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与“吾”的区别,是古汉语语法中时常被提到的一个话题。自从王力先生作了经典性的阐述之后,时有学者加以质疑、商榷、补充和修订。我们认为应当逐一将古代文献中的例句加以索引、统计.然后进行分析,这样的结论才是可靠确凿的。本文以《论语》为语料,首先进行了索引、统计。然后对照王力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评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内涵十分丰富,上至国家社会,下至平民百姓,从治国安邦到为人交友,皆有所涉及。文章从师范教育的角度,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从志存高远的治学格局、付诸阙如的人生态度、博学笃志的入世精神三个方面,阐释《论语》志与学的建构,以期对师范生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论语》为主要研究文本,通过“孝的地位意义”、“行孝之法”和“孝的教化作用”三个方面探讨孔子的“孝道”。  相似文献   

4.
旷玉妍 《考试周刊》2011,(73):29-30
《论语》是一本集合了孔子及其门下弟子言行的智慧语录,它所体现的儒家先贤思想流传至今影响后世。其中“仁”的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的全过程.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仁”不仅体现了孔子对道德及人文精神的关注.而且展示了孔子仁爱、博大的精神风范。  相似文献   

5.
怎样才能做到与众不同呢?我想,除了达到孔子所说的作为君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最起码要求以外,还要有新的时代内容,还要有更加坚定地理想信念,还要更加与时俱进,掌握更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6.
高诗令 《文教资料》2010,(10):45-47
《论语》中孔子的话语中用来表示第二人称的代词有“女”、“尔”两个字。但“女ru”只表作第二人称单数代词,而“尔”既可作单数,又可以作第二人称复数代词。从孔子话语中表示第二人称单数代词的不同用字.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并非一人理事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7.
"礼"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书中多次出现。自先秦以后,历代学者都对《论语》中"礼"之内涵做出过自己的解读和评价。"礼"的实质是爱人之心的自然流露,对"礼"的实践贯穿于一个人成长各个阶段。在"礼"与"仁"的关系方面,二者是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克己复礼为仁","仁"不仅以"礼"为评判维度,同时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更有超越"礼"的部分,即是对全体人的大爱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对《论语六则》的教学,每教一次,都有新的心得。一些似有定论的地方,仍有许多疑难未解。作为教师。须知其所以然,忌人云亦云,更忌以讹传讹,方能尽“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现录二则讨论于下.就正于同行方家。  相似文献   

9.
初语一册所选《〈论语〉十则》的注释存在不少问题,兹商讨辨析于此。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教材未注,但从其对“时习之”的注释——“时常地复习”中不难看出,教材是将“学”理解为“读书”(即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的。这种理解尽管有所本,但却不全面。纵考《论语》中所出现的65个“学”字,都是指与近代哲学中所说的感性认识相似的一种认识活动,其内容和对象是相当广泛的,“学而时习之”之“学”,绝非仅指学习书本知识。明焦始《焦氏笔乘》即引赵仲修语云:“(公)且道‘学而时习之’以何为学?……所谓学,非记问诵说之谓,非绵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程树德《论语集释》亦云:“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身为学。”  相似文献   

10.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贞而不谅。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忧道不忧贫。  相似文献   

11.
杨立见 《现代语文》2006,(10):109-109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何,喜吾父母在,可以时常尽孝也。惧何,惧吾父母老。恐不能长久以尽孝也。故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死而哭,不如生之顺。与其致敬于无形,不若承欢于眼。与其伤心于日后,不若尽心于生时。——《论语》  相似文献   

12.
“仁”是孔子在《论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对于它的解释,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可以从“修己自处”与“处世待人”两个方面来阐述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古往今来研究《论语》的学者,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的意思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意见,其分歧的根源在于对“攻”和“已”二字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公言 《成才之路》2011,(2):100-I0017
"先生"的称谓,大约已经使用了将近三千年。闲来翻阅古籍,得知关于"先生"最早的记载见诸于孔子的《论语》。"先生"一词,后来用法虽多有变化,但含义大都与年长、有识、有德、博学之人有关。君欲知道"先生"之本意及其演变,且听余作"先生"解,以飨诸位。一日年长者为先生。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孝、忠、信"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昭示的就是要通过"孝"、"忠"、"信"来感谢报答父母、朋友、社会和国家之恩的感恩思想。在当前多元文化思想背景的冲击下,更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重视感恩的认知教育、加强感恩的情感教育,强化感恩的践行教育,使他们能够很好地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相似文献   

16.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发生的时间与孔子“与点”的原因,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两个问题。以“侍坐”发生的时间为切入点,考证“侍坐”不可能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也不可能发生在孔子晚年归鲁之后,具体当发生于孔子教育生涯前期的最后两年,即孔子四十八九岁时;并由此动态地把握孔子“与点”的原因,“胃然与点”是“与点叹己”与“与点与己”交融的复杂体验,是对曾点的关照,更是对自己生命的反思。最后,试图解决孔子“与点”这一文化史上的悬案,真正领悟本章的主旨。非“与点”,仅“各言其志”。  相似文献   

17.
在《论语》中,孔子把“执中”作为处理事物的正确方法和态度。强调“因时择中”、“执中有权”,个体通过自身知行的储备积累,由自觉地“执中”到自然而自由地时时“执中”,便到这了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中庸”。这种既有既定的原则,又有能因时而变、灵活机智的处事方法,对今天的人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海教育》2007,(8A):88-89
近日,总感觉忙。不在于忙于事,主要在于忙于“思”。因为面对教育改革信息潮,新观点、新思想、新做法扑面而来,招架不住。这一条思想线索来,那一条思想线索去,脑子里真的是很容易打结的。  相似文献   

19.
2005年第一期的《教师博览》上刊登一篇题为《与“天鹅”同桌》的文章,读后我感悟颇深。  相似文献   

20.
古文字字形记录了"人"与"民"的原始含义,二者造字之初是截然对立的"最贵者"与奴隶。但是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二者的对立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论语》中"人"字出现了219次,"民"字49次。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逐条分析,找到二者所体现的关系。从而证明春秋时期二者虽大量保留原始含义但已经有了变化,即出现了泛指人的情况,词义发生了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