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正> 种群增长曲线模型有"J"型和"S"型两种,它们表示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物群落的演替、种群数量变化的预测以及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但学生在学习该部分知识时,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现对此解析如下。1 种群数量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种群"J"型增长曲线是指在理想环境中,空间、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寄生者和竞争者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生物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常出现以下几个误区,现归纳如下:1把种群“J”型增长公式中“λ”当成种群增长率误区分析:由种群“J”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变化公式:Nt=NOλt=Nt-1λ推导出λ=Nt/Nt-1,由于“λ”在“J”型曲线中是一定值,进而认为“λ”就是种群增长率。错因在于对“增长率”理解不够。  相似文献   

3.
<正>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在生物群落的演替、种群变化的预测以及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生物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常出现以下误区,现分析如下:误区一把种群"J"型增长公式中的"λ"当成种群增长率  相似文献   

4.
1 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原因 酵母菌是一种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的单细胞真核生物,个体较大,能在高倍显微镜下清晰可见。酵母菌的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以及外部因素对种群个体数量影响的良好实验材料。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下降、波动、稳定等,“J”型曲线与“S”型曲线是两种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在实际环境中,由于资源空间的有限,种群的增长一般都是“S”型曲线,该曲线有一个K值,即环境容纳量。  相似文献   

5.
崔彬彬 《林区教学》2020,(11):115-117
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增长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综合性探究实验,是课程标准要求中的重要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尝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数量模型,以此探索酵母菌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总结出以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在种群的的数量变化一节中,分析归纳“J”型曲线和“S”型曲线产生的条件、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是学生的学习的重点、难点,运用游戏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生物学的生态学部分中,种群数量变化是一个常见的考点。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代换是考试中常见的考查方式。本文例析了种群数量变化的考题,用数学推导和推理的方法,归纳了种群数量的“J”型和“S”型变化的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  相似文献   

8.
王孝娟 《成才之路》2013,(20):66-66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是为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两个重点打基础的,但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上的侧重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列举种群的特征"。本节主要介绍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以  相似文献   

9.
在种群增长曲线中,分析种群数量增长率的变化通常是以曲线的几何斜率来解释的;在“J”型增长曲线中,假设每年增长率是固定不变的,而描绘出来的曲线斜率却是变化的,这是为何?“种群增长率”与“每年增长率”有别乎?既然“J”型曲线有“每年增长率”,  相似文献   

10.
在“种群增长方式”一节教学中,以“芜萍种群数量的变化”为情境展开教学。通过参与设计实验、合作建立模型、系列问题推动,帮助学生深度掌握模型应用,理解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物教学》2019,(6):59-60
<正>误区1混淆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例1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特点,为了获得最大持续产量,应该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理由是在这个水平上(B)A.种群增长率最大B.种群速率最大C.种群数量在增加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解析根据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基本原理和种群增长"S"型曲线的特点,应该在捕鱼后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不少学生存在"捕捞最佳时间在  相似文献   

12.
洪永清 《生物学教学》2011,36(11):36-38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通过一系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该探究实验可以动手建构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感性地认识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另外,本实验涉及微生物培养技术、抽样检测技术以及显微计数技术等,有很高的教学价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开出率非常低。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实验周期长,很多学校不愿让学生在一个实验上"浪  相似文献   

14.
1.解读逻辑斯谛曲线 逻辑斯谛曲线又称“S”型曲线,是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因为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大多数种群的指数增长都是暂时的,一般仅发生在早期阶段,种群密度很低、资源丰富的情况下。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种内斗争加剧,同时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以K表示)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用坐标图表示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一、教材分析"种群与群落"是近几年高考的"四大能力要求"的高频考点。根据考试大纲和"新课标"要求,将教材内容分解为两个部分: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种群数量增长规律;2.群落结构。二、教学的三维目标A.知识目标:1.探究种群数量增长规律,解释有关生产的实际问题;2.群落结构。B.能力目标:1.通过看书、讨论有关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查阅、整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杜翠华 《中学生物学》2011,27(10):51-53
在《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中,明确指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观察,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而统计数据,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化曲线。如何使用血球计数板和进行菌体计数是该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建议教  相似文献   

17.
<正>本文以苏教版教材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例,阐述笔者在课堂教学时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及一些具体做法。1课题的导入笔者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假设你父亲承包了一个水库养鱼虾,如果一次投放的幼苗过多或延迟捕捞,由于环境的负载能力有限,不能达到效益的最优化;相反,如果大量捕捞,使鱼虾数量大大减少,其种群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延滞期才能进入指数增长期,  相似文献   

18.
朱国梁 《生物学教学》2009,34(10):42-44
1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特点 1.1 “J”型曲线的特点 “J”型曲线(如图1)是指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入倍。它反映了种群增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涉及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显微镜观察、数据的整理以及曲线的绘制等实验技能,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难度较大的实验之一。本文就本节内容的探究性教学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种群增长速率和种群增长率概念的比较,结合某种群数量的统计数据,分别绘制了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坐标曲线,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201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Ⅰ第5题应将原坐标图中的"种群增长率"修改为"种群增长速率",否则,该题没有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