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恋古情绪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特征。恋古情结的产生是基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是基于祖先崇拜情结,是基于经验型的思维方式,是基于质相诚信的道德价值观,是基于“天人合一”的系统观念。恋古情结虽以尚古、崇古为表征,但它并不等于复古倒退,其本质是一种批判现实精神,是一种求变向善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故乡是鲁迅永远不能释怀的情绪所在,在鲁迅作品中凝聚着他灵魂深处强烈而持久的恋乡情结.本文从童年经验、乡情、乡土文化、漂泊体验等几个层面,探讨鲁迅恋乡情结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唐代知识分子怀着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来长安寻求政治出路。他们对帝都长安的向往与依恋渗透着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从而内化成为一种"恋京情结"。从那些贬谪出京诗人离开长安时不舍与悲怨交织的心态,以及离开长安后对长安的思念与怀恋中,可以看出唐代文人对于代表着皇权的长安,有着一种"葵藿倾太阳"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人在长期的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心理习惯.包括思维习惯、情感习惯、审美习惯及价值取向等。这些共同的心理习惯不仅在古代文人身上有经常的表现,而且在现代文人身上得到了继承。本文作者把这些共同的心理习惯概括为中国文人的五种情结,即漂泊情结、归隐情结、诗酒情结、乡土情结和悲秋情结。  相似文献   

5.
于长滨 《考试周刊》2009,(45):20-21
作为新文学的创始人之一,鲁迅对故乡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他像所有游子一样,深深眷恋着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对故乡投去深情的一瞥,都无法摆脱对故乡的风物人情、人文景观、故乡文化的深深眷恋。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显露出凝结在他灵魂深处的那种强烈而持久的恋乡情结。  相似文献   

6.
作业一种普遍的心理留存,屈原情结深刻地影响着两汉文人的人格特征和创作心理,穷困,包括政治穷困、心理穷困以及文人个体命运的不幸,是屈原情结在两汉文人四百余年的心理历程中得以型塑并传承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人的黄昏情结中,蕴含了三种主要情感内涵:深沉悲凉的生命感悟,真挚浓厚的人伦意味,感伤凝重的时代叹息。这一情结的形成起源于先民们对太阳的崇拜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对日落的畏惧。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9.
"咏怀诗"是中国古代文人诗的主流,文人们咏叹更多的是"怀才不遇"的悲郁.究其原因,这一生存心态、文化情结的生成,既渊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历史结构,也肇端于士文化特定的价值指向及士阶层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植根于士文化与官文化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及价值归依.  相似文献   

10.
竹以其虚心劲节、潇洒多姿的外在形象和不畏逆境、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精神内涵同元代文人返璞归真、顺其自然、追求平淡的价值取向相契合,成为元代文人画家们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求得内心世界安宁和恬淡的最佳载体。以竹为载体的文人作品与道家道教文化中所蕴涵的追求安宁、恬淡的隐逸之情以及崇尚自然、与世无争的心态息息相关。元代文人的竹情结表现在诗中、画中,竹成为连接元代文人与道教之间的纽带。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台湾现代派诗歌代表的洛夫,其乡愁诗展示了一种漂泊和放逐的生命观和宿命感。通过对洛夫早期和晚期的乡愁诗歌作一对比观照,我们发现洛夫前后的乡愁诗呈现了同中有异的美学形态,而这都是其文化身份的嬗变对其乡愁诗歌的影响:文化乡愁导致文化认同的危机,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反过来导致文化乡愁的泛起。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传记、随笔,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把文化乡愁具体落实在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上,使之成为文化使者,更有了文化“根”的意识。林语堂认为中国古代以儒家世俗思想为主体,以道家的遁世与佛教向往天国的神学理论为补充的思想结构,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需要,也代表着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白先勇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以历史沧桑为经,文化乡愁为纬,抒写沉重的人生悲歌、文化悲歌。白先勇将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相结合,把特定年代中国人的种种悲欢离合之情升华到文化的高度进行审美观照,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思考,使当代中国文学拥有了一个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园地。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乡愁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视角分析中国人乡愁产生的缘由和乡愁文学等。乡愁文学作为一种承载文化乡愁的载体,其书写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回归古典,是一种文化寻根。现代人拥有文化乡愁,意味着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乡愁正是传统文化的天然保护剂。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使美国文化占据着世界文化的霸权地位。“美国文化帝国主义”冲击着其它文化圈的传统文化,不仅影响了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安全,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赤贫化程度加深,甚至使一些主权国家的政权产生了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现代乡愁社会思潮(包括本土文化运动、考古文化、纪念活动、团契性怀旧、人文地理旅游浪潮),从而加剧了“文化民族主义”的程度。“文化民族主义”有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的合理性,但是“文化民族主义”也可能演变为血统种族民族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抗衡非本土文化。因而,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维护不应具有敌视现代文明与异国民族文化的性质,而需要与后者良性、平等、友好地互利交流,并且构成全球化文化的个性差异与多样化。民族语言及文化的生命力根本上系于该民族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生命力。因此只有自强不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文化的双向交流和互动才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中,隐约萦绕着一种愈益浓烈的被称为"文化乡愁"的历史焦虑情绪,其负面效应已初见端倪。这种全球化的文化乡愁本质上导源于现代性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物理距离的终结,以及全球化、"景观社会"或"拟像"世界的形成等现代性后果;而中国文化语境的特殊性更使这种文化乡愁被赋予了悲壮性的使命。以健康、理性的文化心态去面对当前全球格局中的文化冲突,是走出文化乡愁情结、重整中华文化气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当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眷恋故乡和怀乡思归之情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诸侯纷争、边患不已、繁杂徭役以及投荒谪边等,造成了大量的游子现象,使游子思乡的哀歌久唱不绝。  相似文献   

18.
幽默带给人们欢笑,是人类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操不同语言的人们互相之间分享幽默,既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还要逾越文化上的障碍。以两部美国情景喜剧为素材,阐述中国观众在欣赏美国幽默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障碍,从文化差异方面分析导致文化障碍的因素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纺织业翘首以待的配额终于取消了,长期受限制的中国纺织品出口得以大幅增长,但这种出口增长态势却受到国际同行的指责和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数量激增的深刻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纺织品出口数量增长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姓名是社会成员相互区别的符号,隐含着一个民族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阶级状况的信息。受民族历史、心理差异、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英汉民族在姓名的文化心态上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征。本文结合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维度理论,简要分析了英汉姓名在文化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