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先勇的同性恋题材小说创作一直贯穿他文学创作的始终,其中每一篇作品都凝聚着白先勇的心血。试通过对白先勇部分同性恋题材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同性恋者和家庭、社会、他人以及他们自身之间的关系入手,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展现作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白先勇认为同性恋是人性的一部分,他所写的是同性恋的人,而不是同性恋,他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看待同性恋,作品充满了生命的悲剧意识。通过对三对同性恋关系分析他们共同的特质:对生命有强烈的渴求与执着;爱情建立在怜悯的基础上;死亡情结。其次,根据《孽子》,从社会人生各方面渲染同性恋者的人生悲剧,写他们人性艰辛向善的斗争、人性的破坏与抚慰以及父子关系所代表的中国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最后肯定白先勇探索同性恋题材的价值:深入人的精神与灵魂探索人的生存状态,反映出人类普遍被压制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青春短暂,艺术永恒"的创作理念几乎从一开始就深入白先勇意识,进而成为其艺术创作的表达主题之一。本文试图以青春与艺术这一组关键词为切入点,把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创作纳入到时间创伤里进行考察,通过对作者前后期小说创作主题意蕴的比较阅读,来探讨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创作中对青春焦虑与艺术救赎的探讨,进而关注作者由此传达出来的创作理念以及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4.
《孽子》是白先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引发争议的一部作品。同性恋题材下书写的一群孽子们在背负"三座大山"——道德伦理、父权专制、赎罪精神的边缘境遇压迫下顽强的生存着,用每个人的追求与努力为自己的身份言说。  相似文献   

5.
同性恋是人类历史文化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同性恋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文化中进行了不同层次的主题探索。文章认为白先勇同性恋作品的主题探索是现当代同性恋作品创作和研究的桥梁,其重要价值在于确立并升华了救赎意识,为同性恋者寻找一条通往光明的出路。文章运用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缕析作品,认为作品从集体救赎到父子关系的周合确立了救赎意识,显示了白先勇向传统寻求和解的途径;其次宗教式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愉悦的书写笔调完成了救赎意识的精神升华。文章最后指出,救赎意识的确立和升华反映了"迷惘的一代"性观念的变化与矛盾以及新的道德文化重建过程的曲折与成型。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末,白先勇接受《play-boy》采访时,首次公开谈论了其关于同性恋身份的话题。这一性取向的公开,不仅使白先勇成为“众多东方同性恋者中最早,最主动以自己的性别倾向涌出社会底层的中国作家”,(1)更为后来的研究者能更好地解读白先勇同性恋题材的小说,深入到他的文本和意识世界,开辟了重要的研究通道。同时,作为一名同性恋作家,白先勇很多的叙述空间都用来演绎那些第三性群体的生活,追踪他们不同于异性恋的情感,以及被伦理社会所放逐和鞭挞历程中的失落和追寻。从最早的《玉卿嫂》中容哥儿对庆生模模糊糊的喜欢,《青春》和《月梦》这类具有浓烈象征意味的小说中老人对同性少年(阿宕尼斯式少年)的回忆和渴望,(2)到《寂寞的十七岁》中杨云峰那样典型的同性恋性征的外表和性格,(3)再到白先勇唯一的长篇小说《孽子》,以及他最近在《文学世纪》第三卷第8期上发表的中篇小说《teafor two》。  相似文献   

7.
《孽子》是白先勇迄今为止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历来的评论者都比较关注其敏感的同性恋题材和作品中那群青春鸟的行旅。但其实小说更多地表达了作者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理性反思。小说通过对《孽子》中不同类型,不同文化内涵的“父亲”形象的塑造及其命运的展示,表现了作家试图颠覆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重建现代人性伦常的努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遭遇的尴尬和矛盾。  相似文献   

8.
从人性关注与理性拯救、流散人群的家国之殇、美少年原型与青春主题、人生和情爱、戏剧色彩与艺术手法等方面对白先勇经典作品展开分析,展示、解读其作品意蕴的多重媒介以及其作品丰富的研究可能,着重分析了其同性恋书写。通过探讨其人生历程和回族背景,分析其民族身份与作品基调和生命态度的相互影响,并对其时空感、悲悯情怀等独到的艺术特色进行思考。通过比照境外对白先勇作品的评价,突出其对抗文化偏见和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白先勇是台湾著名的现代派作家。他的小说批评多以读后感、杂文、论文等形式收录在其散文集中。在《谈小说批评的标准》一文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小说批评的三项标准:作品的文字技巧及形式结构和作品的内容题材相互协调;作品中应该有广袤的世界观和成熟的人生观;永恒的人性。在文论中,白先勇从作家的特色谈到作品的艺术世界,从作品主题谈到作家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白先勇与田纳西·威廉斯在身世和情感经历及由两者所熔铸的创作情怀等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之处。其中,各自对姐姐珍视的宝贵情感使两者不约而同地倾心于对伤残寂寞人物的关注,同性恋的性态倾向使两者在创作中浮现着一种同性恋情结,出身贵族世家则使他们的作品都隐含着一份对逝去美的哀悼。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他们各自的艺术世界也呈现出一些相异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曼布克奖作品《美丽曲线》是首部获得重要文学奖项的以同性恋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和时代特色成为当代文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通过试析文中的反讽修辞,来探讨这部作品的别样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曼布克奖作品《美丽曲线》是首部获得重要文学奖项的以同性恋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和时代特色成为当代文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通过试析文中的反讽修辞,来探讨这部作品的别样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钟燕 《文教资料》2009,(11):23-24
人们对同性恋这一特殊现象不但不能接受和承认,反而往往持鄙视的态度。白先勇用《孽子》对同性恋者的思想、生活和感情世界作了客观描述,去除了同性恋者伤风败俗的恶名,使人们对同性恋问题作全面的认识、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蜚声海内外的小说家,他的文章,语言精美,主题深刻,人物鲜活,技巧高超。白先勇以同性恋为主题创作了五部短篇小说,一部也是其写作生涯中唯一部长篇小说《孽子》。本文将对这部小说的4位"孽子"形象进行分析,并对其衍生出的父子关系结合作者经历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谪仙记》在白先勇的小说作品中是有特殊意义的一篇作品。它不同于以前的留学生题材的小说,其中有对命运拨弄人的深刻阐释。作品中的蜘蛛象征着无法挣脱的时间之网、命运之网、历史之网。李彤与命运的关系犹如眼镜蛇与魔笛,一个是竭力的挣脱,一个是魔力无穷的制住。其中“中国”与“谪仙”有很强的文化象征意味。文中的色彩也有文化的象征意味。对于个人命运与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注,显示了白先勇博大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6.
毛泳洁 《文教资料》2012,(27):76-78
近十年来,大陆学界对白先勇的研究更加丰富与深入,以"人"为本的研究角度拓宽了研究视域,白先勇与地域文化(特别是上海文化)的关系、与其他作品的比较以及白先勇作品的改编研究成为新的研究增长点。这中间也许透露出白先勇小说研究以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孽子》是白先勇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展现了在莲花池边的男性同性恋王国中生活的一群被家庭放逐被社会抛弃的野性少年的心路历程;同时掀开他们狂放患纵的表象,露出的是一块块被侮辱被蹂躏的浓血进流的疮疤,反映了以父权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表达了对人性尊严的呼唤与探索。论文就试图从“灵与肉”“父与子”“情与孽”这三方面人手,浅析台湾作家白先勇的长篇小说《孽子》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清代以来一些涉及、描写同性恋的小说文本或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同性恋的部分成因。陈森《品花宝鉴》在客观上揭示出童年接受的女性化教育和单性环境对男性同性恋者性取向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同性(男性)之间产生性吸引的可能性;现代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显示出社会制度、文化环境是女性走向同性恋道路的主要原因;当代陈染、林白们对女性同性恋的描述带有女权主义意味,女性同性恋不仅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也是女性自我意识、同性恋意识觉醒的产物;白先勇与王小波的相关小说则揭示了家庭环境对儿童同性恋性取向形成的影响;铁凝的《玫瑰门》提及"特殊经历"这一同性恋成因。  相似文献   

19.
白先勇作品中的乡愁不仅是一种故园之恋,更是一种"文化乡愁"。独特的生平经历与性格气质使文化成为白先勇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的殷切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美学观念与表现手法的借鉴使白先勇的作品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有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的厚重。  相似文献   

20.
丁玲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体验与时代大潮融合,将自己对女性的思考与时代的感悟投射在创作中,尤其是其中以女性的恋爱婚姻为主的早期作品。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婚恋题材主要有恋爱、同性恋、婚姻等三个方面,体现了丁玲婚恋观的演变,并可从中感受到她对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境遇的关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