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衡先生的《匠人与大师》中有一段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  相似文献   

2.
读了梁衡老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匠人与大师”一文,感悟颇多,受益匪浅。梁老师把匠人与大师的区别归纳为: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他把大师比为  相似文献   

3.
读了梁衡老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匠人与大师”一文,感悟颇多,受益匪浅。梁老师把匠人与大师的区别归纳为: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他把大师比为辉煌的里程碑,把匠人看作是可贵的铺路石。得出社会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  相似文献   

4.
匠人与大师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  相似文献   

5.
匠人与大师     
本文写得很透彻和大气,作者从匠人与大师的区别,论述到民族生机和构建创新型社会的重大课题,很有启发,值得一读。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  相似文献   

6.
匠人与大师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是英国人.但这位戏剧大师笔下最出名的人物,却毫无疑问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丹麦王子这句忧郁的台词,穿越时空.又成为盘桓在人类面前的一个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谈美书简二种·谈美》中提到:凡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其创作亦难尽善尽美……朱先生的精辟论述让身为教师的我不由得会心一笑一个好的教师,不也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吗?  相似文献   

9.
《庄子·徐无鬼》中有一个“运斤成风”的故事,大意是:楚国都城郢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刷墙时不注意把一点点石灰涂到自己鼻子上了,他就请一个叫石的匠人用斧子把石灰削掉。那个匠人把斧子挥舞得象旋风一样迅疾。一下子非常准确地把郢人鼻子上的石灰完全削掉了。一点也没有碰到鼻子。而那个郢人面不改色,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儿。后来宋元公听到这件事,就把匠人召了去,要他再表演一次,匠人却说:“我过去是能这样,但现在不行了,跟我合作的那个郢人已经死了!”匠人石的“运斤成风”一向使人们叹为观止,而郢人的“立不失容”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当然,没有匠人石的“运斤成风”,郢人鼻子上的石灰决不  相似文献   

10.
当前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令家长和老师们普遍感到困惑: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过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接触了那么多词语,为什么许多学生说话、作文却“词汇贫乏”?仔细想之,原因很多,但我以为,学生所学仅停留在朦胧的理解和简单机械的记忆层面,未内化所学知识,是一条主要原因。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引导学生“内化”所学词语呢?我想教师必须下功夫“看”教材,千方百计地“钻”到教材中去,一句话一句话地去读,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去看……看出词语的形象,听出词语的声音,并想方设法与学生一道把词语的形象、声音以有效的方法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1.
走进考场,打开试卷,一道道考题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等待我们去思考,去解答,去攻克……但考题又岂止出现在考场内,出现在试卷上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在我们的心理历程中,同样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考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就在解决一道道考题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前进着。请以“考题”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体裁(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注意: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相似文献   

12.
一次,我给孩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一只小羊,要吃山顶上的青草,它从山脚出发竭尽全力地向山顶爬去,它涉过了一道道湍急的激流,攀登了一块块陡滑的山石,小羊最后()。可我没想到孩子的答案异彩纷呈:“小羊也许会半途而废,累倒在山坡上……”“小羊在途中遇到了一块绿油油的草地,它饱餐一顿,快乐地玩着。”“小羊接近山顶时,它面前竟出现了一只恶狼,小羊后悔自己不该脱离羊群……”我原本的答案是:小羊爬上了山顶,吃到了青草。可是面对着孩子丰富的想像,充满灵气的像一  相似文献   

13.
给自己化妆     
妈妈有一个亮闪闪的小包,一道红、一道黄、一道绿、一道蓝……漂亮极了!我好奇地问:“妈妈,包里都装了些什么?”妈妈神秘地说,“不告诉你。”  相似文献   

14.
王红梅 《今日教育》2007,(1S):37-38
“1节手指是1厘米”.“1根手指头是1厘米”.“老师.尺子歪了”.“铅笔的长在2厘米和3厘米之间,是多少呢?”“怎么画?”……这是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一节随堂课上.学生不经意发出的声音。它是学生个体真实体验的表露。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活的课程资源。遗憾的是我们这位年轻教师没有利用这些资源.继续沿着原来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这一情境不时在我脑海中闪现.引发我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学生不经意发出的声音。教师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5.
他们闯进了一个叫“爱”的花园,他们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情,面对悬崖边上的花,他们不愿意仅仅驻足欣赏,面对盐碱地里的玫瑰,他们甘愿用青春去培植。因为“爱情”,他们理直气壮,他们辗转反侧.他们痛苦沦陷……  相似文献   

16.
徐小珍 《师道》2008,(7):98-99
从来没有像看《英才是怎样造就的》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真的该谢谢学校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去阅读这本书。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女儿在窗外大声地喊叫也得不到回应;曾几次,CD的音乐停了也没有察觉……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王金战真伟大,不愧是震撼心灵的传奇激励大师、策略大师和学生成才的设计师。”  相似文献   

17.
倪明 《湖南教育》2009,(7):26-27
南京《现代快报》5月7日有一篇报道——《小学奥数题雷住国际数学大师》,说的是一位记者准备了一道中国的小学奥数题,让前来南京大学访问的国际数学大师——菲尔茨奖获得者、俄罗斯数学家安德烈·奥昆科夫做.他思考了几分钟,最终回答:“呵呵,我能不能不做这道题,感觉我现在的思路比较混乱……”细读文章,疑问不少.  相似文献   

18.
是非题     
“我们从不证实那个问题,那一些是非题,总让人伤透脑筋……”MP3里还响着范玮琪的《是非题》,而我的思绪,早已飘出好远。不仅仅是爱情,亲情与友情,我们的人生,都好似一道道是非题,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面对,去判断,而不是轻易地写下对错。人生很多时候并没有正确答案,答案只在你的心中。  相似文献   

19.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次.艺术大师毕加索在参观了一个儿童画展后深有感慨地说:“我和他们一样大时.就能够画得和文艺复兴时的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是我要学会像他们这样画.却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福建卷【试题解说】一、激发思考引发想象这是一道颇具开放性的作文题。试题两幅图:一个“圆”形,“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是它的优势;一个“放射性的不规则的多边星光”形,“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则是它的优势。“图”与“提示文字”激发人去思考、去分析、去想象、去构思……两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