的广播、电视和报纸,互联网评论尤其是著名微博的评论力量是更加强大、汇聚到的能量是更加强烈的,同时在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谭利明 《新闻世界》2011,(10):131-132
"7·23"动车追尾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在信息传播中充当了重要角色。网络媒体以其自由开放的特性为大众所掌握,发挥了事故处理进程的监视功能,并最终通过塑造强大的网络舆论来影响现实。本文试图通过对"7·23"动车追尾特大交通事故中信息传播的分析,总结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特点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伶俐 《今传媒》2011,(11):97-98
"即时性"是微博作为媒介最大的特点,在"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的24小时,微博成为民众最直接、最快速获得信息的渠道,不仅提供最早信息源,而且成为传统媒体新闻源和事故信息聚集点,并参与舆论形成、发展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突发事件传播报道模式。与此同时,微博在此次事故中还发挥强大动员功能,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援。  相似文献   

17.
周岩 《当代传播》2012,(4):45-48
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朝日新闻》三家媒体网站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建构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各报网站在报道主题、关键词使用与消息来源的选择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各媒介框架建构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各国对外传播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8.
“7·23”动车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今日早报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需要立即做出正确的判断:投入多大力量进行报道?怎么报道?  相似文献   

19.
徐雯 《新闻世界》2011,(12):213-214
“7·23”温州高铁事故发生后,公众迫切想要通过官方了解整个事故的相关信息,在铁道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措辞失当、态度欠妥,进而引发社会上的争议。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认为新闻发言人要敢说话;有话说;会说话。  相似文献   

20.
张耀元 《新闻窗》2013,(6):83-84
互联网是目前公认的功能最强大的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信息源广、快速传播、互动性强等主要特点,是引导舆论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当突然性、紧急性、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突发性事件出现时,有学者认为网络媒体针对突发事件进行舆论引导,以把握真实性为前提,"用事实说话",及时表达主流声音,统一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