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体验不明时,以身换位。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认知局限,往往对文本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涵义理解不透,对思想感情的品味不够,没有教师的“拎讲”,学生的感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也难以达到境界。  相似文献   

2.
朱瑛 《福建教育》2005,(6A):15-17
新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深刻变化与旺盛活力: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理解与体验,重视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但是,出现了另一种倾向:不少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因为在不少教师、专家的心目中,  相似文献   

3.
近读《人民教育》编辑赖配根老师写的教学漫笔。“我曾经听过一些新课程的课。每次都能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教师和专家非常自觉地拒绝深度:精彩、深刻的讲授被视为不尊重学生,对课的深度扩展被当作应试的产物;宁愿要肤浅的合作、讨论,也不要片刻的思维的沉静”。对这一极具专业见解和极强针贬性的教学感言。笔在深以为是的同时联想多多。我曾多次置身不同级别的观摩课、  相似文献   

4.
5.
作为语文教师,要清楚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文里,都有不同的学习重点,不要全面铺开,否则就会出现“学生迷糊,课堂模糊”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研究教材时,首先应弄清楚在具体的课文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习哪些技能,然后选择好学习课文的切入点,集中精力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使语文课的目标清晰,效果媪著。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虽然我们预设了教案,但教学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前进,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节外生枝”。我们以往的做法是:学生学的过程要顺应教师教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学生的“节外生枝”甩开,按自己的原定方案进行。这种做法是以“教师为中心”,  相似文献   

7.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师很忌讳“讲”,甚至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自己教学的一个原则,尤其在执教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时,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为了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把课堂还给他们,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许多教师却因此矫枉过正,认为讲得越少越好,该讲的也不敢讲,甚至光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到了整堂课不讲的地步。那么,教学中到底需不需要教师的讲呢?首  相似文献   

9.
该文在界定幸福感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探讨语文学科教学与提升幸福感之间的联系,以及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原则,具体阐述了借助语文学科教学提升师生幸福感的实施策略。主体部分重点阐述了提升学生幸福感的几个途径: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中感染幸福、在语言的教学中挖掘幸福、在文本的欣赏中感悟幸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体验幸福。论述过程中紧扣语文学科性质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抓住提升幸福感的诸多因素,在语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培育其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当讲则讲     
课程改革传递给老师们许多新的信息,其中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有不少地区在执行这一要求时,片面地追求教师应该少讲、学生应该多做,甚至有人提出教师最好“不讲”,希望学生都能自己去发现,任由学生自己去做。教师讲得稍多,或者学生动手时引导得稍多,往往被认定为“牵着学生走”,束缚了学生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课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昔在不同章节五次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也多年研究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曾发展了不少相关的文章。但是如何既考虑语感型课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从通俗意义上讲,放意味着教师相信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及独立探索的能力,从而给予学生相对充分与自主的探索时空;引则意味着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给予  相似文献   

13.
学生能深入领悟、有效理解课文,不是教师的讲解所得,而是学生的阅读所得。整体感知要靠读,培养语感要靠读,情感熏陶仍然要靠读。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教师要考虑学生要读哪些内容,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进行全文的朗读训练?是不是每篇课文的每个段落都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准确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  相似文献   

14.
体验性描述:“对话”教学中教师讲解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借“对话”教学之名,把语课上成自由“交谈”课,似乎已渐成时尚。学生以“我以为”的线路与本进行“对话”;“阅读对话”成了学生的“独白篡位”,“教学对话”成了学生的“你的理解”、“你的看法”、“你的理由”、“你的生活体验”;教师处于不敢“讲解”、不敢“分析”、更不敢“练习”的尴尬境地。这一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要求教师不能只是传播知识的主体,而更应当具备的是怎样把“一言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教师开始忌讳讲了:能少讲则少讲, 能不讲则不讲。尤其是一些语文公开课、评优课,教师怕走上烦琐分析的老路,背上“填鸭式”或“满堂灌”的黑锅,他们谈讲色变,总是绞尽脑汁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形式”。教师大都以少讲或不讲作为语文教学创新的标志,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是语文课改的“大忌”。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的改革一直是十年课改中广大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部分之一,阅读教学中教师该不该讲,怎么讲,十年来,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些共识,本期刊发的两篇文章作为一种梳理,希望能引起读者朋友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秦庆华 《班主任》2012,(7):46-48
燕燕是刚从城里转来的学生。她来自富商家庭,由于父母去外地做生意,只好把她转回农村由爷爷奶奶照顾。这孩子眉清目秀,可不知为何看我的眼神中总是流露出淡淡的鄙视的神情。她违反了纪律,我温和地和她讲道理,她却翻翻眼皮,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以其无可阻挡的强劲势头,为当今的校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活力。尤其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技能的创新,开拓了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9.
前几天听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里面涉及到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叶子死了,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执教老师请学生简单交流后,运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了叶子的光合作用,以揭示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这个环节的设计引起了听课老师的争议:当语文课遭遇光合作用时,  相似文献   

20.
严丽荣 《师道》2010,(12):28-28
学校唐老师因病请假,教务处安排我代课一周。星期五,是我代该班语文课的最后一天,按照本班惯例,学生交来周记。学生写的内容很广泛,像是自由作文,其中有不少写到了我这个“代课老师”,读来兴味盎然,也不觉让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