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体法和隔离法在习题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理习题教学的方法很多。运用不同的方法可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更能灵活便捷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其中“整体法”、“隔离法”是高中物理力学习题教学中更具有普遍性和灵活性的常用方法。 “隔离法”是弄清系统(连结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的情况时采用。具体步骤是:①明确研究对象和过程、状态;②将某个研究对象或某段运动过程,或某一个状态从全过程中隔离出来;③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或运动过程示意图。④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相似文献   

2.
中学物理中的临界状态是从一种物理现象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从一物理过程转入另一物理过程的转折状态,研究中学物理的临界问题的方法:一是物理分析法,就是通过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抓住临界(或极值条件)求解.另一类是数学方法,分析问题,依据物理规律,写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画出函数图像).  相似文献   

3.
王建德 《学苑教育》2012,(18):84-85
每一个物体时时刻刻都对应一个确定的状态或过程,物理是研究物体的运动受力结构的学科,所以每一道物理题也都对应着运动状态或过程,高考题目也不例外.这些运动大都属于高中物理课本中的基本运动,少数是它们的迁移.一些同学学不好高中物理,不会做(高考)物理题,  相似文献   

4.
吕未寒 《中学理科》2006,(2):27-28,32
微元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也经常用到.所谓微元法,就是将研究对象分割成无限多个微小部分,或者是把物理过程分解成无限多个微小过程,然后从中选取一个微小部分或微小过程(称为微元),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该微元的分析研究,可以确定物体的受力、运动或状态变化等等.运用微元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不易分析、难以确定的研究对象或物理过程,转变为容易分析的、简单的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5.
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只涉及物理过程的初、末两状态,对中间状态或环节(可能很复杂)不做研究,所以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有时在运动过程中动能损失较为隐蔽,容易列出错误的方程.请看以下三例.  相似文献   

6.
能量和动量是物理学中两个基本而重要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分别是人类追寻“物体运动中的守恒量是什么”和“物体相互作用中的守恒量是什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两个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在物体的运动过程中或物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个守恒量,而守恒关系又是自然界十分重要的规律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中的“追寻守恒量”、选修3—5中的“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是两节突出物理思想、体现物理教育功能的典型教材.  相似文献   

7.
物质世界时空结构上的自相似性(即无穷嵌套现象)证实了自然界的许多性质及其部分运动规律只取决于物质世界自身结构的拓扑性质,而与空间绝对大小无关,因此可利用对已有的“大(或小)物理世界”的认识和物理空间基准量(特征量)选择的自由来预测并进而发现未知的“小(或大)物理世界”的运动规律,这一过程称之为标度分析与变换利用对事物某一标度层次上的认识和具有启迪思维和拓广思路的标度分析与变换方法可以去把握事物各个标度层次上的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8.
(二)关于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用学习分类思想改进小数教学目标达成过程的设计,应包括如下内容和步骤:第一,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技能和学习动力、情感(态度)等。第二,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教学预期目标)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应形成的学习态度或习惯。第三,考虑用什么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并提供学习指导。第四,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即练习设计)。具体地说,小数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数学知识目标达成过程的教学设计。小数知识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9.
郑金 《物理教师》2009,30(1):32-34
所谓瞬态即过渡状态,是相对稳定状态即稳态而言的.凡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当从一种稳态转换到另一种新的稳态时,不可能发生突变,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物理过程就称为瞬态过程,也叫暂态过程或过渡过程.  相似文献   

10.
所谓临界条件,就是当系统的运动形式、现象、性质或过程发生转变时,系统在转折的关键点所处的物理状态和物理条件。符合临界条件的物理量称为临界值,临界值是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转折的分界点,它所对应的临界条件往往隐蔽在变化过程中,需要仔细分析、挖掘。  相似文献   

11.
1.程序法 按顺序对题目给出的物体运动过程(或不同状态)进行分析的方法叫“程序法”.此方法要求从读题开始就注意题中能划分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多少个不同的状态,然后对各个过程或各个状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机械运动》是技校物理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围绕机械运动的概念,作假设选取参照系,建立物理模型———质点,区分时间和时刻、位移和路程、矢量和标量等概念。学生分析通过对初中《自然》的学习,学生建立了运动、路程、时间等概念,但质点、时刻、位移、矢量等概念还未学过,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物理积极性不高,应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手,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目标(一)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为了描述运动必须选取参照系。(二)建立质点的概念,能正确判断运动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看作质点,并知道…  相似文献   

13.
所谓“理想模型”,就是应用理想化的方法,把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的条件、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等,在不影响研究结果的精确度的情况下,抓住物理问题的本质,忽略问题的次要因素,使问题得以简化。中学物理理想模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物质形态结构理想化,例如:质点、理想气体、点电荷、分子电流、原子模式结构、匀强磁场等;(2)环境条件理想化,例如:光滑、绝热等;(3)运动变化过程理想化,例如:匀速圆周运动、等压过程、抛体运动、简谐振动、稳恒电流等;(4)实验器材理想化,例如:理想电源、理想电表等。  相似文献   

14.
方爱荣  陶汉斌 《物理教师》2005,26(10):49-50,53
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物理压轴题均为第25题,均突出考查了学生对物理过程分析的能力,考查了物理学中的至高境界的观点——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要求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能够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景的分析,其关键就是要抓住物理情景中出现的“状态”、“过程”与“系统”,下面结合3份全国高考理综物理压轴题,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重视培养学生对“状态、过程与系统”的分析能力,如何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贯穿“物质不灭”、“能量守恒”这个最基本的自然科学定律。  相似文献   

15.
所谓整体思维,就是在思考或解决物理问题时,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问题的整体上,以整体或全过程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把握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全面地、动态地去分析、理解和认识问题,从事物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寻找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整体思维是现代人们揭示和掌握复杂系统或过程的崭新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重视,并注意在物理教学中逐步渗透,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浅谈从力的效果出发解题姜中进(江苏省盐都县泽夫中学,224021)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在求解物体系从一种运动过程(或状态)变化到另一种运动过程(或状态)的力学问题(称之为“程序题”)时,通常用“程序法”求解,即要求我们从读题开始,就要注意到题中能...  相似文献   

17.
物理学科中常用数学图像来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或用数学图像来描述某个物理过程,这种方法具有直观、简捷、准确等优点,是数学在物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解决图像类问题的要点是,第一,明确图像中的横坐标、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及物理量的单位;第二,认识直线的斜率是哪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其物理意义是什么?若没有物理意义可过横轴(或纵轴)上某一点作与纵轴(或横轴)相平行的直线,  相似文献   

18.
所谓“组合题”是指一道物理题目往往由多个物理过程或情景组合而成,就高中物理而言,“组合题”通常由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类)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运动组合而成,解决这些问题对应的方法是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公式、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等.  相似文献   

19.
中学物理的考试要求分为三个层次:1.了解:知道“是什么”.要求能够记住学过的知识的要点,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和直接使用;2.理解:“懂得是什么”.要求能够领会所学物理概念和原理的基本涵义及其适用范围;3.掌握:能够“应用”.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必要的论证、计算等.一.知识要点1.要求“知道”的知识要点(1)测量结果是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测量有误差、误差与错误有区别.(2)知道机械运动、运动的相对性、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3)知道质量的单位、水的…  相似文献   

20.
初中物理有一些判断题可以用极限法求解,所谓极限法就是沿已知条件(或假设某种变化)把问题推到极端状态,导出正确的结论,即"极限法".下面通过几道例题来看一下极限法的运用.1.用极限法解题有什么优点?答:此法解题思路清晰,过程简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